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等教育示范校建構途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2010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啟動了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示范學校建設為解決中等職業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導向性作用。 一、中職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走進中職學校和老師們座談,聽到最多的兩個詞是現在的中職學生“教不會“”沒法教”,這兩個詞反映出了中等職業教育需要解決根本問題。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是因材施教。之所以說現在的中職學生教不會,首先,是我們的教學內容不切實際,明確的一個標志是教材不適應職業教育的實際和特點。目前的中等職業學校,沿用的教材大多是數十年前的中專教材,雖然有所改進,但基本都是難度的降低和內容的部分調整,實質性的變化不大。這些教材脫胎于大專甚至本科教材,從教學思想上體現的是學科結構和體系。作為十幾年前的中專學生,他們是從初中畢業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和百分之二十、三十的高考錄取率之后的高中畢業生,他們具備了比較扎實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脫胎于大專、本科的教學內容適當降低要求他們基本可以消化吸收,甚至掌握得很好。而目前的中職學生大多是中考后上不了高中或在60%甚至更高的高考錄取率之后的高中畢業生,他們的文化基礎、學習方法、學習能力與過去的中專學生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拿著過去的教材,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維進行教學,學不會不奇怪。職業教育多年來一直沿用著“三段論”式教學方法,入學先學文化基礎課,然后專業基礎課,再教專業課,希望把所學專業涉及到的專業知識完全灌輸給學生。教學中,理論推導、原理探究、成果設計不一而足。教不會是我們選擇了學生不能掌握的內容,無法教是我們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實際脫節,也就是說,現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想已經不適應學生的實際了。 二、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是教學思想改革 示范學校建設的重點任務是“改革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模式、改革辦學模式、創新教育內容、加強隊伍建設、完善內部管理、改革評價模式。”示范建設的目標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改革重點是深化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核心是推進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引領、骨干和輻射作用,進一步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評價模式改革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這些內容的實質體現著教育教學思想,也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完成職業教育任務必須要做的工作。 三、示范學校建設的路徑和切入點 (一)“內培外聘”建設教師隊伍 “內培”是指對學校在職教師的培訓;“外聘”是指聘用生產一線的能工巧匠到學校任教。在教師培養過程中首先要對教師進行職業教育新思想新理念的教育,使教師在思想根本上認識到教學模式改革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關鍵,把適應職業教育實際的教學方法自覺落實到教學實踐中。第二個內容是“雙師”素質培養。必須使教師改變傳統教學中重書本、重課堂的教學方法,以工作實踐和現場為基礎進行教學。教會學生做,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實際動手能力,具備“雙師”素質。外聘企業和生產一線的能工巧匠到學校任教,能夠把生產一線最切合實際的能力和知識教授給學生,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生產實際貼近。 (二)突出能力培養改革教學模式 打破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三段式”教學體系,從職業能力分析入手,建立起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通過“產教結合”,增加學習接觸實際技能和社會實踐的機會,給學生創造一個客觀真實的環境,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和崗位業務能力。二是基本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專業課程的理論部分應削枝強干、刪繁就簡。要注意培養學生熟練使用各種工具書、手冊及圖表的能力。三是企業參與,按照課程教學項目化、實踐教學任務化、技能訓練標準化、實訓項目生產化、頂崗實習崗位化的要求編寫適宜職業教育教學特點的教材和實訓指導書。 (三)工學結合突出實踐環節 突出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既是職業教育的突出特色,也是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重要環節。在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過程中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突破:第一,建立穩固的校外實訓基地,保證學生在生產實踐中訓練技能;第二,建立與工作現場一致的校內實訓室,把實訓內容貫穿到教學各環節;第三,通過引入社會考核、鑒定機構對學生的技能進行考核,并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使學生畢業就能達到上崗要求。 (四)形成“四雙”為基礎的教學制度 “四雙”即雙綱、雙軌、雙師、雙證。雙綱是文化理論教學大綱和職業技能要求教學大綱;雙軌是指課堂實訓和頂崗實訓;雙師是要求教師既有專業理論教學能力,又要具備操作專業技能;雙證要求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技能資格證書。通過這些基本措施的實施,再配套進行評價模式改革、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等制度,在教學過程中落實反復實訓,適合職業教育特點的辦學模式和教學管理體系將逐步形成。學生學不會,老師沒法教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