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外高等職業教育的比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 要:教育是一個國家繁榮昌盛、文明進步的一個標志,在當今社會,國內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正在日益凸顯。通過在國外工作學習的親身體驗,從指導思想、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把國內外的高職教育對比分析,期望對國內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評價方式
很幸運有機會到國外工作學習,在赴馬來西亞史丹福學院工作和學習的半年中,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更深刻感受到中外高等職業教育的差別,尤其在指導思想、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諸多方面與國內的高職教育有顯著區別。通過認真研究、比較不同之處,現將比較的結果總結如下,希望能對今后的教學有所裨益。
一、中外高等職業教育指導思想的比較
我國高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還照樣被“終結教育”的陰霾所籠罩,雖大張旗鼓地打著“職前職后兩手抓”的招牌,但在“學歷教育獨尊”的教育體系之中,承擔“職后非學歷教育”的職業資格培訓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特別是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更是蒼白無力。
馬來西亞將高職教育納入到終身教育的體系之中,基于“以人為本、以人為真”的思想,認為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基本的人權,這種教育形式應當完全服務于作為“主體”人的職業生涯,不僅為在校學生提供就業技能培訓機會,更為社會上現實勞動者和潛在勞動力提供培訓及終身學習的機會。
二、中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
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學生對科學知識、專業技能的掌握。原高職課程體系只強調“專業對口”,強調“做事”教育,忽略了對學生“做人”教育、合作精神的培養以及與人共事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社會素質及心理素質的錯位,缺乏為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服務的后勁,缺乏“人文關懷”和“終極情感”。
同時創業教育缺失。高職學校長期以來以培養一定的工作技能為主要教育目標,缺乏對創業意識、創業能力方面的培養與研究。因缺乏應有的創業教育,高職畢業生缺乏創業意識,缺乏對個人、對就業前途的正確評估。很少有人認識到把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作為個人資本投入于市場,從而順利就業。
馬來西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落腳點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如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體系)的特征就是:整個教學的目標基點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一特定職業所必需的全部能力。這種能力包括:(1)知識、涉及與本職業或本崗位密切相關的知識領域;(2)技能、技巧,指操作、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態度,指動機、動力、經驗;(4)反饋。這四個方面構成“專項能力”,若干“專項能力”構成“綜合能力”,諸多“綜合能力”構成“職業能力”。
三、中外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的比較
在國內講授法是最為普遍的方法,它是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可以在短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培養學生聽講的基本功。但不能把它當成唯一的方法。此方法的不足之處是學生不動手,阻礙了學生積極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的培養。
在馬來西亞,教學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在這種情境下學習,可以同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高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史丹福學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議題,經過小組的討論和協作,每個成員都要到講臺上分析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并讓其他小組為本小組打分。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促進了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學生間的良性競爭。
四、中外高等職業教育評價方式的差異
現階段,國內大部分院校的作業主要是與教材相配套的練習冊,要求學生課后完成的多是一些要求記憶的知識。考試的內容也以此為準,每學期一般有期中、期末兩次大規模、正規的考試,而學生在本學期的成績也以此兩次考試為重要依據。這種考試的形式和內容就造成了部分學生在考前突擊,死記硬背的狀況,一些應試能力較強的學生,即使平時學習并不刻苦,亦能取得好成績;而對于那些思維活躍、分析理解能力強卻不善于背誦、記憶的學生則成績不佳。這樣的考試很容易造成所謂的“高分低能”,不利于全面衡量學生的學習水平。
而馬來西亞史丹福學院的作業及考試則具有靈活全面性,而且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史丹福學院的作業多半是開放性的試題,一般以課程論文為主,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運用相關理論知識闡發并證明自己的觀點。目的是開闊學生的眼界,活躍思維,通過做論文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并解決問題,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
考試的側重點與國內也不相同,考核的重點不是學生是否記住大量的知識和老師給出的結論,而是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答案的合理性,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等。例如,在史丹福學院除筆試之外,還采取PPT展示、社會實踐、項目調查、書面報告的形式來考核學生,課程的考試成績不再采用一門課一個筆試分數的方法,而是由多種形式的成績按比例構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合比較中外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差異,有很多值得國內借鑒之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國外重方法,輕內容;重思維,輕知識,造成許多學生理論知識貧乏。相對來說,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也很全面,但科研本領、創新能力則稍遜一籌。
我們要繼續保持、發揚自己的優勢,同時借鑒西方職業教育中的精華,與中國的實際教學情況相結合,建立自己的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開創高職教育的新天地,真正培養出適應21世紀的新型人才! #p#分頁標題#e#
參考文獻:
【1】中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之比較【OL】.武漢教育信息網.2009.
【2】國外高職教育模式的分析與借鑒【OL】.中國職業教育信息網.2010.
【3】王承緒.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模式的國際移植比較研究【J】.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4】朱繼武.中外高等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