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中國非洲音樂研究歷史與學術反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伴隨解放思想、開放發展的盛世國運,非洲音樂③研究在學術觀念更新、方法路向轉型和對外交流互動的背景下攀援跋涉、開掘前行。世紀之交,“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明確寫入國家《音樂課程標準》總目標,作為多元音樂文化重要內容的《世界民族音樂》引起高度重視,課程建設、人才建設和理論研究成績顯著,尤其是最富典型地域民族文化特征和神秘靈性的非洲音樂研究,彰顯出勃勃生機和后發優勢。本文擬以時間、空間縱橫的雙重坐標,以民族音樂學、文化人類學、歷史批評學等多維視角,從學史觀照、質性檢視兩方面,對新中國六十余年非洲音樂研究給予追溯、反思,并就未來發展愿景給予瞻望,就教于方家。
學史觀照
新中國大陸學者對非洲音樂研究與整個社會的發展、黨的文藝方針緊密關聯,受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階段性的發展態勢。約略說來,可分為初創(1950—1979)、恢復(1980—2000)和發展(2000—2010)三個時期。
(一)初創時期(1950—1979)
新中國伊始,一窮二白的國家忙于重建,音樂界學者的主要精力在新中國社會主義音樂文化建設上,1950至1959年的非洲音樂研究一片空白。1960年以后,隨著“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1960)、“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1961)、“中國亞非學會”(1962)等學術機構或民間社團逐步成立起來,中國大陸學者對非洲的關注逐漸增多,開始將目光投向遙遠的非洲音樂。但致使許多研究工作處于龜行或停歇狀態,學術活動陷于癱瘓,期間僅有瑩星《馬林巴》④一篇公開發表。30年的初創階段僅發表10篇介紹性文章,如瑩星《幾內亞的民間樂器》⑤、嚴永通《非洲的鼓》⑥等。中國與非洲國家有相似的歷史命運與奮斗目標,兩者聯系緊密,為數不多的文獻中,無法脫離政治的窠臼。非洲音樂研究范疇自然無法擺脫這樣的主題,其性質突出實用性,著重于對非洲音樂的信息收集,多限于淺層的介紹或新聞報道。中非音樂交流之所以摻雜了某些政治因素,形成階段性特點,有它特定的歷史動因。其一,新中國剛剛建立,經濟基礎薄弱,政治內外交困,政治、經濟建設成為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音樂難以完全脫離政治而獨立存在,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政治烙印。其二,中非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20世紀50至70年代非洲國家多處于解放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給非洲國家帶來了啟示,對非洲音樂的關注充滿著同情與團結非洲人民的目的。其三,對音樂藝術的摧殘更是達到了頂峰。以“階級斗爭為崗”的年代,許多研究無法擺脫“左”的思想束縛。這些因素決定了雙方的交流更多局限于政治經濟領域,有限的音樂交流則融入了政治目的。在中國大陸與非洲國家及地區的音樂交流中,國內一些藝術團體為彼此之間的溝通架起了橋梁,以表演亞非拉國家民族歌舞節目為首任的東方歌舞團,當仁不讓地擔當起中非音樂表演藝術交流的重任。該團于20世紀60至70年代曾出訪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斯、敘利亞、埃塞俄比亞、幾內亞、烏干達等非洲國家。《人民日報》等國內重要報紙都以較大版面對其進行了報道。
(二)恢復時期(1980—1999)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了一個穩定的歷史發展時期,從而得以更加寬闊的視野去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高等院校教學與科研得以恢復,非洲大陸逐漸引起國人關注,相繼成立了諸多非洲學術研究機構或民間組織,如中國非洲問題研究學會(1979)、“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1979)、中國非洲史研究會(1980)“、中國非洲史研究會”(1980)、“南非研究中心”(1995)“、非洲研究中心”(1998)、“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1990)、上海師范大學非洲研究中心(1998)等。另有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學院、南開大學、外交學院、云南大學等院校的教師對非洲問題進行學術層面的研究。受非洲研究大環境之影響,音樂學者加大了對非洲音樂研究的縱深度,由概覽介紹逐漸朝著學術層次的轉型,相關文獻有論文30篇、譯著有2部、兼著2部和旁及著5部。代表性文論有陳自明《布隆迪的民間樂器》⑦、〔日〕瀨戶宏(王北成譯)《非洲傳統音樂的現狀》⑧、〔法〕羅康德(張東曉譯)《黑非洲的音樂語言》⑨、陳銘道《非洲音樂的節奏組織原則》⑩和《從民族音樂學看非洲樂器》???、陳銘道和皮全紅《非洲木琴研究與民族音樂學》???、張雷和陳自明《獨放異彩的黑色珍珠———記非洲傳統音樂》???、李昕《非洲的“拇指鋼琴”———姆比拉琴初探》???和《黑人傳統音樂中的鼓文化研究》???等。譯著分別是加納著名民族音樂學家恩凱蒂亞《非洲音樂》???,上音學者湯亞汀翻譯,這是國內迄今為止唯一出版的專門評介非洲音樂譯著。美國音樂史家艾琳•索森(E.Southen)《美國黑人音樂史》???系袁華清由法文版轉譯而來,該著的開篇中,敘述了美國黑人移民前所在非洲國度的音樂藝術特征。兼著有陳銘道《黑皮膚的感覺———美國黑人音樂文化》???、王耀華《世界民族音樂概論》???兩部世紀之交的成果,前著系作者在美攻讀博士學位的論文,其突出的特點一是運用文化價值相對主義的觀點,強調將音樂事象置放于賴以生存的自身(歷史、文化)環境中去;二是使用大量第一手田野調查材料。作者用較大的篇幅、較為詳細地闡述了非洲黑人音樂在美國的發展歷程,分析和論證了美國黑人音樂中來自非洲的DNA(基因)。音樂學家田青認為該著是“音樂學領域里近年來出現的最好的書之一”???。總之,兩本兼著邁出了中國非洲音樂研究學術轉型最為堅實的步伐,具有啟后承前的模范作用。旁及著包括張榮生《非洲黑人藝術》???、寧騷《非洲黑人文化》???、〔法〕讓•洛德(張延風譯)《黑非洲藝術》???、劉鴻武《黑非洲文化研究》???、李保平《非洲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五部著譯文獻是國人全面了解和認識非洲文化藝術很好的教科書,也是中國民族音樂學者研究非洲音樂重要的文化參考讀本。該階段研究無論在內容、范圍及現代化問題方面都較前一階段有了質的提高。雙方的音樂交流趨于理性回歸,純音樂的對話開始增多。重要的是學者們開始以民族音樂學的視野來看待、研究非洲音樂,以更加客觀、公正的角度,從文化的視角剖析非洲音樂。#p#分頁標題#e#
(三)發展時期(2000—2010)
新世紀的十多年,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快速發展的時段,非洲音樂研究文獻形勢喜人,數量激增,成果十分豐厚,其中論文75篇、專著和曲集各1部、兼著類9部、旁及著譯類4部,遠超過新中國成立前五十年成果之和。就研究對象領域而言,75篇文論多數系對非洲傳統音樂形態、傳承的關照,如陳自明《鼓和鼓樂在黑非洲》???和《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亞的音樂和舞蹈》???、江東《黑色鼓角相聞———掠影尼日利亞傳統樂器》???、董云《尼日利亞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學》???等。此外,一些學者將研究的目光投向非洲音樂家的藝術音樂創作,李昕《阿金•尤巴“非洲鋼琴藝術”的創作道路(上、下)》???、《“非洲鋼琴藝術”創作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側面———阿金•尤巴的鋼琴組曲〈傳統生活情景〉研究》???與《克瓦本納•恩凱蒂亞〈教學用曲12首〉的“文化”認識與“技術”評價》???三篇文論篇幅較為宏大,研究十分深入、透徹,具有相當的理論深度,當之無愧地成為非洲當代音樂創作研究的代表性力作。隨著世界民族音樂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數量的增長,非洲音樂逐漸被作為論文選題,謝佳音《加納作曲家曼紐爾•吉瑪•拉比的鋼琴作品———〈蓮花〉》???及《非洲鋼琴藝術研究———以三位非洲作曲家的六部作品為例》???、吳娟《從〈通話鼓〉看尼日利亞當代作曲家鋼琴作品》???,便是此類成果。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社會現代化不可逆轉,西方文化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向世界各個角落滲透,所到之處對當地的傳統文化形成強大的沖擊,對于這樣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固守傳統,一味被動抵御,還是勇敢直面,迎接變化,融入新元素,面臨艱難的抉擇。非洲音樂也毫無例外地陷入這種困境之中,非洲學者為此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嘗試與探索,不僅在思想上接受了以“黑人特性”為口號的“黑人文化復興”的理念,而且在實踐上將非洲音樂、樂器元素與西洋作曲技法巧妙融合,創作出大量具有非洲精神的新型民族音樂作品。李昕等人的研究成果很好地闡釋了非洲音樂家的創作理念、創新精神以及對傳統音樂的珍視和堅守。專著、曲集均由海歸博士李昕完成。《從“撒哈拉”往南走:黑人音樂偶拾》???是國人專事非洲音樂研究的開山之作,該著融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于一體,對專業工作者與廣大讀者全面了解和認知非洲音樂特征很有助益。而作者編輯出版的《非洲鋼琴曲集》???,則同樣具有開創性意義,對國內鋼琴藝術教學視界的開闊和演奏曲目的拓展,都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兼著類除洛秦《街頭音樂:美國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是在美攻讀博士學位的論文外,其余均為滿足教學之需而撰著、編寫的教程,在非洲音樂知識普及和藝術推廣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主要包括王耀華和王州《世界民族音樂》???、張謙《世界音樂文化教程》???、陳自明《世界民族音樂地圖》???、饒文興《世界民族音樂文化》???、王耀華《外國民族音樂》???、杜亞雄和陳景娥《外國民族音樂》???、杜亞雄《世界音樂地圖》???、王靜怡《世界民族音樂文化博覽》???等。旁及著譯類包括張榮生《非洲黑人雕刻藝術》???、〔英〕帕林德(張治強譯)《非洲傳統宗教》???、〔英〕賓格漢姆(吳靜譯)《精彩非洲藝術與文化》???、劉鴻武和李舒弟《非洲藝術研究》???等。對多視角、多層面感悟非洲音樂文化大有裨益。
具體分析起來,此階段研究成果快速發展的驅動力大約來自于以下方面:一,國家對非洲學的重視程度較以往有所提高,“中非合作論壇”繼續向廣度、深度推進。二,一些從事國際問題研究機構加強了對非洲學的研究,一些高校專設了非洲研究機構,非洲學得到重視。如“湘潭大學非洲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2005)、“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2007)、云南大學非洲研究中心(2007)等。另外,世界民族音樂學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一直將世界民族音樂作為研究對象,促進世界民族音樂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從文化的角度來認識世界音樂。為更好地貫徹和落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綱要》的精神,2010年7月成立了“世界民族音樂教學研究會”,深入研究、探討和交流《外國民族音樂》教材編纂、課堂教學經驗,兩個學會對非洲音樂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三,多元文化作為一種形態觀念,得到普遍認可,《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便是在此理念驅使下研制出臺的。該課程標準不僅注重中華民族音樂的培養,而且強調對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理解。它的頒布,促使高等音樂教育更加重視《世界音樂》課程、師資和設施的建設,激發了非歐民族研究的主動性。與此同時,負笈海外攻讀民族音樂學學位中青年才俊的學成歸來,給國內音樂學界帶來新的訊息。其中以黑非洲或非洲移民音樂為對象的成果,將黑人音樂納入文化的整體范疇中,以人類學的觀念解讀、洞悉黑非洲音樂深層次的內涵。四,中非文化藝術(音樂)之間的對話、交流呈現出繁盛之勢,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良好平臺。主要活動有:1.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為宗旨的“相約北京”藝術節???,自2000年已連續舉辦十二屆,國人在感知、領略非洲音樂歌舞藝術魅力的同時,促進了中非之間的人文藝術交流。2“.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自2000年已連續舉辦五屆,每一屆開幕式文藝演出,都是中非藝術家盡情展示各自民族音樂舞蹈藝術魅力的最好舞臺。3.中非文化部長論壇于2012年6月18日在京舉行,與會46位中非文化部長共同簽署了《中非文化部長論壇北京宣言》,開啟中非文化交流與合作新紀元。4.“中華文化非洲行”則以“走出去”為目標???,傳播中華音樂文化。5.“中非音樂對話”???于2005、2007連續舉辦兩屆,以直觀性、參與性、互動性為特點的工作坊,突出“活態保存”的理念,強化現場參與、直接操作、感性體驗的功能。6“.非洲藝術論壇”???于2009年5月26日舉行,五十多位中非學者共同分享各自關于非洲藝術研究的最新成果,其間舉辦國內高校首家“非洲博物館”揭幕式和非洲歌舞藝術展演。#p#分頁標題#e#
質性檢視
客觀地說,新中國的非洲音樂研究,歷經從無到有、由少及多、自淺入深的學術旅程。它不僅將豐富多彩的非洲音樂呈現于眼前,同時為認識世界音樂多樣性提供有一個參照,更為推人及己提供了一個自我深省的視角。六十余年研究歷程,既有收獲的喜悅,也存在諸多值得思考和留待完善的問題。
(一)研究文獻特色
1.研究深入,成果豐碩。新中國成立以來,國人對非洲的重視程度高于以往任何時期,對非洲的認知從最初的支持、了解非洲向深度研究的轉型。邁過第一階段的低產出以后,在21世紀研究文獻數量成倍增長,在學術內容的質性內涵上同樣有較大幅度的提升,部分高校開始招生培養非洲音樂專業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已有6位同學提交較高學術水準的成果通過學位論文答辯。非洲藝術(音樂)研究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舞臺表演交流活動呈現出未有的繁盛景象。
2.內容豐富,領域全面。中國學者關于非洲音樂的研究是從非洲傳統音樂的研究起步的,其中尤以獨具非洲特色鼓與馬林巴兩種樂器備受重點關注。改革開放以后,研究內容迅速擴展到非洲音樂概覽、非洲樂器考察、非洲舞蹈音樂、非洲音樂傳播、非洲音樂教學五個領域;新世紀以來,研究領域拓展到非洲當代音樂創作,內容涉及非洲鋼琴藝術、歌劇音樂創作、專業音樂教育等。既有對非洲音樂的共性特征進行探討,也有從國別的角度解讀非洲音樂的個性特點。
3.視野開闊,注重綜合。關于音樂研究的學術傳統更多的是采用形態分析、審美判斷等手法,中國音樂學者對非洲音樂的研究也大致如此,這從早期的學術成果便可清晰窺知。1980年代末期以后,一些出國留學攻讀學位的中青年音樂學才俊,他們在國內打下了較為深厚的傳統音樂分析的功底,在國外得到西方民族音樂學家的指導,了解了國際學術前沿動態,極大地開闊了理論視野,觀念上接受了“文化價值相對主義”的價值取向,技術上受到西式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的訓練,方法上追求跨文化、多樣化研究的綜合,把音樂作為文化的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
4.團隊凸顯,中心初成.中央、上海兩所中國成立最早的音樂學院,一直位列中國音樂學術的前沿陣地,特別是外國音樂研究領域更是遙遙領先,無以匹敵。就非洲音樂研究而言,情況同樣如此,以北京、上海兩座城市為中心,中央、中國、上海三所音樂學院形成了各自的研究團隊,尤以中央音樂學院學術團隊更為突出。陳自明、李昕兩位學術帶頭人的研究方向各有側重,前者更多地關注非洲傳統音樂,從1956年的“幾內亞民族樂器改良”開始,對推動非洲、拉丁美洲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做了不懈努力,成績突出。后者的研究領域更為廣泛、成果更是豐厚,特別是對非洲當代音樂研究,內涵更加透徹、挖掘更顯深入。
(二)存在問題檢視
1.研究力量薄弱。與歐美問題研究相比,非洲問題依然處于邊緣地帶,其中非洲音樂研究更是勢單力薄。國內的專業研究機構(含高校非洲研究中心)與民間組織尚未專設非洲音樂研究課題,甚至將音樂內容排除在外,目前尚無一個集學術研究、培養人才、國際交流的專業非洲音樂機構組織。高等院校中的音樂學院(含專業音樂學院)作為非洲音樂研究主力陣地,對該領域的重視程度也相差甚遠,涉及該領域的專業學者屈指可數。某些院校培養出的少量專業人才,就業以后因無用武之地便改變研究方向,甚至轉投其他職業。
2.目標定位模糊。國內學者間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國際學者的交流也甚少,基本呈現個體化、零散化的特點,隨機性較強,缺乏統一的目標定位,對于研究對象缺乏長期而細致的規劃。持續性關注意識不強,深入探究學術動力不足,多數論者淺嘗輒止、曇花一現,不同論者間相互參照、內容雷同時有發生,整個非洲音樂研究呈現出一種“自發”的局面。依文獻質量而論,敘述、介紹性居多,深度描述和闡釋較少。客觀地說,非洲音樂研究既需要全景式的概覽,更需要國別或個案研究。
3.田野調查匱乏。毋庸置疑,無論在過去、現在或者是將來,實驗室里的推理都是不可或缺的,但純粹的“紙上談兵”得出的結果往往存有偏差,必須離開“扶手椅”,走出資料室,深入到鮮活的田野文化現場中去;無論是“局外人”的宏觀視野,抑或是“局內人”的參與觀察(ParticlpationObservation),在理解和認識非洲音樂文化時都將發揮自身的優勢。客觀地說,新中國非洲音樂學者,能夠扎扎實實深入非洲田野者,實乃鳳毛麟角,既沒有足夠的科研經費的支持,也沒有成為風氣的客觀環境。多數篇什參照的是翻譯的二手材料甚至是轉譯的第三手資料。
4.學科交叉不足。雖有部分學者結合音樂學與人類學的知識對非洲音樂進行了探討,但從整體上看,仍以知識普及性介紹居多,缺乏從考古學、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等跨學科和多角度對非洲音樂的歷史、社會生活狀況的深入考究,非洲音樂研究水平的提高需要各學科的相互配合與分工協作。另外,翻譯文獻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可以拓寬我們對非洲音樂的認知,不失為了解非洲的一扇便捷窗口,音樂學界對國外研究成果的翻譯介紹也嚴重不足。目前,所見文獻僅有1部翻譯著作和15篇翻譯(含編譯)文章,顯然,這個數量與豐富的非洲音樂寶藏和大量的國外學術研究成果是不相匹配的。
愿景瞻望
雖然新中國非洲音樂研究的成績與不足互現、欣喜與缺憾并存,但令人欣慰的是,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新世紀十年,非洲音樂研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學術觀念更新、方法路向轉型和對外交流互動的大背景中,實現了由知識概覽介紹向學術深層探索的躍遷。我們有理由相信,伴隨中非文化交流成為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第三次浪潮???到來之際,中國的非洲音樂研究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第一,國運昌則學運盛。改革開放后的30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極大地增強,中非關系保持穩定向好的發展態勢,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中非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對非的經濟貿易、文化教育等投資大幅度增加。特別是黨的18大勝利召開,國運盛昌“,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必將迎來社會科學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局面,包括非洲音樂研究在內的非洲學研究當趨好時節。第二,資源廣則誘惑大。非洲大陸擁有古老悠久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文化和絢爛綽約的藝術,其傳統樂舞執著地堅守著祖先最原初的姿形狀貌,保持著純真的藝術情感,彰顯著素樸的自然天性,是民族音樂學者精神家園探尋、學術心靈棲居的寶地。非洲音樂的風情萬種、生命律動,對20世紀全球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創新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業已成為音樂觀念創新、風格演變動力源和體裁嬗變、表演拓展的基因庫,同樣有現代音樂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庶資源。第三,人才多則科研強。隨著學兼中西的新型人才的國內培養和國外回流,非洲研究人才隊伍數量大大增加,質量不斷提升,極大地充實和壯大了非洲研究的隊伍,催生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成果,學術成果量和質的雙重提升,期待建立“非洲學”的呼聲越來越高,并在學者內部達成共識。非洲音樂研究的人才隊伍建設同樣取得較大的進展,科研學術成果值得期待。第四,國富強則學力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蕭條,西方國家對于人類學研究的資助明顯減少,學者的抱怨溢于言表???,西方學者非洲研究的衰落,正是富強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春天的來臨,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剔除西方學者的話語霸權,形成中國的跨文化的多元知識話語,創立非洲音樂研究的學術新認知。非洲音樂的研究空間還相當廣闊,許多問題亟待我們去解決。回望過去,新中國六十余年非洲音樂研究,風氣漸成,成果豐盈;瞻望未來,中國學者的非洲音樂研究,前景遠大,任重道遠。讓我們在扎實奮進中期許美好的明天吧!#p#分頁標題#e#
本文作者:郭克儉 張大軍 趙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