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教育新思想思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姚雪紅 姚靜 單位:吉林省教育學院 吉林省實驗中學
培養“真人”
有位教育家說過,教育之優劣決定了“真人”的多寡。這人世間,“真人”多,則世界繁榮昌盛;“善人”多,則世界穩定和平;“官人”多,則世界動蕩紛爭;“惡人”多,則世界大戰來臨,人類面臨巨大的毀滅危險。中國是一個有著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中國的教育成功了,培養的“真人”多了,可以直接為世界和平、人類大同做出貢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意義。陶行知稱“教人求真”的教師才是第一流的教育家,這需要具備兩種要素,一是有真知灼見,肯說真話,不做偽君子,實事求是地辦事,不為名利所動,達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給學生以身示范的力量。1979年李老師從長春師范學院畢業后履行了自己“我一定回來”的諾言,毅然回到秀水鄉創辦第二中學。教改實驗成功后,城市重點中學、師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門等紛紛調他,優厚的工資待遇,誘人的優惠政策,都沒有動搖他對農村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對農村孩子的深沉熱愛是他不變的選擇。他不為名利所誘,不為金錢所使,守望心靈中圣潔的凈土,在他做省語文教研員的工作之余,還拖著病體送教下鄉,建立農村教研教改實驗基地校,形成縣域三級培訓網絡,扎扎實實開展教研、評課、講座、輔導等系列活動。
春風化雨,桃李不言,他像一匹在教育大漠里默默跋涉從不知苦、從不說累的駱駝,無須宣揚,無須標榜,尤其在當今物欲橫流的時空里,他已經給他的學生樹立了標桿,向世人弘揚了他的清明之德。有專家指出,“我們今天的教育正越來越多地變得平庸,一種近乎赤裸裸的功利主義彌漫其中,一個真正視教育如生命的教育工作者,應該力求與世風流俗保持一定的距離,率先垂范,‘學做真人’,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學做真人’的過程中,享受到真正的有價值的教育”。陶行知認為:“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所以他提出“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就是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的人,是智仁勇俱全的人”。“真人”要具備五種生活能力:一是科學的生活力,二是健康的生活力,三是勞動的生活力,四是藝術的生活力,五是改造社會的生活力。而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精神境界和五種生活力的人,采取的教學方法便是“教學做合一”。陶先生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陶行知倡導“做”為核心,是因為一切知識源于生活實踐,一切“聞之”、“說之”都植根于“親之”,如果離開了做為核心,就不能掌握真知,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手腦并用,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李老師深得陶行知教育之精髓,在塑造“真人”的道路上,李老師努力踐行著陶行知先生的真人教育觀。在教改中體會到,要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動手,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必須自覺有效地增強教學的實踐性與開放性。
他和學生一起上山砍柴,下水捉魚,和學生一起選種、種稻、掰苞米,他讓學生手腦并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和適應現代農村生活的生存力。在教學中李老師開展了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如開展“做小先生”活動、“找能人”活動、做“小主人”活動。“做小先生”,就是用學到的知識為當地農民服務,為農民寫書信、廣告、合同、訴狀、廣播稿等。在服務中,了解鄉情鄉貌,增強與農民的感情;“找能人”就是尋找農村創業者和開拓者,尋找能人的過程,既是了解農村新改革與新發展的過程,也是學生樹立新的價值觀和成才觀的過程;做“小主人”就是讓學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搞調查,參與社會實踐,思考家鄉和國家、民族的大事,以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活動的過程中強調學生要主動參與,獨立思索,切實感悟,深刻體驗,然后通過“敘評日記”的形式寫出文章。李老師運用環境里的活勢力,去培植、發展學生的活本領———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與此同時,李老師充分利用農村的有利資源讓學生敢于追求真善美,摒棄假丑惡。農村的山山水水,四季風韻、五彩云霞,都是一種美的享受和追問,美景滋潤著學生的心靈,是學生感受美、體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圣地。正如李老師所言“搞教改就要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作文課上他引領學生到大自然中尋找素材,站在松花江的大堤上,觀察家鄉的村莊、院落、山川、樹木、江水,人們常說“江有多闊,心有多寬”,寬闊的江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心胸,靈魂得到了凈化,精神得到了陶冶,境界得到了提升,學生們用心地去感悟家鄉的自然景觀,洋溢著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撰寫出一篇篇美文《家鄉的秋色》、《家鄉我要為你添一筆》、《我愛家鄉的紅高粱》、《家鄉暢想曲》、《故鄉的水》、《船,家鄉的船》、《一水引來萬水流》,在創作美文的過程中,李老師更讓學生明白“我們要善于發現美、創造美,美就在個人的心中”。
在教學中,李老師不僅鼓勵學生大膽地去追求真善美,而且對于社會上的假丑惡,也要敢于批判,敢于同不良現象做斗爭,敢于伸張正義,他教導學生敢說,敢寫,敢愛,敢恨!使他們懂得,要想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我們應該支持什么,打擊什么,贊揚什么,反對什么,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經常列舉出現實中的一些現象,讓學生評論,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們看到了農民負擔嚴重,就親自到農民中調查,寫出了《我為農民鳴不平》;學生們發現當地社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寫出了《農民的高利貸》、《啥時看病能不難》;看到了腐敗現象,寫出了《談打攔路狗》、《如此考試》;看到當地的陳風陋習,便寫出了《活著不孝,死了亂叫》、《假大姐》,真正做到了“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我”,對村干部的不作為,寫出了《社主任,你別繞著走》,不遺余力地批判。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真正人要有一種精神———人的精神,這種人的精神會在信念與情感、意志與追求之中,會在對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態度上,會在分明的愛與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為之而奮斗方面表現出來。”#p#分頁標題#e#
培養未來人
李老師農村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他扎根農村后,1985年,在榆樹市秀水二中舉起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教改大旗,從語文學科的角度,探索教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路徑,讓農村孩子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中來,李老師認為素質教育不可測評,學校教育比較短暫,學生素質真正發揮作用是在十年、二十年之后,素質教育不是體現在當下而是在未來,教育的本質是培養未來人。李老師把學生作為未來人培養,作為未來的勞動者培養,未來人是敢于擔當的社會人,是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是造就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創造者!于是李老師把注意力從培養少數幾個精英人物中轉移出來,轉移到全體學生身上,讓全體學生都成為好學生,個個都是成功者,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這也應了陶行知先生的話“為了全體學生的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教育的普及。”莊子說,真正的善養生者,若牧羊人。牧羊人雖然揮著鞭子,但他對整個羊群都很和善。他的鞭子會落在誰的身上?‘視其后者而鞭之’,一定要落在最后的那只羊身上。”莊子的思想正好暗合了李老師的“玉米棒子”理論:農村中學不和城里的中學去爭奪那“十幾個穗大粒飽的玉米棒子”,我們培養的是未來的勞動者,是培養能適應未來社會,能為家鄉的建設服務,能為社會做貢獻的人。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在李老師眼里,都要全面培養,尤其對待差生,他更是百般呵護,不是僅僅停留在補補課、做些家訪,而是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差生差的原因,在差生思想、品格、教學、課外活動、調動積極性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理論,進而有的放矢地幫助差生在各個方面的提高,提出“用勤奮的我戰勝懶惰的我,用主動的我戰勝被動的我,把愚蠢的我變為聰明的我,使平庸的我發展為有能力的我”這個有戰略意義的口號來激勵差生,使差生在不斷的激勵中、在不斷的戰勝自我中茁壯成長。
針對不同的人在社會上的不同位置,陶行知曾用植物打個生動的比喻,大地上各種各樣的植物,沒有山上苗,也沒有山澗松,眾生皆在平地上立根,接受雨露陽光,接受風霜冰雪,然又能各以本性,自由生長,五尺有五尺之用,十丈有十丈之用。花草可供人欣賞,樹木可供大廈之用,雖本性不同,其可用則一也,則整個平地世界生機無限。這使我想到李老師培養的一個學生,她當了一位較有名氣的裁剪師,當記者問她,你和那些上大學的同學比,你覺得比他們“矮”嗎?這位同學回答說:“比如一塊磚,高樓大廈上的磚是磚,牛棚馬圈上的磚也是磚,不管把它放在高樓大廈上,還是放在牛棚馬圈上,它只是發揮了一塊磚的作用,那么這塊磚是有價值的磚,成才也無非是這樣。”這些事例充分體現了李老師別開生面的創造性教育的探索和大面積提高差生教育教學質量的威力,也充分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要面向普通的大眾化教育”的思想,展示了李老師教育教改的可行性和普遍意義。作為未來的勞動者,首先要有熱愛家鄉之情感,建設家鄉之責任。為了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和責任意識,在作文課上,布置學生寫《家鄉兒女情》,為了能寫好這篇作文,李老師把學生領到松花江邊的大壩上,學生們看著家鄉的貧窮面貌,大家齊唱著“我的家鄉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水,一條時常干涸的小河,依戀在村子的周圍……”當唱到“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建設得地也肥來水也美”的時候,同學們個個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頭上是火紅的太陽,身后是滔滔的江水,眼前是家鄉百廢待興的景象。在歌聲中,學生們思考著家鄉的未來,思考著自己的責任,責任意識激發了他們學習的動力,使他們更有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為家鄉的建設而努力奮斗。李老師認為,教語文不只是教學生識字、說話、寫文章,而是“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知識,培養學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是提高農村未來勞動者素質的一種極其重要的教育渠道。由此,李老師提出了他的教育觀:目前的學校教育是“小學校”,社會則是終身學習的“大學校”,學生在校學習的課堂是“小課堂”,廣闊的農村與社會才是“大課堂”,學生學習的課本是“小課本”,現在和未來的社會、生產實踐方是無字的“大課本”。正如陶行知所說:“頭上頂著青天,腳下踏著大地。東南西北是他的圍墻,大千世界是他的課堂,萬物變化是他的教科書,太陽月亮照耀他工作。”他把自然存在和社會生活都當做是教育學生的內容。走進自然,走向社會,使學生開闊心胸,拓展格局,提升精神,涵養氣度。基于這種思想,李老師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自然、走向農戶,他和學生們一起去游賞江橋、碧水、白帆,觀察農民在河塘里采棱角,撈河蚌,篩沙石,修圍堰,整田地;他組織學生暢游松花江,然后跳上岸來,燃起一堆篝火,烤著捉來的活魚,燒著鮮嫩的土豆,品嘗著甜脆的“八里香”,師生們的整個身心都與美好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了,思想和精神被大自然所陶冶。他還讓學生觀察采寫農村一處處美景,一個個能人:經商的、開車的、養魚的、養雞的、劃船的、種田的,各行各業的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并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創造力,使他們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于民族和人民。”當地村屯的這些自學成才的人,是學生學習的好榜樣、好教師,這些人是經濟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兒,是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人,是學生身邊實實在在的人,李老師有意讓學生去寫這些“能人”,感受身邊的英雄、模范,如此這般,學生走進社會,審視生活真諦,思考人生百味,拓展了學生看問題的角度,增加了思考問題的深度,使學生有事可寫,有人可傳,有感可發,有理可議,有情可抒,那飛迸于學生大腦里的想改造社會、建設家鄉的可貴理想,那蘊含在人生路上的參與實踐而又自覺印證的啟示,無不從學生的心底噴薄欲出。被吉林省教材審定委員會定為初中生選用教材的《田野山的小花》即是最好的見證。
打造教育家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教育取得了重大的發展,但也面臨著新問題、新困難,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們不是缺少教育官員,不是缺少優秀教師,而是缺少教育家,教育家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按照教育的規律辦事,按照人的成長規律培養;能融通古今中外文化,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教育,有獨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能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升華理念,不斷創新;對教育理想和信仰有不懈的追求,有恒心,一生堅守教育理想,并為教育理想的追求能舍棄一切。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家是在創造使自己崇拜的人”,“教育家手里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李老師不僅是這樣的教育家,他還在努力打造著民族和人類命運的教育家。1999年,省教育廳考慮到李老師的身體狀況,把他調到吉林省教育學院做教研員,到了新的工作崗位,李老師仍心系農村教育,他不顧身體的病痛,積極開展農村教育教學研究和農村教師培訓,根據農村教育的實際,在農村學校建立了教研教改基地,并輻射、帶動周邊的學校教研教改活動;建立縣域三級教研網絡;利用城市優秀教師資源培訓農村教師;堅持因地、因校、因人制宜,開展主題教研活動,他帶領或和參與的團隊一起,團結協作,銳意創新,孜孜不倦,開拓進取。在開展主題教研活動中,李老師總結出:“問題———探究———問題”,“學習———實踐———總結”,這是教育家所走過的一段共同的路。他認為,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在這條路上走過幾回,那么一個不合格的教師就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一個合格的教師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會成為一個杰出的教師,一個杰出的教師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家。李老師擔負起了培育教育家的重任。#p#分頁標題#e#
首先,李老師注重對青年教師教育理想的鑄煉。李老師經常教導年輕的教師要志存高遠,堅守教育理想,要有為祖國和民族的繁榮昌盛而獻身教育的遠大理想和抱負。由此我們會想到,當年沒有高樓,幾近窘寒的西南聯大,規模有限,場所局促的清華研究院,依靠學術的堅守,教育理想的執著,和為祖國、民族的復興而奮斗的人,甚至他們中有為爭取民主和平,為追求真理而敢于犧牲生命,像李公樸、聞一多等成為教育史上令人懷念的榜樣。尤其當今時代人們在以極大的愿望去追求物質利益的背景下,李老師用“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來激勵年輕的教師,他善于調動年輕教師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的內驅力,親自調查影響教師發展的內因,尋找根由,他說,教師發展,重在心上,只有心動,才會有提高的意識,他通過主題教研活動,讓教師的心運動起來,他為教師創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外部條件,打通影響教師發展的“關卡”,讓內因和外因互動,讓心與環境融合,他說教師發展如果沒有內驅力,沒有教育理想,不要說教育家,就是合格的老師都很難做好。我們知道,個人的理想、價值取決于社會的承認,作為一個個體,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價值和社會的需要、國家的要求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的理想和價值。
第二,注重青年教師品格修養的修煉。陶行知說過:“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來,建筑起‘人格長城’來,由私德的健全,而擴大公德的效用,來為集體謀利益……”“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有一位教育家也說過:“一個正直、聰明的本科生,要比一個心理陰暗、行為齷齪的博士生,對社會的貢獻更大。”何況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要心能光明,量能闊達,志能堅毅,思能縝密,事能妥當。李老師在給培訓的教師上課時說:“假如我們把書上做學問、做人的道理都能夠作為自己立身、學習、處世的參照,我們就會發現不足,就會增加使命感和責任感。”要修煉美好的品格,他鼓勵教師樹立責任意識,有虛懷若谷的胸懷,包容他人,特別是與自己看法不同,甚至是對自己有意見的人,更要敢于擔當,自古以來的大教育家,不全是由于聰明,也不全是由于勤奮,而是在于能夠堅持,能夠擔當,有學識不能用在需要處,是辱沒了教育,有志向不用在關鍵處,是辜負了自己,只有能夠擔當起教育使命的人,才會成為社會進步的骨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
第三,指導教師多讀書。真正的教育家不僅有強大的文化使命,更要有文化的眼光和文化的視角,觀察、指引教育的航標。這種文化眼光的培養不僅來自于教育實踐,還來自于書籍的滋養。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說:“要天天看書,以書籍為友,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李老師經常告誡青年教師,不僅要博覽群書,更要研讀教育經典、教育理論,歷代教育家或教育名人,無不是文化積淀深厚、人文素養極高的人。研究他們的學識,學習他們的思想,細心地琢磨、思考,汲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營養為自己所用。李老師對青年教師的厚望是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養成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有些老師尤其中小學老師,白天忙于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等,沒有時間來自修,李老師就說:“真正讀書的時間是在八小時以外。”他引導教師要會利用時間讀書,要善于讀書,要善于把理論應用于實踐,要注意從教育實踐中不斷地總結,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提升理論素養。正如陶行知所云:“我們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這樣才能在教育實踐中,碰撞出閃光的智慧火花,由此產生出新思想、新理念。
第四,告誡青年教師讓思考成為一種習慣。教育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一定是一位思想家。一個沒有思想的教師行走于教育路上,猶如迷失方向的路人行走于葳蕤森林。一個熱愛思考的教師,注定是一個不斷向著大師靠攏的人。李老師常說,只有思考能幫助我們從無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能幫助我們從有效走向高效,思想起源于實踐,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寫作。實踐是孕育思想之花的肥沃土壤。要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主題教研活動就是引導教師創造有效的教學方法的同時,上升為一種理論認識,促進了教師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促動了教師勤動筆,勤寫作。在調查中我們也了解到,要完成一項主題教研活動,即使是研究一個子課題,教師們也要不斷地實踐、反思、總結,但成功之后的幸福感使教師們更加熱愛思考,更有熱情參與主題教研活動,促使教師閱讀更多的書籍,查證更多的資料,以求證自己的思索;這個過程就是打造教育家的過程。李老師用他崇高的師德、淵博的知識、鮮活的教學方法,改變了農村教育的舊面貌,詮釋了一個新的農村教育,他用自己的心血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品學兼優、銳意進取的莘莘學子。用自己手中的粉筆勾畫并實施農村教育的美好未來,為農村教育譜寫新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