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素描教學理念與方式革新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許素潔 單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創意,并不是指許多院校采用的將圖形創意方法引入素描,強調主題立意的高難度創意,而是注重創造的科學所闡釋的原理,從學生藝術感覺與情思靈感的角度切入,注重個人興趣點與思維個性,從創造的愿望與動機的引起入手,把學生每個人的真實感受放在首位,開展以自我感受表現為核心的技能探索性學習。感受是創意的起點,是引發表現欲望的原點,因此,我們在實踐教學中重點把“觀察與感受”、“自我表現技術的探索”兩方面結合起來,進行實踐嘗試。
“真實的觀察”與感受
所謂“真實的觀察”,就是注重自己真實感受的觀察,而不是戴上某種概念化的先驗觀念之“眼鏡”去看待事物。先入之觀會導致概念化觀察,在很大程度上會掩蓋自我對于真實感受的體味與把握。以往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缺乏感受的觀察往往易停留于冷漠、機械、被動的思維狀態上,往往會忽略藝術感性與情感的喚起,很難產生創意思維,自然也很難進入感受的情思與創意靈感激發下的創意表現追求,對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主動性思維、能動性地把握表現技術學習都有負面影響。因此,觀察最重要的是擺脫概念化先入觀,放開思維去體驗來于自內在真實感受的真實性觀察,切忌停留在以往技能中心主義教育理念下以某種技能權威統治的機械、被動的技能學習,對客觀觀察停留在表象的感知及已固化的經驗感覺上,失去自我內在的認識與感動,失去內在情感喚起的藝術美感,將藝術學習陷入過于機械的理性思維狀態,造成缺乏內在精神與個性的千人一面的無創意創新的狀態。
觀察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觀察是表現的起點,看的方式決定畫的方式。真實的觀察首先注重的是在觀察中培養感受力,感受是創意思維的起點,有了感受才能進而產生創意,才能進一步探索如何恰當地表達感受與創意的合適的方法、技術,才能使素描基礎技能的訓練與藝術感覺、創意思維、創新性技術探索融為一體,提升創造力。教師教育學生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真正的觀察力,真正地把握感覺與情感和培養正確思維,而應把那種徒有虛表的空洞模仿看做是腫瘤一樣加以切除,使學生處于真正的本性的創造狀態之中,使其內心的造型力量發揮出來。教育家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創造力的培養一定要重視擺脫思維觀念的束縛,使學生追求自我真情實感,發揮其本能的、原始的造型創造力。這時不要怕學生藝術思維力的幼稚,幼稚可以逐步走向成熟,這遠比不會“自我思維”更重要、更具可持續發展。
通過真實的觀察,改變從某種技能形式入手的傳統觀察方法,學生作品一改高考前僵化、機械的“鐵絲框”結構素描狀況,畫面既有較好的結構認識,又充滿了生命的生機,給人以很強的精神感受性與藝術美的靈動感。在感受的帶動下畫面技術表現充滿新意,學生們也進入了主動思考主動探索表現方法的積極思維態勢。教學實踐證明,通過良好的觀察與思維方式的訓練,才有利于打開精神感受與審美體驗的天窗,才有利于進一步切入各種審美表現形式的探索,才會更容易打開思維創意的大門,進入探索各自創意表現的個性化表現技術階段。
“探索個性化自我表現技術”
“探索個人性化自我表現技術”是指讓學生探索表現自我感受的恰如其分的方法手段。對于基礎階段的學生來說,首先,要學習了解優秀作品的技法特征,體味材料、工具的性能與技法的藝術趣味,繼而根據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點與相關體驗,嘗試應用于表現自我感受的具體內容與形式中,自由自主地進行富有實驗性、創造性的造型表現活動。不必過分擔心學生做得夠不夠規范,能不能達到技能理想的高度,而是注重學生自己的心靈與肢體去感受藝術、體驗造型表現過程。這樣自然會使許多學生進入表現的情境,真情實感地用自己的認識、思想方式去表達,導入有思考、有計劃、有層次的自主實驗性學習狀態。這樣的學習是使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理解去表現,而不是戴上某種即成表現形式的“眼鏡”限制學生的視角與表現方式。這樣對表現方式的解放與自主選擇,學生的實踐作品呈現出“一人一面”、多姿多彩、新意盎然的結果。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用自己的心靈去體味藝術的真諦,進入自主發展的創造性學習狀態,在創造性表現的探索中對技能的主動研究使得技能的提升顯而易見。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步們形成自主探索藝術與設計的學習方法,極大地增強了日后個人自主學習的能力,這遠比追求短期“技能培訓式”追求教學結果的學習更重要。
總之,教學實驗的結果證明,高職設計素描教育轉向培養“創造性基礎”的新基礎教育理念,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具有指導性意義。基于這一理念進行的“真實觀察”與“探索個性化自我表現技術”之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實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學生作業參展不但實現了高職學生基礎作品獲獎零的突破,還以學生的實踐作業為主編撰了“十一五規劃教材”《素描與創意基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當然,與“創造性基礎”的新基礎教育理念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的改革還需要今后不斷地創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