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輔導員賞識教學發展前景,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賞識教育的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7月第五版)這樣解釋賞識: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贊揚。重視或贊揚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贊揚、鼓勵的語言;也可以是愛撫、友善的動作;或者是欣賞、激勵的神情等。賞識教育就是通過欣賞和贊揚受教育者的優點來進行教育的一種教育方式,它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可貴之處,并給予充分肯定,以實現對學生有效激勵作用的“正強化”教育。賞識教育并不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德國的卡爾•威特(KarlWitte)、[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2](B.A.BacилийАиександров)都有應用這種教育方法的經典案例;陶行知是我國最早應用賞識理念教育的教育家;周弘先生是我國當代賞識教育實踐探索的第一人,他采用賞識教育方法教育自己雙耳失聰的女兒,周婷婷21歲就考取美國加勞德特大學碩士研究生,24歲又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3]賞識教育的實質是尊重、激勵和愛。學會賞識教育,教師必須要學會愛。教育心理學指出,在教師教學的眾多因素中,教師對學生的真誠的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賞識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激勵學生,激發學生的自由潛力,拓展學生能力。賞識教育是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激勵的狀態下實施的教育。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教育以賞識為先導,激發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和潛在的巨大能量,激發受教育者的良知與自覺性,從而讓教育順理成章地自然發生。所以賞識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激勵、相互教育的過程,也就是感動與被感動的過程。[4]
賞識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操作方法
高職賞識教育歸根結底是要求輔導員老師用關愛來認識、發掘高職學生的潛力和長處,把對于學生的愛化作學生能夠感受到的具體的行為的過程。賞識教育的方法就是要對高職學生采取尊重、理解、肯定、鼓勵、挖掘潛能、贊賞、寬容、指導等一系列行為。賞識教育要遵循尊重學生主體意識、理解學生行為、信任學生發展能力、挖掘學生發展潛能、贊賞學生現有成績和指導學生拓展能力的六項原則和方法。賞識教育的原則首先要求發揚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高職學生大多高考分數偏低,在他們的求學生涯里,更多以差生的角色面對家長和教師。有的高職學生認為自己是被教育遺棄的學生,報考高職院校的初衷只是學習一門技術,將來找個好工作等。賞識教育的必要前提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發展歷程和現狀,高職學生絕不是差生,只是被遺忘的好學生。高職輔導員工作在接觸學生時,要求絕對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這就要求做到重視學生和開發學生的主體精神。首先,重視學生要求輔導員經常接觸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家庭情況,為下一步引導教育打下基礎。同時輔導員要從內心接納學生,在處理雙方關系上不是把學生作為自身工作的對象和失敗的學生,而是把學生視為發展的朋友、未來的成功社會人。高職學生教育,要真正面對一個個實在的學生,而不是面對一個群體,設計一套風險防范制度。其次,開發學生的主體精神。80后和90后高職學生家庭依賴性強,自主性弱,這幾乎是一個通病。然而現實卻要求高職學生的在校學習和社會實踐工作最后都要自我完成,因而在輔導員工作中如不加以主體精神開發,后果將難以想象。開發學生主體精神要貫穿三年高職教育的始終,輔導員要針對學生多做認可性談話,設計班級活動并讓學生自我組織,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理能力,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鼓勵學生堅持克服困難。從方法上要注意讓學生在歸屬家庭的封閉人格中開創自尊、自立個性,最終在學習和工作中實現自強。
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渴望為其他個體所理解,剛剛成年的高職學生更是如此。而現實情況下,很多家庭和學校以高職學生不成功的學習經歷為由,不能給予高職學生相當的理解。久而久之,高職學生在學習生活上輕者沒有目標,放任自流,重者自暴自棄,沾染不良習慣,在社會群體互動的過程中,家庭、社會、學校和學生四方形成惡性循環。要打破這種不利的局面,輔導員老師要理解學生。理解是賞識教育的前提之一,在方法上要求高職輔導員工作要用耐心來幫助學生,用愛心來接近學生,用關心來提升學生。高職學生的學習能力相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要稍有差距,這是必須承認的教育現實,有些學生可能還沾染一些不良習慣,在心理上排斥學校教育和教師談話,因此輔導員在理解學生行為上要有耐心,要準備打持久戰。方法上輔導員應給班級的學生建立個人小檔案,從品行、學習、志向、能力、潛力、心理、不足等方面來描述學生,認識和理解學生發展現狀。進而輔導員要用愛心來接近學生,關心學生日常生活,及時了解班級學生不滿情緒并尋根探源,多開展關心學生、關心社會的班會和班級活動,讓學生感受被愛和愛人與愛社會的樂趣。輔導員和學生之間必須建立一條理解的關系線,開通學生情緒釋放的通道,這在實際工作中會促使學生進步,有效防止學生意外事件發生。輔導員要用關心來提升學生,對學生每一段時間的變化,輔導員都能及時感知和施加能動影響。理解學生在校的行為,寬容學生的失誤,學生在失誤、困難的時候,尤其需要輔導員的理解和幫助。唯有理解學生,才能在學生發展的瓶頸期采取得當措施,推動學生學業和生活能力良性發展。
高職學生管理的一個誤區就是對學生管的太死,約束學生的任何行為,教師總是對學生以命令的語氣發號施令。信任學生的發展能力,讓學生發揮能動作用,不控制學生同時指導學生是賞識教育信任學生的要義。高職學生管理只有在教學雙方互信的情境下才會實現良好目標,高職輔導員要做到培養學生的價值感,開拓學生責任感。沒有價值感的學生認識不到自身長處,也不以自身不足為隱患,他們自認人生迷茫,無所適從,得過且過,對于學習、生活、工作自我信心不足。輔導員培育學生的價值感要信任學生的能力,創造發揮學生能力的舞臺。當前高職學生技能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輔導員要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級別的學生技能大賽,在大賽中鍛煉學生能力,讓學生自我發現自身價值。學生的責任感培養主要是指樹立學生的家庭觀,集體觀和社會觀。輔導員啟發學生對父母的理解和孝心,培養他們對于家庭的責任;在集體活動中,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嘗試理解團隊的感覺;多組織社會活動,使學生享受社會中成年人的幸福和責任,理解自己未來的社會角色。#p#分頁標題#e#
有教育家認為,天下沒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被庸師耽誤的學生。高職學生教育要避免“出庸師”和“誤學生”,必須挖掘學生發展潛能。霍華德•加德納(MartinCardner)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發展心理學教授,他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有八種智力,分別是:語言智力、數學智力、空間智力、肢體運動智力、音樂智力、人際智力、個人內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人的智力表現是有差異的,賞識教育就是要抓住學生的每一點閃光之處,激勵學生成功。實踐表明,很多學生頭腦靈活,動手能力、交際能力強,通過挖掘學生潛能,加以鍛煉,學生自我發展很快步入良性軌道。挖掘學生潛能要善于發掘學生的優點,培養學生學習動機,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成功的高職輔導員必須有一雙善于捕捉學生身上閃光點的“火眼金睛”,多與學生交往、接觸,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準確的告知學生,促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奮進。學習動機是認知學習的最重要的必備條件之一,學生的學習動機源于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自我完善,但這種動機在活動中一旦受挫,損傷條件反射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嘗試行為。若有外力在其嘗試過程中不斷激勵,認同學生嘗試的行為和結果,學生便會持續嘗試的行為,嘗試的結果會趨于良性,嘗試者的行為過程伴隨成就感。高職輔導員就是要在學生管理中充當學生嘗試行為的守護者。賞識教育是一種陽光教育,要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高職輔導員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重于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一旦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的進取精神,職業教育的預期結果就必然會成為賞識教育的一個過程。
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們在試圖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必須先部分滿足低層次的需要。從學校教育來看,學生的生理需要基本能被滿足,因此只有學生的精神需求得以滿足,他們才會將主要精力放在被自己的家庭和社會群體接受上。學生的精神需求滿足很重要的是依靠輔導員的行為肯定和對他們所取得成績的贊賞。運用賞識教育,盡量滿足學生對于尊重和愛的需要,使學生求知的驅動力總體自強,這要求輔導員要經常真誠的贊揚學生,慎用批評。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學生被強化的行為要比沒有受過強化的行為或受挫行為更有可能發生。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BurrhusFredericSkinner)認為,我國學生的學習被教師或家長正強化,他們會更有學習的動機,反之,則會喪失動機,產生避免學習的動機。因此,賞識教育要求高職輔導員必須多給學生鼓勵和贊賞,及時肯定學生的成績和進步,讓學生產生持續的動力,形成附屬驅動力。對待后進學生,要創造機會讓他們能嘗試成功,對他們給予特別關愛,引導其體驗成功的感覺,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贊賞學生并不完全排斥批評教育手段,只是提倡要慎用批評。輔導員的批評必須以維持學生自尊為底線,盡量使用樂觀批評的方法。對于學生的嚴重錯誤,批評必須具體和及時,輔導員要給予耐心的幫助和指導,讓學生意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5]。
賞識教育要求尊重學生發展的自主性,并不是意味著反對高職輔導員的知識指導和行為示范,實際上,高職學生的能力拓展很大程度依靠教師的正確引導。職業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為社會培養技術型新型人才,學生掌握專業技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的必要性同樣不排斥指導方式的可選擇性,輔導員指導學生的方法應當以賞識激勵為主。職業院校受高校擴招帶來的“普高熱”的影響,生源質量有所下降。美國心理學家戴維•奧蘇貝爾(DavidP.Ausubel)認為學生的認知驅動力是學生能力培養中最重要的一種動力,它發端于學生好奇的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應付環境的心理傾向。職業教育要求我們在激勵學生的同時,要注意指導學生學會自我激勵,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認知驅動力。在實踐上反對教師呆板、生硬、強制性的指導行為,鼓勵高職輔導員在學生的技能學習和道德培養中,采取嚴格要求與鼓勵并存,細心指導與信賴并存,及時指正與熱愛并存的教育方法。高職輔導員善用賞識教育的方法,通過組織班級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關愛和尊重觸及學生內心的動力源;入學就開始職業設計和人生規劃,在校企合作中感受職業前景,引起學生對教師賞識的感召和積極反應;合理的誘發學生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克服教育期間的困難,最終實現通過賞識教育完成高職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本文作者:徐艷秋 單位:濰坊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