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特殊兒童倫理學教育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周姊毓 單位:黑龍江綏化學院
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每一個特殊兒童得到其所需要的適當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是特殊教育的宗旨。從特殊兒童的教育診斷與評估到制訂適合其發展需要的教育目標,再到選擇合適的教育訓練內容,最后到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教育和訓練,這一過程無不體現著倫理道德的活動軌跡。在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中,從業人員肩負著沉重的倫理責任,由于面臨特殊教育的實際和社會過高的期望與要求,從業人員也經受著嚴峻的倫理挑戰。正視并關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過程中的倫理問題,使教育訓練體現出人性、合理、公正的倫理理性,不僅體現了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價值取向,還決定了特殊教育發展的質量和方向。一、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存在倫理失范現象在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中,倫理失范現象屢屢發生。倫理失范現象的出現不僅影響了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效果,還增加了家長的心理負擔,從長遠講,也阻礙了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具體而言,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的倫理失范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某些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存在個人利益至上的倫理失范行為,如有的從業人員為了提高個人的工作成績,為特殊兒童布置了較簡單的教育訓練任務,其目的是為了使教育訓練活動在表面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從而贏得家長或社會的好評;有些從業人員卻恰恰相反,不顧特殊兒童的實際,為特殊兒童制定了過難的教育訓練計劃,把教育訓練活動安排得過密,其結果是教育訓練的效果不佳。有的從業人員看重報酬,缺乏奉獻精神,報酬低工作就沒有動力,對特殊兒童的困難熟視無睹。有些從業人員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些情況反映出有些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時刻把個人利益擺在前面,無視特殊兒童和家長的利益和需求,這種功利化的傾向嚴重影響了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效果,損壞了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形象,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
有些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存在職業倦怠的現象,工作敷衍,沒有激情和動力,忽視特殊兒童的需求,處理問題簡單粗暴。有些從業人員缺乏責任心,在教育訓練中不管特殊兒童的接受情況,自行設置教育訓練的節奏,導致訓練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從業人員在特殊兒童犯病時,不及時采取措施施救,或沒有采取隔離措施保護其他兒童的安全。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工作難出成效、沒有成就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特殊教育從業人員長期面對這種工作狀態,難免會出現一些倦怠和疲憊,工作失去激情,沒有動力也在所難免。但是,職業賦予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使命,要求從業人員必須負起責任,這是不能推脫和輕視的。
有些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有體罰或變相體罰特殊兒童的行為,體罰行為一般有罰站、推、搡等;變相體罰一般指語言暴力,如侮辱性地稱呼某些特殊兒童,有的從業人員在批評、糾正特殊兒童的錯誤時,語言及語氣中帶有諷刺挖苦嘲笑之意。對特殊兒童而言,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是其依戀的重要“他人”,是他們成長環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特殊兒童發展最具動力的因素,從業人員對特殊兒童的體罰和語言暴力不僅侮辱了他們的人格,也損傷他們的自尊心,更嚴重的還會導致個別特殊兒童喪失生活勇氣,引發違法犯罪等嚴重后果,甚至有的特殊兒童會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有些從業人員偏愛那些聰明的、漂亮的、家境好的特殊兒童,對其有一定的耐心,當他們犯錯誤時也能給予體諒;而對一些個性執拗的、難教育的、訓練效果差的特殊兒童,往往失去信心,對其態度冷漠或忽視其感受。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的行為失范折射出他們的道德失范。從業人員的行為失范,不僅造成了教育訓練的低效率,還損害了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的形象,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使特殊兒童家長失去對特殊教育的信任。因此,從業人員需要在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中用倫理準則規范其行為,建立起人性化、合理化、公正化的特殊兒童教育訓練倫理體系。
量力性原則又稱“可接受原則”或“適度原則”,是指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安排特殊兒童的教育和訓練時要與特殊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從特殊兒童發展的實際可能性出發,使教育訓練的任務、時間、密度、方法和組織形式是特殊兒童可接受的。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特殊兒童來講也是適用的。從業人員要使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負擔不要過重,但也不能使教育訓練的內容過于簡單,讓特殊兒童輕而易舉地完成,最理想的情況是教育訓練的任務既要高于現有的水平,保持一定難度,又要在能力尚處在形成狀態的“最近發展區”內引導特殊兒童經過努力去解決問題。貫徹這一原則,要求從業人員準確了解和估計特殊兒童現有的接受能力和智力、體力發展水平,采取合理方式,恰當地由近及遠、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部分到整體地進行教育和訓練,要根據特殊兒童的實際安排進度,小步子進行,不能急于求成。
系統性原則也可稱為整體性原則,它要求把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視為一個系統,系統內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完整和平衡。因此,從業人員在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訓練時,應該把每一個環節都放到整體中去權衡,以整體系統的總目標來協調各個小系統的目標。例如,言語語言障礙的矯治要抓好一系列環節,如對兒童言語語言障礙原因的了解、障礙程度的分析和評估以及康復訓練方案的制定等,每一個環節都關系到言語語言障礙兒童最終的康復效果。從業人員要善于從整體的高度去看待特殊兒童的教育和訓練,只有重視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每一個環節,才能保證特殊兒童得到最有效的康復訓練。貫徹這一原則,要求特殊教育從業人員首先要樹立一個大教育的觀點,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來考慮對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問題。其次,要抓住每個教育訓練的階段、教育訓練環節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解決主要矛盾;三是要鞏固各個階段的教育訓練成果,使其得到不斷的強化和提高。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是一個系統工程,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應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醫療養護、教育訓練、就業培訓三個方面的需求出發,不斷鞏固和發展學前教育、學校教育、成人教育的成果,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訓練效果。
個別化原則是指特殊教育從業人員要根據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具體情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制定個別化的教育與訓練方案,進行針對性的教育。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對特殊兒童進行個別化的教育有助于實現因材施教。特殊兒童由于障礙類別、障礙程度、發展過程以及所處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不同,其身心發展水平表現出較大的特殊性和差異性。個別化的教育可以根據特殊兒童的不同需要設計不同的教育方案,還可以根據該兒童的能力設計最適當的教育訓練計劃,以保證其得到最適當的發展。貫徹這一原則,首先要求從業人員對特殊兒童有客觀的認識,承認特殊兒童的個體差異。特殊兒童不僅有各種生理缺陷,還存在著情感發育遲緩、情緒不穩定且調節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主動性、易受暗示、固執等諸多心理問題,他們與普通兒童相比,表現出更大的個體差異。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只有先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才會擺正自己的位置,樹立正確的特殊兒童觀,針對其具體問題制定出獨一無二的教育訓練計劃。其次,特殊教育從業人員在對特殊兒童進行個別化的教育訓練時要持平等的態度,對不同性別、年齡、家庭背景、智力、個性、相貌的特殊兒童能夠做到一視同仁、同等對待,不以個人的私利和好惡作標準,要讓每一位特殊兒童都能得到公正、平等的教育。#p#分頁標題#e#
在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訓練時,特殊教育從業人員要做好長期和反復的思想準備,遵循反復性原則。遵循反復性原則,不僅是因為人的認識過程是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完成的,還因為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是相對滯后的,他們的教育訓練需要在從業人員的指導下反復地進行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有的從業人員在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訓練時,常常因為他們理解和接受得慢而失去信心,否認特殊兒童發展的所有可能性,采取排斥拒絕或敷衍的態度;有的從業人員對特殊兒童要求過高,從一開始就制定了較高的教育訓練目標,這些做法都是錯誤的。對于特殊兒童的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應該不厭其煩、循序漸進地反復進行。
整合性原則是指將特殊兒童發展的各種需求統一在教育訓練活動的項目中,使得特殊兒童的動作、認知、語言、日常生活技能和社會技能等幾個方面,在每一次訓練活動甚至在訓練的每一個環節都得到盡可能多的實踐,從而提高教育訓練的成效。整合是特殊兒童教育訓練實施的基本途徑,特殊教育從業人員需要將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各項內容有機結合和互相滲透,在教育訓練的內容、形式和方法上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使教育訓練活動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例如,在智力落后兒童的教育訓練中,在方法上應綜合使用聽、說、讀、寫、唱、演、玩等方法,不過分依賴一種方法的訓練;在內容上應該把生活內容融入到教育訓練活動中,培養智力落后兒童的社會適應性,使他們成為能夠生活自理、自食其力的人。實施整合性原則,要求特殊教育從業人員熟練掌握各類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方法,針對特殊兒童的特點及教育需求,有機地整合各種教育訓練的內容、方法,使教育訓練活動發揮最大的教育效能。
早在1995年,美國特殊兒童教育協會就宣布了特殊教育從業人員應該遵守的八條職業倫理準則,涉及了從業人員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的職責、知識、社會作用、職業態度等方面的規定,這些規定較為具體,從業人員較容易執行,為從業人員提供了具體的工作規范。目前,我國缺乏適用于從業人員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的切實可行的、可操作的倫理規范,社會及特殊兒童家長對從業人員的要求一般是從道德角度出發的,比如“德高”、“身正”、“嚴謹”、“廉潔”、“奉獻”等,這些要求過于籠統、抽象,在實踐中的操作性不夠。為從業人員制定倫理規范,應當立足大眾倫理和世俗性道德,不宜用口號式的語言來表述,而應著眼于從業人員的日常行為規范,如要求從業人員“根據特殊兒童的實際進行教育訓練”、“為特殊兒童制定個別化的教育訓練方案”、“在教育訓練活動中保護特殊兒童安全,維護特殊兒童的合法權益”等,要求從業人員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作出正確的倫理規范選擇。
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從業人員職業倫理的彰顯,必須以專業知識、專業技術作為支撐條件。目前,我國特殊教育從業人員能力參差不齊,專業化水平不高,倫理意識薄弱,要提高從業人員的倫理意識,首先要解決的是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術。為此,從業人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可以通過校本培訓、交互式培訓、研究型培訓、遠程培訓、短期培訓等職后教育形式來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術。在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術的同時,特殊教育從業人員還應學習倫理學以及教育倫理學等課程,以便樹立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倫理相關性意識,對特殊兒童教育訓練工作中經常出現的倫理困境加以關注,將倫理概念和原則運用于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所出現的倫理問題的解決。
以特殊兒童為核心,為特殊兒童服務,就是強調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應以特殊兒童的需要和興趣制定訓練的計劃,從特殊兒童的實際出發,發揮從業人員在教育訓練中的主導作用,著眼于特殊兒童的發展,使他們獲得融入社會的基本能力。特殊兒童的實際不僅包括特殊兒童由于身心障礙帶來的生活、學習、適應等方面的困難,也包括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點。只有關注了這些實際,才能為特殊兒童的發展科學地設計教育訓練活動。特殊兒童教育訓練的需求對從業人員提出了較高的倫理要求,從業人員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才能使特殊兒童獲得缺陷補償,縮小與普通兒童的差距。從業人員要立足于特殊兒童的實際,研究他們,了解他們,在教育訓練活動中認真貫徹必要的倫理原則,杜絕倫理失范行為的發生。同時,相關職能部門要為從業人員制定有可依循的操作性倫理規范,努力提高從業人員在特殊兒童教育訓練中的道德實踐能力,建立起特殊兒童教育訓練工作的人性化、科學化、系統化的倫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