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家庭教育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農村家庭教育論文
一、農村家庭教育的現狀
1、留守兒童現象極為突出。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留守家庭成為當前農村的普遍現象,以筆者所在的年級為例,屬于留守兒童的學生約占總數的39%。在這些家庭中,或是單親監護型,或是祖輩監護型,或是親朋監護型,家庭的教育功能不斷被弱化。人口流動對留守兒童發展最直接的影響是家庭成員的變化,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無暇照顧子女,傳統的雙親教養模式發生了變化,親子溝通受阻,特殊的成長環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響。這些留守兒童中較為普遍的產生了自卑、疑慮、妒嫉、逆反和極端等心理問題。給他們的身心發展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如:人身安全難以保障,情感冷漠,心理不健康,品行不端等。
2、家庭教育的觀念存在偏差。
多數農村家庭認為孩子的成長就是身體上的成長發育和學習上成績的提高。一些家長缺乏教育意識,我行我素,不考慮對孩子的影響,只知道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不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農閑時期終日沉迷于麻將、酗酒等不良嗜好中;或者動不動就吵架,致使家庭氣氛緊張。
3、農村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簡單。
農村普遍存在用物質刺激和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據初步調查了解,筆者所在的年級學生承認時常被父母或監護人打罵的占到了80%以上,農村家長往往忽略了從精神上關心教育孩子,尤其是與孩子進行平等、積極有效的溝通,很少有顧及到孩子的自尊,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思想普遍存在,不清楚也不注重教育的方式,全然不顧自己的行為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
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一、盧梭的教育思想
從教育內容上來看,盧梭強調自然規律,即教育內容要符合人身心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教育方法來看,他反對說教灌輸,主張消極教育法,讓學生遵循自然法則而非人為觀念地成長。
二、當前我國的家庭教育現狀
近些年來,隨著人才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家長采取“揠苗助長”式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上過度地傾注功利思想,兒童在負擔中成長,致使很多青少年問題頻頻出現。
(一)漠視孩子的主體地位
在進行教育改革的今天,越來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卻仍推行嚴厲的家長主導的思想。現如今,大多孩子的成長路徑乃至步伐都是由家長“精心”選定的,孩子除了在家長的遮風擋雨下苦不堪言走到了家長心目中的“高度”外一無所獲,這樣的孩子沒有承擔力、創造力。
(二)教育目的的偏離
外來工子女家庭教育論文
1.現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流動的規模和范圍逐年上升,其家庭子女教育問題成為城市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流動人口中,父母是主體,孩子是隨從,這是不以孩子意志為轉移的基本規律,孩子是無法控制和改變的,也是無奈的、被動的,然而,孩子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種社會潮流,對外來工子女成長的影響是深刻而巨大的。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子女教育已經成為許多家庭的“頭等大事”。許多外來工也認識到對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但怎樣去更好地教育子女,發展他們的知識和潛能,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和道德修養,常感到束手無策。由于對家庭教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不了解,對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職責、任務和目標不明確,以及家庭教育是極其個性化的行為,很難用幾種程序化的模式來概括它。從我校調研的情況來看,外來工子女家庭教育有以下特點:
1.1外來人口的基本現狀
外來工家庭多是多子女家庭,一般都是2-4個孩子,超齡上學問題十分嚴重,特別是女童。由于家長流動性大,孩子生活學習不穩定。外來工子女就讀的學校多半是離城市邊遠的學校。外來工子女家庭經濟條件差、貧困生多。外來工子女家長中除極少數部分是“大款”外,大多數是小商販和“打工族”,只能從事一些臟、亂、苦低層次工作,而這些工作往往是被城市人所輕視的;雖然收入低,但與流動前在農村相比,家庭收入還是有所提高,而與城市居民相比,收入依然偏低,部分家庭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每人月均生活標準不足300元。
1.2外來人口的教養態度
在外來人口家庭中,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有理想的一面,處于對自己文化水平、職業現狀、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的不滿意,多數家長對子女將來期望高,職業理想化,希望孩子學歷達大專以上,能給自己“爭口氣”出人頭地,有較穩定、聲望高的職業,以改變自身較低的階層地位;有部分人對自己孩子在這方面沒有想法,讓孩子自然成長,還有少部分人認為只要人身體好,能掙錢就行。從我們摸底調查的情況來看,外來工子女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基本只有初中、小學文化程度,家庭教育存在著盲目性和隨意性,甚至以學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有的外來工子女的家長,因找不到工作或失業,對子女不管不問,放任自流。
1.3外來人口的人際關系
正確良好幼兒家庭教育論文
一、正確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
言行舉止是一個人思想修養最直接的外在表現,它既是一個人的內涵品質的外化形式,也是社會體系、道德規范等對一個人的評價的重要參考。而表象往往會反過來影響品格。幾乎所有的成年人都知道,幼兒之間的關系形成和行為評價標準可以簡單到———果果老搶我玩具,才不跟他玩呢,或是冉冉昨天給了我一塊餅干,那今天我就讓他玩我的汽車。這些表象雖然在幼兒單純的心靈里沒有一個正確的是非定義,但通過強化這些行為卻可以對幼兒的心理發展、人格形成造成不利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因為這樣或是那樣的原因,家長在孩子面前往往會談論起親戚朋友、單位同事的糾革紛爭等,這些都會對孩子產生各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幼兒的父母在日常的交流中一定要嚴格注意自身的言行。我們可以想到,一個終日吵鬧的家庭中,根本不可能出現一個陽光開朗的孩子。無數案例也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很多不良少年包括未成年犯罪分子,幾乎都有幼年家庭不和諧的因素。因此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確切地說,應該是良好的家庭精神生活環境,是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基石和保障。筆者認為正確良好的家庭教育首要任務就是營造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良好的精神生活環境,這既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幼兒家庭教育的良好開端和正確方向。
二、正確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常言道:學好三年,學壞三天。這就是對幼兒年齡特征的真實寫照。因為幼兒就是通過模仿成年人———主要是自己的父母———的行為習慣來認識世界,學習各種生活、生存知識,并在模仿中逐漸成長的。幼兒非常善于模仿,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也是最讓老師和家長頭疼的地方。因為幼兒的天性單純,沒有什么是非觀念,看到什么行為都覺得新奇,并進行模仿,往往會養成一些不良習慣。這些不良習慣一旦有了初步的苗頭,就很難改過來,而良好的習慣卻很難形成并鞏固。這一點才是廣大家長頭疼萬分的地方。但對于這些家長來說,他們并沒意識到,其實這種尷尬的局面正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正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不良習慣和言行舉止,對幼兒產生各種不利的影響,并最終促使幼兒形成了各種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正確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正確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由于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甚至他們的父母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很多中小學生都存在著意志薄弱,經受不了挫折和失敗的情況。其實這種情況跟這些中小學生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環境有著很大關系。由于很多家長自身就是獨生子女,本身在意志品質等性格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在社會和工作中偶爾也會表現出來,在家庭生活就更不用說了。但是上面說并不是全部,在家庭教育中,真實的情況是,很多家長甚至沒有意識到,正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做事猶豫不決或拖泥帶水、或畏懼困難行為或情緒,對孩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直接導致他們在孩子遇到類似情形時表達出不正確的觀點,從而使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產生了錯誤的認知,并最終形成意志薄弱等的性格缺陷。因此我們說正確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作者:王亞麗 單位:遼寧省阜新市教師進修學院
聽障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一、健康的心理素質
(一)自信不自卑
聽障兒童的語言缺陷,往往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各種各樣的困難,他們比健聽兒童容易受挫折,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家長在這方面對孩子應多給予信任和關懷,培養孩子自信心,多找孩子身上閃光點和長處并加以鼓勵和贊揚。要讓孩子了解,在父母的心目中他們同其他孩子一樣聰明可愛,一樣有志氣、有能力,從而使他們克服自卑心理,逐漸增強自信心。
(二)自強不自棄
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成長,他們除了聽覺受損之外,其他方面發育是正常的。他們也有一般青少年兒童所具有的特點———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社會經驗少、分辨是非能力差等等。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父母往往認為不過是殘疾所致,不加分析與指導,使他們的感受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遭到歧視。這樣的情況,最容易造成聽障生心理上的自暴自棄,而對于有健康兄弟姐妹的殘疾兒童尤其不利———因為他們會將自己的遭遇與兄弟姐妹進行比較。因此,聽障生家長應了解聽障兒童的特殊心理,碰到問題不要簡單處理。平時要多帶聽障兒童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鼓勵他們參與健聽兒童的各種學習和游戲,使孩子開闊眼界,多見世面;教會他們撇開殘疾的表面因素,發現自身價值和才能,懂得與健全人平等相處的道理。要教會他們熱愛生活,不畏艱難,不要趨樂避苦。讓他們知道,雖然必須付出比健聽人更大的代價,但只要自強不息,不拋棄生活,生活也不會拋棄他們。
(三)自立不自私
聽障兒童和普通兒童一樣,將來要進入社會大集體中,與大家平等勞動和生活,所以培養其自立尤為重要。有些家長認為聽障生“喊又聽不到,講又講不清”,平時很少關注他們如何去參加生活和勞動。這樣很容易養成他們懶惰和自私自利的習慣。加上聽障生對社會的了解多數依賴視覺,有些事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而不知就里,因而難辨善惡是非,甚至養成不少陋習。如少數聾生有小偷小摸的壞習慣,但他們自己根本不知道這是可恥的事,只認為不過是自己想要這個東西,而拿了別人的,不知道“拿”與“偷”的界限。這就需要家長多加以教育和引導,讓孩子多勞動和參與社會實踐。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導他們多關心和幫助別人,從而讓他們了解并分辨出“正”與“邪”、“是”和“非”的界限,善辨是非,懂得享受幫助他人的樂趣,進而克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等陋習,從小養成自立不自私的良好品格。
中職學生家庭教育論文
一、目前中職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家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家庭教育不當的問題。根據相關的調查結果來分析,我國家庭教育中的教育期望、教育情感、教育方法、教育環境等方面出現了很多較為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分別表現在不同的方面,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家庭人際關系發生變化及新時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產生。過多的寵愛、縱容造成了孩子懶惰、意志力較差、不善于思考和學習、缺少獨立性、過多地依賴父母等不良習慣。家長對子女的成才期望過高,妨礙了子女個性的全面發展。
二、中職學生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1.制度原因。
選拔和用人制度的價值取向誤導家庭教育。現今中國通過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高考。然而高考的弊端也一目了然,無論說考試的形式還是高考的內容,都出現了較多的問題,諸如形式單一、呆板、抑制了學生的自由創造力及缺乏科學性等。雖然從2014年1月福建省高考開始實行春季高職招考和夏季的普通高考,這對中職學生升入高校深造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就業壓力困難重重,結果是無數的家長們開始向名牌大學進軍。同時,社會上的管理體制和用人等方面不盡合理,學歷水平已經成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方式,學歷、文憑已經成為一個人前進路上的決定性因素。這種不合理的認知和現實最終讓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
2.家庭原因。
家長素質低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來源于思想方面。父母用打罵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受傳統教子觀念影響的結果。“棍棒底下出孝子”“、樹不修不成料,兒不打不成才”、“舍不得重打,上房揭瓦;捶捶打打,出匹良馬”……是許多家庭世代相傳的“教子經驗”。二是自身經驗的局限性。很多家長按照自己長輩教育自己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三是知識、觀念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革新,人們的觀念也必須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夠得以更好的前行,但是現實是孩子掌握的知識的能力比家長要更迅速。但是家長還是按照自己的知識體系來教導自己的孩子,卻早己被孩子不屑一顧,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和效益。中國經濟變革造成了家庭的急劇變化,單親家庭的日益增多說明了這個問題。單親家長必須要承受更多的壓力,他們不僅僅要照顧子女和父輩們,同時更要努力工作來緩解經濟壓力,這種匆忙的生活最終導致了孩子缺少關懷和理解的現象,家長和孩子之間疏于溝通,造成了很多的問題。導致孩子在身心等諸多方面受到創傷,出現了人格不健全或心理扭曲的后果,在缺乏親情的環境中,孩子容易變得更加自私自利,缺少關心別人的情懷,還很容易走向極端,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塑造。
階段性家庭教育論文
一、西方教育思想在我國的傳播與民國時期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
“庚子賠款”之后,中國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留學的人數逐年劇增,留學生中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教育教學人才。除留學生群體外,傳教士也是西學東漸和在中國傳播西方文化的重要主體。來華傳教士們在中國創辦學校,開設了心理學、教育學、生理學等課程,加快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速度,傳教士舉辦的學校成為中國人學習西方教育的典范,逐步拓寬了中國人的視野眼光,中國人逐步從這些學校中學習到了近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思想。
二、民國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考析
1.民國時期家庭教育思想趨向于實用、科學。
民國時期許多社會名流、學者專家結合國外的家庭教育思想和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狀況,對家庭教育進行了許多研究探討,這些家庭教育傳播者的活動及其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合力,推動了該時期近代意義上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傳播和發展。尤其是在新文化運動之后,整個社會對傳統的教育思想逐步開展批判,促使更多的人們關注兒童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理論,以此作為對家庭教育問題進行探討的起點。顯著的變化在于,改變了傳統的“成人為中心”的家庭教育思想,逐步形成了以“兒童本位”為主要內容的家庭教育思想。在開展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以兒童的心理特點作為基礎,開展了符合兒童身心特點的家庭教育活動。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家庭教育思想的轉變中,國家加強了對家庭教育的立法,《推行家庭教育辦法》、《推行家庭教育令》等許多政策法令先后,以國家立法的方式強化了家庭教育,將國家意識層面的家庭教育思想通過政策法令獲得了有效的貫徹實施。總體而言,在杜威、威韋廉臣等人的影響下,民國時期家庭教育思想在其內容、方法上逐步趨向于實用、科學,而且家庭教育的可操作性大為提高,從而逐步形成了近代意義上的開放兼容、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新局面,對培養國民良好的品格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2.高度重視父母家庭教育的能力素質。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實施主體,任何家庭中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素質,對家庭教育的效果具有決定性影響。就像一個盲人無法教會別人辨別花花綠綠的顏色,一個聾者無法教會別人美妙的音樂。要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實施主體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必備的家庭教育思想內涵、教育技巧。民國前期,能夠明白家庭教育重要性及其技巧的人較少,大多數均按照個人的成見及其傳統的習慣對子女實施所謂的“教育”,此種家庭教育以家長為中心,具有隨意性、混亂性,導致家庭教育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理論涌入中國后,中國許多有識之士和教育專家學者深刻批判了家庭教育中的各種弊病。基于對傳統的借鑒、現實的反思、外國先進理念的汲取,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撰寫了《怎樣做父母》、《家庭教育》等書籍,力求通過這些書籍的普及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素質。陳鶴琴的著作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讓普通民眾閱讀起來感覺通俗易懂,成為該時期指導父母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素質的重要代表作品。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中提出,任何人在做父母之前就應該研究如何教養兒童的問題,在做父母之后也要加強研究,按照孩子生理心理特點實施科學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要認真研究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要不厭其煩教育孩子形成良好的待人接物能力,為孩子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社會管理與家庭教育論文
一、昆山市家庭教育與社會管理創新的主要做法
(一)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
1.關愛“新昆山人”子女的家庭教育
建立“新昆山人”子女家長委員會。昆山重視發揮“新昆山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周市中學首先建立了“新昆山人”子女家長委員會,并在全市推廣。“新昆山人”子女70%在公辦學校上學,其余的在“新昆山人”子女學校中就讀。各所學校都創造條件,讓“新昆山人”子女“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建立“新昆山人”子女家校合作研究基地。周市中學從2006年開始,就重點開展“新昆山人”子女家庭與學校合作研究教育課題,加強和家長的溝通,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進了孩子的進步。該校有60多篇“家校教育”研究的論文在相關雜志上發表,或在各類比賽中獲獎。建立“新昆山人”子女夏令營,開展“小候鳥”圓夢活動。2010年開始,昆山在暑假組織實施“小候鳥”圓夢活動,建立“小候鳥”關愛基金工作室,《昆山日報》開辟“關愛小候鳥”專欄。通過“小候鳥夏令營”活動,對這些“新昆山人”子女進行家庭教育式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走出性格孤僻、情感脆弱、自卑自棄的陰霾,悅納自己,友愛他人,融入昆山,快樂成長。
2.舉辦各類思想道德建設的特色學校
建設“家長學校”、“網上家長學校”家教平臺。全市已建有各類家長學校100多所,使95%以上學生及其家長,受到家庭教育新觀念、新知識的熏陶。蘇州網上家長學校昆山分校,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傳播模式,傳播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舉辦特色學校傳承地方文化學習先賢品德。昆山具有傳承中華優秀家教傳統文化的軟實力。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朱柏廬的《治家格言》都是對師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學校在教育中,特別重視去偽存真,古為今用,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教育和鼓勵學生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育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習慣;從提高基本素質做起,促進從少年時代就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舉辦小昆班,用昆曲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近年來,昆山邀請江蘇省昆曲院數十位昆曲表演藝術家走進69所學校,為學生們奉上傳統藝術盛宴。各區鎮小學校都設有“小昆班”,讓孩子意識到昆曲是國粹藝術,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為自己能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而感到驕傲。建立少年法庭勵志學校,進行法制教育。2010年,昆山市人民法院在昆山看守所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少年法庭勵志學校”,加強對失足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法制觀念教育和勞動技能培養。2012年,“少年法庭勵志學校”入選昆山市“關愛民生法治行”實事工程項目、社會管理創新項目、公益創投活動援助項目,并獲得蘇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創新案例二等獎。
3.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