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職校心理教育研究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李霓霞 裴璐 單位:巴音學院基礎教學部
職業院校學生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群體,肩負著國家現代化的希望。人才素質不僅僅是體力、智力和技術、技能素質,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心理修養,亦即情商素質。這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人生及社會問題,更是各級各類學校必須面對的問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職業院校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完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人格向健康、協調的方向發展,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學校責無旁貸的責任。
一、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和分析(以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為了準確掌握職業院校學生思想、心理狀況,特別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職業院校學生對職業、就業、創業的思想、心理情況,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課題組以所在的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為平臺,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除了日常與學生談話交流和開座談會以外,我們在不同的系、專業和不同民族的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60份,有效問卷250份,有效率96.1%。調查情況如下表:根據以上問卷調查情況及我們平時召開座談會、個別談心以及上課了解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狀況主流是健康的。特別是經過入學教育和思想教育,96%以上的學生對職業教育有了正確的認識,98%以上的學生對前途有信心;80%以上的學生認識到要贏得成功人生,必須做好職業生涯規劃;95%以上的學生對就業有了信心,77%以上的學生愿意畢業后到基層工作;77%的學生對終身學習有了認識,85%的學生喜歡動手操作、社會實踐;81%的學生愿意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88%的學生體會到做好事情是一種享受;75%的學生有幸福感,心情快樂;80%的學生認為助人為樂是幸福的;88%的學生樂意與人合作,98%以上的學生喜歡和不同民族的同學交往;90%的學生關心天下事;77%以上的學生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的命運,83%以上的學生愿意為弱勢群體做點事情;94%的學生認為職業道德非常重要,96%的學生愿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88%的學生要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84%以上的學生對愛情問題有比較正確的認識,懂得失戀并不是人生的失敗。從調查結果我們也看到,學生中也確實存在一定的思想、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問題。
在自我悅納方面,82%的學生對“天生我材必有用”仍然缺乏信心,對個人優點、長處認識不足,自我悅納心理不夠,有的自暴自棄。在人生目標規劃方面,大部分學生雖然認識到人生需要有規劃,但是92%的學生還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90%的學生還沒有做職業生涯規劃,存在方向不明,動力不足的問題。在學習求知心理方面,雖然大部分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是95%以上的學生仍然表示對學習不感興趣,存在不同程度的恐學、厭學心理。一些學生存在混文憑心理,平時學習不努力,考試作弊。對待工作、做事的心理,19%的學生表示不愿意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12%的學生沒有體驗到做好事情的成就感,13%的學生覺得做事、工作很辛苦,10%的學生表示一做事就煩,應付了事。在就業、創業心理方面,大部分學生對就業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往往是等、靠學校、父母給找工作;部分學生就業期望值過高,對社會地位、工作環境、工資福利期望值過高,22.4%的學生不愿意畢業后從基層工作做起;95%的學生沒有創業的心理準備,11.4%的學生覺得創業是不可能的事情。維吾爾民族學生中90%以上的學生對就業沒有信心。在道德心理方面,4.8%的人缺乏道德感,2.8%的學生認為道德是虛偽的;12%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人數雖然不多,但是,也反映了青少年道德感困惑問題。
在幸福感方面,近83%的學生表示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11.6%的學生覺得自己的命運太苦了,18.5%的學生對當今的社會很不滿。在人際關系方面,13.6%的學生覺得大多數人不可信;18.8%的學生不認為助人為樂是幸福的;12%的學生表示不喜歡集體生活,不樂意與人合作;76.5%的學生有報復心理,這個問題是嚴重的,反映部分學生感情冷漠,人際關系緊張。在胸懷、境界方面,22.8%的學生對“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的命運”持否定態度,16.8%的學生對“關心人民群眾的利益”不認同;15.2%的學生表示只關心自己的事;12.4%的學生認為“愛祖國、愛人民是虛偽、唱高調”。這說明我們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精神境界不高,社會責任感不強,缺乏愛國主義精神和大愛胸懷。在戀愛心理方面,13.2%的學生表示“戀愛只是一時快樂,不為婚嫁”;16%的學生對“失戀并不是人生的失敗”不認同。分析以上問題存在的原因,從社會原因來講,隨著全球化和網絡時代的到來,迅速涌現的新思想、新潮流,給傳統的、穩定的價值體系帶來很大的沖擊;我國的社會轉型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經濟成分的多元化導致了文化多元性、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現代人精神支柱的缺失,致使職業院校學生淡化了信念、信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沖突引起內心困惑,在人生價值目標的取舍上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沖突,這些沖突使高職大學生的心理變得復雜而迷茫。同時,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分配不公和貧富分化等現象也給學生很大影響。邊疆民族地區職業院校學生不少來自于落后貧困地區和弱勢群體家庭,家庭的困難、家長的情緒給予學生一定的影響,存在一定壓抑、怨憤甚至對抗情緒。
從家庭和個人原因來講,當代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其自主意識、權利意識比較強烈,但自立意識、責任意識、感恩意識比較淡薄,依賴思想、自私自利、享樂思想比較嚴重,感知不到國家、社會、家庭對自己的關愛,認為社會、別人的幫助理所當然,缺乏對社會和他人的關心和幫助。另外,職業院校的大部分學生由于在中小學時期文化課學習成績不優秀,得到的贊賞、鼓勵較少,受到老師、家長甚至同學、親友的批評、指責較多,人際關系困惑,逆反心理較重,情感比較冷漠,自我封閉傾向較重,甚至存在發泄、對立、反抗、遷怒、損害他人或集體利益等心理危機和行為。從學校教育方面來講,目前職業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還未能適應新的形勢、新的情況的需要,大多數教材未能突破傳統的以知識為主的內容體系,缺乏對教育對象的深入了解,難以真正實現三貼近原則(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從教育、教學方法上還未能徹底轉變傳統的三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缺乏心理素質訓練活動,學生的參與度很小,主體地位難以實現,因此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還不夠理想,未能深入學生心靈深處,有針對性地真正有效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因此,職業院校必須加強、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設計心理素質訓練活動,#p#分頁標題#e#
二、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思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作為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徑,反映了黨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對人類的認識更加成熟,對教育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這是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針的重大進步,體現了黨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根據這一精神和職業教育的要求,我們對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職業院校的課程必須進行顛覆性改革任何教育的內容、方式必須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來進行,否則,是對國家、對人民的不負責任,是對教育對象的不負責任,也不會有實際效果的。職業院校辦學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全面發展的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而不是碩士、博士,更不是培養專家、學者和研究員,無需所謂深厚、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應該強調教材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有效性。因此,對每一個學科分門別類進行系統的學習是不必要的,必須縮短理論學制,打破學科體系,對原有課程、教材進行顛覆性改革,這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取向。作為職業院校德育的重要學科如思想道德課、心理健康課、職業指導課等也必須進行顛覆性改革。
(二)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同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指導融合在一起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是目前科學界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一,職業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與職業指導工作者應該開展合作研究和教學,進行模塊式教學,既可以節約時間和人員,又可以提高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方向性,道德教育具有規范性,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細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為重要內容,是相互交叉、相互支撐、相互聯系和相互滲透的。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表現為良好的意志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樂觀豁達的處世方式等,這些都是大學生從小就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就沒有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礎,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人們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職業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政治家、思想家、心理學家,而是培養身心健康、具有較高職業素質的職業人,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能夠高薪就業。因此,我們沒有必要系統全面地學習各門學科的理論和基礎知識,只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指導教育融為一體,針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思想、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有關的理論和基礎知識,提升以職業素質為重點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良好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能力。因此,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指導的有機結合,使三者成為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統一體,構建以職業心理培養為重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與職業生涯規劃為主導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教育內容和實踐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真正為社會培養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健康心理、大愛心靈的高素質勞動者、管理者。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健康心理和大愛心靈的高素質勞動者。
(三)教材改革是最根本性的改革教學是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材改革是德育改革的重要環節。近年來,不少德育工作者在教材改革中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德育教材仍存在科目繁多、自成體系、互相重復,理論性、系統性、完整性較強,而針對性、實效性、實踐性不足的問題,可以說是精深有余,實用不足。教學方式也尚未完全擺脫課堂中心、教師中心、書本中心的灌輸式模式,對解決目前越來越復雜的學生思想、心理問題仍顯得蒼白無力。因此,教材改革迫在眉睫。教材編寫者必須是專家與在教學第一線長期深入了解學生的教師相結合,在深刻了解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的基礎上,遵循求真務實原則。按照學生的真實需要,編寫學生聽得進、記得在、用得上的教材。教材要具有開放性,讓廣大師生有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各學校實際進行改革、補充、豐富、完善的余地,適應不同情況和隨時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補充新內容、新案例、新材料,體現最新發展動態。
(四)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學要以“讓學生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為出發點和立腳點,把學生培養成為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要尊重學生的生命尊嚴,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成長規律和接受能力,從學生實現成功人生的愿望出發,用學生喜歡的語言、方式,談學生渴望了解的實際問題,把教育的藝術同心靈的需求和諧的統一起來,實施淺顯易懂、智慧而又生動活潑的思想教育。教師要做學生知心的朋友,心靈的園丁,就業的參謀,人生的導游。讓學生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完成心靈的選擇,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途徑”的原則,設計心理素質訓練活動。要盡量避免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提供大量發人深思的案例、資料讓學生閱讀分析,在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中實現感動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研究式學習,以生動感人、真實可信的事例增強其親和力、吸引力、震撼力,使學生通過道德理論、知識的認知,內化為道德情感、道德素養,外化為自覺行動、習慣,升華為道德素養,有效解決“知”、“情”“、意”“、行”“、升”統一的問題。
三、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
根據以上思考,我們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改革探索,設計了“自信篇”“、規劃篇”、“學習篇”、“道德篇”“、境界篇”“、人際篇”、“幸福篇”、“愛情篇”、“職業篇”“、就業篇”等十個模塊。第一年是打好成功人生的基礎,主要實施“自信”、“規劃”“、學習”“人際”方面的教育,自信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引導學生樹立人生目標,做好職業規劃,是走向成功人生的關鍵;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養成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習的能力,特別是注重實踐學習、技能學習,這是成功人生的根本;培養學生的和諧人格和團隊合作精神,這是成功人生的保障。第二年通過“道德篇”、“境界篇”、“幸福篇”、“愛情篇”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質,讓學生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第三年,在學生實習前通過“職業篇”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學生“做好每一件事”的人生態度,把學生培養為高素質職業人;在就業前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創新思想準備,為學生順利就業、創業打下良好基礎。在每一個模塊中都設計了閱讀、欣賞、自測、反思、討論、演講,唱歌、演小品,寫心得體會,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心理素質訓練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心理素質。這個設計在不同院系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檢驗,受到了學生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