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職校人文教育提升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耿國麗 白尉華 李靜 單位: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
人們通常所談到的人文教育,有兩種含義:人文主義教育和人文學科教育。我們這里所講到的人文教育,廣義而言,與人文主義教育相滲透,即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狹義的人文教育則將目光僅僅投注于人文學科,指將人文學科通過在學校的知識傳授,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修養、藝術修養、倫理道德修養、歷史和哲學修養。事實上,無論廣義亦或狹義,這種教育的實質都是人性的教育,其核心都是涵養人文精神,促進學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也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人文主義教育是對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進行分析、判斷,以求幫助人們以正確的態度認識自己、理解他人、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上各種復雜問題;人文學科教育對人的這種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對于心靈的震撼,對人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對人性的提升與人格的塑造、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深遠。但是人文教育是基于理解、釋疑、反思、體驗、感悟等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之上,又由于它研究對象的特殊性,難以像自然科學那樣進行實驗、量化,導致它不可能被純粹客觀地加以描述和分析,也不可能短時間內收到良效。
2國內民辦高職院校教育現狀
完善的教育是由人的教育與專業教育兩部分組成的整體,但是隨著教育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盛行,人們求職生存的需要,逐漸消解了教育的本質。知識的教育、專業化教育逐漸占據主導,人的教育就被大多數院校所忽略。知識的獲得當然是必要的,它是生產力發展的源動力。但是一味追求知識的教育、專業的教育,不重視人的價值、人的精神培養,人的心靈世界就會出現缺失。我們常會聽到不少院校學生不知道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情緒易于沖動,也有的不善于與人團結合作,常為一點小事與同學爭吵、打架、傷人,而被校方處分,甚至開除。從根本上說,這些學生沒學會對自己負責,對現實生活的嚴酷估計不足,他們也不知道在挫折面前進行自我調整、平衡心態,從而釀成很多慘劇。即使有著較強的人文學科文化優勢的綜合性大學都不免會有諸如云南大學馬加爵喪失人性的瘋狂之舉,清華學子劉海洋幼稚、殘忍的傷熊行為,那么單一的理工學院由于人文蘊涵存在先天不足,人文情懷的相對薄弱,這樣的悲劇如果會重蹈覆轍,那么就不再僅僅是學校精神心理行為教育缺失的個案了。
任何一個成功的現代國家,它的基本創造力無論如何也要來自內部,它的智慧源泉是自己的文化精英,來自它的大學。大學教育不僅僅是提供實用的人才和技術,更重要的是給予全社會思想、理念、智慧上的全面指引和凝聚,這就是人文教育的價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但是清醒的美國人明白,他們離真正的強大還有距離,因為美國缺少深厚的大學文化中心,缺少土生土長的的科學家,多靠引進,后繼乏力,所有高端的文化成就全部來自歐洲。于是,十九世紀末美國開始按照柏林大學模式重建他們的大學,大量吸取歐洲文化精英,邁出了成就世界經濟強國堅實的步伐。五十年代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之后,美國人發現他們的大學教育仍然脫不掉實用主義的長尾巴,于是更強調基礎教育,人文教育,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大幅改造研究型大學的課程設置,擴大學生知識面,強化學生出于自己好奇心與興趣的探索,而不是功利主義的學習。這才有了后來的研究型大學。我們所熟知的哈佛大學,它的校訓是:以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與真理為友。這就是美國人的人文精神。有了這個前提,他們的實用主義才有了堅實的基礎,才有了一種理性的保障,直到他們達到歐洲的發展水平,使它成為一個具有內在文化創造力的現代社會。
一所優秀的本科高校的人文文化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斷沉淀、積累、提煉。而對于新建的民辦高校來講,學校的整體特色還需要接受時間和社會的檢驗,培育高層次的學校文化精神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的學生是等待不了幾十年的,他們只有三年至多四年短暫的培養時間。常在許多民辦高校的論壇上看到自己學校的學生在痛斥學校的種種劣跡,那種語言尖刻的痛快淋漓常讓瀏覽者為之不忍;也多次接觸一些在校大學生,問及對學校的評價時,不論學校是否優劣,滿意者寥寥,更有惡意誹謗學校者。種種現象歸結到一個很直接的問題上就是學生的歸屬感不強,他們不認同自己的母校,學校對于他們毫無凝聚力。勿庸諱言,沒有凝聚力的民族是國家的悲哀,沒有凝聚力的學生則是教育的悲哀。在這種形勢下,充分認識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探討大學生人文教育就不是一種多余和奢侈,而是一種必須。為探討人文教育在民辦高校實施的可行程度,筆者做了一個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學生對人文學科、人文教育的認識、建議及思考。問卷共計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7份,調查樣本涉及中專、大專、本科不同的學歷層次。
盡管調查的樣本還不夠豐富,但經過調研,明確了以下幾個問題:(1)開設人文課程備受學生歡迎。在被調查的百名學生中,有將近75%的同學熱衷開設唐詩宋詞這樣的古代文化鑒賞課,而有87%的同學表示希望每周開設兩節有關人文知識的課程,對于學校當前所開設的人文知識講座,有45%的學生認為較少。可見我們的人文教育是有廣泛舞臺的。(2)人文知識相對缺乏。在你最喜歡的作家問題上,很多同學在這一問題上猶豫良久,原因是對作家作品僅限于他們中學階段所留下的模糊的印象,或根本連名字都記不起來,即使知道的也拘限于李白、魯迅、余秋雨人所共知、耳熟能詳的大家。(3)學校應從宏觀層面增強人文意識,加強人文舉措。對于學校在加強人文教育方面,需進一步做哪些改進工作的,多數學生都說沒有意見可以說,原因就在于他們對此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有什么意見了,有的學生甚至大喊:人文教育工作是什么,我都不知道,更沒意見建議可說。有的學生則講,學校就沒有這方面的工作,何談改進啊。一語道出我們當前學校存在普遍現象:人文教育嚴重缺失,我們的人文教育確實是需要探索并改進的。
3強化人文教育的措施
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幾點關乎人文教育與民辦高校發展的淺見。
3.1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強化人文教育極其重要#p#分頁標題#e#
目前新建民辦應用型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雖然豐富多彩,但文娛活動較多,學術氛圍不濃、科學精神體現不夠,活動的質量和水平有待提高。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生人文教育的土壤。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應首先營造人文教育氛圍。讓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重要載體,在人文教育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注重人文講座。有計劃地聘請科學家、藝術家、社會學家等擔任學校的兼職教授,為大學生進行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講座,并以全校人文講座為龍頭,以各院系講座為補充,整體推進。這類講座具有內容廣博、通俗易懂、重點突出、涉及面廣等特點,也能調適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積極引導學生社團、黨團支部,開拓人文環境,濃厚文化氛圍,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中受到熏陶。以物質文化建設為依托,營造校園文化環境。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主要包括學校的教育教學設施、文體設施、服務設施、綠化美化以及人文環境等,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因此要加強廣告欄、報欄、文化廣場、文化長廊的建設,并且積極搞好校園的雕塑、雕像、名言、名畫等人文景觀的建設。這樣既能美化校園環境,又能對大學生進行歷史、科學、人文教育。
3.2合理科學設置人文課程
課程設置作為教育活動的一種基礎的實施方式,是聯系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的橋梁,是學生展開學校生活、認識世界、提高自己的載體,合理科學的人文課程設置是實施人文教育的核心。其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通常歸結為文、史、哲、藝等人文類學科。以共同基礎課、必修選修課、輔修專業或第二學士學位等多種形式構建人文知識體系,課程可以由心理與教育、歷史與文化、社會與倫理、哲學與思維這五大基本類型組成,充分體現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和個性化,學生可以根據其興趣和需要進行選擇。我國示范性高職院校—邢臺職業學院,無論學生學習何種專業,人文教育課程、數學教育至少選擇一門,是一值得借鑒的地方。此外,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化經典,開設必要的經典導讀課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因為人類幾千年來積淀起來的文化經典中含有豐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養分。它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它是學生傳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重要媒介。
3.3轉變觀念,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長期以來,教育認識與實踐中有一種誤解,以為人文教育就只是人文學科的教育。毫無疑問,人文學科教育是重要的一面,但不是全部。如果只限于此,那就不僅窄化了人文教育的內容,而且誤解了教育本身,如果把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經典著作置于閱讀范圍之外,就會致使人文教育的對象缺少了必要的滋養成分,其結果對人文教育的開展極為不利,也影響了人文教育的實效。筆者一位教授高等數學課程的同事,每每在講課前總是講與課程相關的中外數學家的歷史、趣聞。比如當她在講高數微積分時,會首先講德國最重要的數學家萊布尼茨以及牛頓各自獨立創建微積分的歷史,從而引導學生區別兩位大師各自的高明之處。牛頓從物理學出發,運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積分,其應用上更多地結合了運動學。萊布尼茨則從幾何問題出發,運用分析學方法引進微積分概念、得出運算法則,其數學的嚴密性與系統性是與牛頓所不同的。萊布尼茨運用數學符號的技巧是數學成功的關鍵。因此,他所創設的微積分符號對微積分的發展有極大影響。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兩位大師創建微積分的歷史,使學生在數學領域加大人文素養,使他們對所學知識建立一個更高層次的認識。鑒于此,我們必須在人文教育的實踐中擴大教育的視野,確立正確的教育觀,結合教育對象的實際,以提高教育的效果。大學一直是作為一種文明延續和發展的空間而存在。大學的職責是以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創新意識和理性精神的獨立個體為目標的。而教育一旦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靈魂或人的精神,嚴格說來就不成其為教育。德國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從這個意義上說,強調教育,其實就是強調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從教育中包括大學教育中抽出的,它在大學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地位。民辦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