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外可持續大學構建及其發展措施,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可持續大學校園建設是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和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在21世紀高等學校辦學能力評價諸要素中,可持續校園建設是至關重要的,它既能直觀反映一個學校的精神價值取向,又能體現一個學校的校風校貌和校園管理水平,具有強大的育人引導功能。在改善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維護人與自然及人群之間的和諧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大背景下,可持續高校建設具有全球普適的重要的時代意義。國外可持續高校的研究和實踐自上世紀70年代起步以來,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均有較大的進展。從內涵來看,校園的經濟(主要為能源和資源的消耗)、自然環境、社會生態以及園區活動對學校、社區和社會的影響評價等是目前國外可持續高校研究關注的主要方向;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國外許多大學積極進行可持續校園的建設實踐,從辦學宗旨政策到生活習慣細節、從校園整體規劃到學校建筑節能等諸多方面踐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 1國外大學可持續發展校園實例 在應對可持續發展挑戰時,國外大學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如:制定環境友好規范及簽署相關宣言、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全新校區、已有校址按可持續要求改進和管理等。德國阿倫高等專業學院(FachhochschuleAalen)[1]將“環境友好”作為其發展中心策略,尤為關注用紙、供熱、照明、供水及采購的合理規劃和控制。美國布朗大學(BrownUniversity)[2]則更強調“環境責任”,對資源保持、資源利用效率、建設及修繕、決策的經濟和環境成本核算等投入更多的精力。英國的25所高校參與了“高等教育21”規劃(HE-21,1997-1999)[3],其重點在于持續性的發展和改進,意圖樹立和推介整個高等教育界可持續性的最佳實踐案例。為使該為期兩年的項目全程取得明顯進展,HE-21相關院校高層做出了合作承諾,共同開發出一套涵蓋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整體可持續性發展指標。在指標試行過程中,上述高教機構已就大量與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相關的過程指標達成了強烈的共識,環境管理從業人員被確定為可持續發展指標考察的重要目標受眾之一。英國赫特福德大學(Uni-versityofHertfordshire)[4]致力于用可持續管理原則指導園區物業管理工作,鼓勵學生認識到他們的學習生活對環境的影響,推動可持續發展主題的跨學科研究協作,并啟動園區工作人員發展方案;為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大學和當地社區間開展聯合實踐活動,并在條件成熟時與當地社區建立伙伴關系。 另一些大學在對“可持續性”的理解和規劃上走得更遠。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ofMichigan)[5]起草了“可持續密歇根大學進程表”,希望集全校之力肩負起學校對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責任。其具體措施有:在該大學現有辦學宗旨和遠景規劃中加入“環境的可持續性”聲明;制定通過獨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宗旨”;建立一個專職的“可持續校園”統籌部門;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密歇根大學版本;成立一個由教學、科研、財政、設施規劃、公用事業、工程建設管理、住房、土地和廢棄物處理、采購和運輸等部門代表組成的專責小組。 澳大利亞悉尼技術大學(theUniversityofTech-nologyofSydney)可持續未來研究所(ISF)[6]認為,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建立一個生態可持續、同時又能提供可接受的生活標準的社會。就此,該機構提出以下四點舉措:1)調整悉尼科技大學課程設置,使該校畢業生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問題保持警覺;2)就社會、經濟和科學論題進行研究和咨詢工作,尤其關注如何通過生態負責任的方式改善各社會群體的生活質量;3)就澳大利亞和全世界可持續發展問題展開公眾討論;4)開展學術和研究活動,探討可持續發展未來的最高水平和最佳模式。 美國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AppalachianStateUniversity)[7]將學生暑期兼職活動納入到可持續發展計劃中,其崗位包括:農藝、微型企業、永續農業以及阿什維爾(注:北卡州城市,該校址所在地)外的技術培訓中心等,還有的學生在洪都拉斯和危地馬拉兼職。學生通過自治委員會表達他們對可持續發展計劃的支持,并通過一項議案,呼吁阿巴拉契亞州恢復生態農業計劃,以及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更多的可持續發展相關課程。該大學的辦學宗旨也做了相應的修訂,添加了環境保護一項。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外可持續校園建設理念更加成熟,實際操作性更強,園區特點愈趨鮮明。以英國諾丁漢大學茱比利校區(JubileeCampus,Univer-sityofNottingham)[8]為例,該校園于2001年榮獲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雜志年度可持續獎(RIBAJournalSustainabilityAward),成為全英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踐范例。該校區原為自行車工廠用地,距離諾丁漢大學本部僅有1.6km;將此處由廢舊工業用地最終轉變為生機勃發的公園式校園,完全符合英國“鼓勵對位于城市中的工業廢地充分再利用”的可持續原則。茱比利校區在水體、采光和減少能耗上的設計有其獨到之處。水生態方面,通過建筑檐漏和導流槽系統將自然降水收集至人工湖中,培養水生動植物以促進水體循環。光能利用方面,校園主要教學建筑內部安置了被動紅外探測器和日照傳感器,由智能照明中央系統控制,以代替人工開關節約能源;為避免日光直射室內,主要教學建筑外立面窗口都安裝了百葉窗格。為減少能耗,朝向夏季主日照面的西南方窗口上裝置了可拆卸的臨時遮陽帆布,避免不必要的制冷能耗;在保溫隔熱的處理上使用了裸露混凝土柱和梁腹,具有良好的蓄熱性,在屋頂人工覆土,減小該處的熱損失;建筑外墻以紅杉木板條覆蓋,除具有良好的蓄熱性外,在中庭內部還能起到吸聲的作用;校園為鼓勵學生使用環保低碳的自行車,還提供了600個可以鎖銬的自行車位。經測算,茱比利校區建筑能耗約為每年85kWh/m2,低于英國建筑能耗指標ECON19自然通風辦公建筑每年112kWh/m2的良好標準,達到了60%的節能效果。 2國外大學可持續校園主要關注對象和措施#p#分頁標題#e# 2.1可持續理念規劃和生態環境政策制定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ofWaterloo)[9]早在1995年就已意識到可持續發展包含社會、經濟、生態和政治等同等重要的議題,它們不可避免地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校方在此基礎上清晰地描繪出該大學校園可持續發展的遠景,并期望以此引領整個周邊大社區的可持續性模式。該遠景規劃的中心理念在于五點關鍵原則,即:意識、效益、平等、協作、自然系統,并特別提出“校園的社會層面以及社區與校園未來的關系是校園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決策的制定過程都是多領域、多主體的綜合妥協結果,因此審視政治環境的變化是必須的。”澳大利亞悉尼技術大學可持續未來研究所針對“少數當代人類正在消耗地球的大量資源,對大多數當代人及后代造成危害”這一問題提出了“通過研究、咨詢和傳播,與政府、工業和社區一起創造可持續發展明天”的理念,其關注的核心是地球生命維持系統。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制訂了一套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在資金價值最大化和健康-安全-機會的公平前提下考慮環境和生態問題[6]。 2.2“綠色”校園建筑和校園生態系統建設 事實上,國外大學對可持續型校園的建設幾乎都首先從綠色建筑開始。前述的英國諾丁漢大學茱比利校區的主要教學建筑即為一范例。同樣作為國家級可持續校園建筑模版的還有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MontanaStateUniversity)“綠色”學院科學館[10],該建筑展示了現代低污染建筑技術,包括主要用當地材料建設、零污染排放的化學實驗室、取消下水道系統、樓內產生的污水將被處理后用于濕地系統等。校園生態系統則日趨回復自然化。傳統的人工造景,往往生物種類單調,且常淪為功能建筑的附屬和點綴,致使校園內的生態系統呈現以人為主導的脆弱性,系統內無法完成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針對此情況,滑鐵盧大學的解決之道是對園區內新增建筑物進行嚴格控制,以本地植被為主體,將所有的人工草坪逐漸替換為自然景觀,并吸引野生動物在校園中棲息繁衍,以之構建更自然的、成分更復雜的校園生態[9]。 2.3能源資源合理利用及廢棄物恰當處理 國外大學對能源和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及園區廢棄物的適當處置進行了較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法國波爾多大學(UniversityofBor-deaux)[11]分析了校園電力與水終端的利用情況,評價了圖書館、職能部門、教室、宿舍、食堂、實驗室、運動場等各類建筑機構的水電消耗率。研究發現,大型大學校園中的水電利用接近中等規模城市,水電終端消耗比例最大的為科研部門和學生宿舍。西班牙阿里坎特大學(AlicanteUniversity)[12]早在1997年即建造了反滲透水工廠,對于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走在了前面。工廠水源來自該大學所在地的含鹽水土層,產生的水能滿足灌溉大學花園和綠色植被區的需求。前例中的滑鐵盧大學在此方面也有一攬子動作:削減能耗和可替代能源系統受到鼓勵;減少資源消耗方案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在廢棄物管理過程中得以實施;將園區業務交與環境負責任企業,發展生態購買系統;以及施行公共設施審核系統等[9]。 2.4可持續發展教育和良好生態習慣培養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ofFlorida)[13]是將環境教育和研究作為中心目標并簽署相關宣言的機構范例。該大學建設與環境中心協助編排全校日程,努力實現課程教學、研究工作和校區運轉的“生態化”,其目標是將環境意識植入所有校區運行的方方面面,其方法主要有:舉行多方參與人會議,召開環境問題聽證會,進行與環境相關項目的審計,以及開展環境宣傳教育活動等。英國威爾士加迪夫大學(CardiffUniversity)[14]有學者認為,盡管可持續發展概念已經提出多年,未真正理解這一概念或將其混同于環境保護的現象還大量存在。可持續發展理念與需要消耗大量資源的學校教學方式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如何克服校園內外相關既得利益者的阻礙,以及校園內可持續發展擁護者在解決這一沖突中如何扮演好角色,這些都需要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跟進。良好生態可持續習慣的培養建立在日常生活細節之中,如國外高校普遍采用的垃圾分類處理,以及將校園打印機設置成默認雙面打印、碳粉經濟模式等。 2.5社會責任的履行及與社區合作的實踐 蒙大拿州立大學綠色學院科學館不僅是校園場館,同時也作為國家綠色建筑技術資源中心所在地,為工業企業和聯邦機構提供服務[10]。1996年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可持續發展計劃增補了“和諧課程規劃”和“社區延伸”的舉措,每年任命專職的可持續發展社區協調員,構建包括土地利用規劃、可持續農業和微型企業發展在內的城鄉統籌規劃并有效實施[17]。該協調員機制也有助于推廣北卡州模式,同時成為本地社區與國際可持續社區運動相互交流的紐帶。 3總結 在對“可持續發展高校”這一理念的詮釋上,各國各校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考量,這是建立在不同社會文化和治校傳統基礎上的差異。國外大學在可持續校園建設方面也有其諸多共性原則可循:1)以實現學校的育人功能,滿足師生在教學、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為目標,“以人為本”為原則;2)以生態可持續為基礎,以最大限度保留自然生態系統、營造最為理想的人工生態系統、并使兩者和諧交融為基本原則;3)以實行系統管理、注重校園生態文化的塑造、推行面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為目標,以管理與教育并重為原則;4)依據可持續發展原理來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校園,將人與環境、人和社會的活動有機協調起來;5)以建成一個美觀、健康、節能、環保、科學、高效的校園體系為目標,以人文生態與高新科技共存為原則。希望這些寶貴經驗對我國大學可持續發展建設起到啟發和借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