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土力學教學方法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世紀新階段,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出發,綜合分析世界發展大趨勢和我國所處歷史階段,作出了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決策。中央大力強調科技創新,號召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學作為培養人才與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1]。 創新人才的誕生取決于多方面條件,既需要優秀的內在因素,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創新人才不是單靠教育所能解決的,也不是單靠學校教育就能培養出來的,學校不能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創新人才,但是大學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與創新人才的成長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因果聯系[2]。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金融危機之中,我國的經濟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目前全國人民的中心工作就是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三保”工作。高等學校要在“三保”工作中保證學生的就業穩定,同時推進自主創新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工作。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高等學校教學指導思想中[3],高職高專類學校、民辦大學、普通全日制大學之間存在一定的自然分工。高職高專類學校主要開設職業性課程,培養職業型人才,而大學中的課程設置應反對隨意性,堅持課程設置的體系性;反對分化性,堅持課程設置的綜合性;反對職業化,堅持課程設置的基礎性;反對膚淺性,堅持課程內容的學術性。在目前金融危機過程中,為保障學生就業,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就必須密切加強學生職業化實踐技能培養,統籌兼顧教學環節的學術性與職業實踐性。如何把握創新性人才培養與職業化教育,是目前大學教育的難點。 本文將結合土木工程專業基礎課的《土力學》教學,從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闡述在《土力學》教學中如何開展既符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素質教育又能使學生得到技能實踐的職業化教育。 二、《土力學》教學現狀[4] 1.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矛盾 當前,各高等院校為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把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提高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上來,因此拓寬專業口徑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大趨勢,即要求學生在校期間不斷增加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擴大知識面。這樣就使專業課程的學時越來越少,對學生的實踐性能力培養也隨之削弱。 2.教學內容相對滯后 教學內容的更新與學科發展相比滯后現象更加明顯。近年來,地基勘察和土木測試的技術發展迅猛,地下工程的新科技、新理論不斷涌現。但《土力學》課程內容偏于陳舊,教學內容的更新程度遠落后于學科的發展。 3.課程橫向跨度大、難度深 《土力學》作為專業基礎課,課程涉及到的預備知識和相關領域較多,課程的橫向跨度大,它與工程地質、水力學、建筑力學、建筑材料、混凝土結構理論等課程有密切聯系,與這些課程的交叉加大了學習這門課程的難度。 4.教與學的矛盾 教材內容相對陳舊,理論過多,實踐性環節偏少;課堂教學講得過多、過細,啟發式、討論式少;課外學習疏于指導,學生學習缺少積極性、主動性,自學能力差。教學效率難以得到進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理念 近十幾年來,我國大學課程的改革持續進行,如調整專業設置、大平臺招生、推行學分制、開設通識教育課、本科教學評估等等,有了一定進展與成效。但總體而言,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沒有發生實質變化,“傳授-接受”教學模式仍占統治地位,仍然處于“應試教育”、“填鴨教學”體制之下。大學的學習環境、學習內容與社會對學生培養的要求存在較大脫節,雖然試圖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教學理念模式未變,教學的效果并不太明顯,學生很難將所學到知識轉化為創新實踐能力,這與社會對學生的職業化要求還存在不小差距,造成了大學生畢業在社會中的聲譽不高,“什么都知道一點,但是什么都不會干”的印象。 本文認為應在大學專業課的教學中推進研究實踐型的教學理念[5]。研究實踐型教學的內涵是豐富的,根據“研究與實踐”側重點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取向 教學中盡可能多地側重于引領學生從學術探究過程的思路出發來理解各個教學知識點,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的來龍去脈與局限性。教學中不僅僅關注現有知識講解,更重要與更關鍵的是講解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教師的研究經驗以一種更加彌散的形式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學是過程指向而不是結果指向,這里的過程既包括知識的創造過程也包括學習的過程。例如:在《土力學》教學的“有效應力”知識點講解中,就應闡明為什么要引入有效應力的概念、有效應力的實際物理意義、間接獲取有效應力的方法等等[6]。 2.實踐為本 教學盡可能地通過實踐活動或對實踐環節的講解來闡明知識產生與運用的背景與用途,使學生能夠將教學知識與社會實踐活動聯系起來,并能開展創新性實踐活動。實踐為本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的設計應主要圍繞實踐性教學活動展開,而不是以學科內容為中心;教師需將在研究實踐活動中積累的經驗整合到教學活動中;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區分不再涇渭分明;實踐與教學之間的雙向交流、相互促進得到了廣泛的拓展;學生直接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例如:在《土力學》教學的“土壓力”知識點講解中,不僅要講解主動土壓力、靜止土壓力、被動土壓力的求解公式,更重要的應闡明土壓力中存在三種土壓力的物理實質,以及不同土壓力在常見的不同工程實踐中運用的領域。#p#分頁標題#e# 3.研究與實踐相互支持 以教與學的實踐活動作為事實根據支持教學;運用學術研究的前沿問題和工程實踐案例融入教學活動中;為促進知識的掌握需要在課堂之外參與實踐;教師應將自身的研究與工程項目實踐融入教學之中。例如:有效應力的工程效應教學環節,引入地震工程的砂土液化災害機理的講解;土壓力知識引入到基坑工程的工程實例中;土的物理性質指標與土的結構性前沿科學研究相聯系。 四、教學方式 1.以“問題解決法”作為基本的教學方法[7] 以知識點問題為框架和載體,以探究、研究學習的方式討論問題,最后以知識點問題的解決作為教學最終目標,從而實現相應知識點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輔以情境教學和案例教學的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在“問題解決”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的提出應設置相應情境,要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深入探究問題的熱情。 (2)問題的設置要針對教學目標,具有系統和邏輯性的特點,而且問題應盡量簡練。 (3)問題的解決過程,應體現探究學習的思想,就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例如:在《土力學》的“單一壓縮層的變形量計算公式的推導”一節教學活動中,傳統的講解以“分層總和法的計算步驟”作為主線,結構不夠清晰,不易于學生對“分層總和法”計算原理本質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容易生硬死板,加之“分層總和法”計算過程繁瑣復雜,因此,學生根本無法完全理解和掌握此種計算方法,課后的練習只能參照例題,依據計算步驟生搬硬套地進行計算求解。以“問題解決”教學思想貫穿教學過程中,通過①如何分層;②計算深度如何確定;③單一壓縮層變形量如何計算三個基本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層總和法”的計算原理,從土力學最基本的原理出發,一環扣一環地探究出問題的解決思路。整個過程由師生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不是教師獨自生硬地介紹計算方法。采用此種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學生普遍反映易于理解計算原理的本質,容易把握計算思路。 2.將科研最新成果納入教學內容[8,9] 教學應該是面向未來的,所以必須設計積極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時展的要求。首先,應注重教師本身的知識更新。巖土工程的新理論、新方法不斷出現,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從知識海洋中汲取營養,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開展科學研究。只有把反映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及時充實到新的教材及課堂中去,才能為學生探索新事物,培養創造能力奠定基礎。其次,是教材的更新。更新現有教材內容也是更新教學理念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目前不斷有“新教材”出版,但基本內容沒有太大的變化,一般都是根據“新規范”將原教材進行修改變為“新教材”。教材中實踐環節的內容已過時,但仍列為重點講解內容,所以教師必須經歷備課的艱辛,認真研究教材,參閱國內外資料,收集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和了解發展趨勢,開闊視野,并有取舍的用于課堂教學,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3.以實踐作為教學的重要手段[10,11] 《土力學》是指導實踐的一門課程,學生不僅應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創造性思維,還要具備將基礎知識與創造性思維轉化為實際效能的實踐能力。 首先應注意與實驗教學的結合,實驗在《土力學》的學習階段和學生畢業后能否較快的適應工作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安排內容適當的實驗課,將課堂講授內容與實驗室結合,進行實際工程實驗教學,這樣從實驗的原理、目的、操作、資料整理等方面,結合實際工程實驗數據把知識講深講透。在實驗教學中可注意加強教學研究,選擇能反映本學科發展和研究的基本過程與基本方法,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過程,從問題的提出、方案的設計到實施,以及結論的得出,完全由學生自己來完成,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注意與畢業論文的設計相結合。學生畢業論文是四年學習的一個總結提高的過程,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民建方興未艾,地下建筑、水利工程、路橋工程的大規模開展,為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實習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特別是地基基礎問題在實際工程中遇到很多,軟弱地基加固、深基礎開挖、樁基工程等巖土工程的熱點問題已成為學生論文題目的首選。為此,《土力學》課堂教學結合《土力學》理論,有計劃、有步驟的安排與巖土工程的熱點問題有關的習題課或大作業。例如:地基應力與地基沉降計算;擋土墻設計與土壓力計算;排水固結系數的確定與孔隙水壓力的計算等等,以解決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的理論計算問題。 4.專業教學與素質教育相結合 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土木建筑人才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是肩負重大責任的,建筑物質量的優劣、造價的高低都和建筑人才的素質有密切聯系,他們可以為國家作出貢獻,但也有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培養學生的事業心。事業心表現在對自己所承擔的工作專心致志,孜孜以求,不怕困難,努力進取,不做則已,一做就追求做好、做出色,對自己從事的事業不斷探索,不斷開拓,有作為、有創新。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必須有事業心,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事業具有廣闊前景。 土木工程通常都耗資巨大,作為土木工程技術人員,必須養成嚴格要求、耐心細致和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五、結語 土力學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強調實驗、注重實踐、依賴經驗,教學改革難度較大。近年來土力學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在巖土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跟上時代要求,既著眼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又兼顧大學生的職業化培養,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才能使學生具備創新實踐能力,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p#分頁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