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生自主教育課程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只有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進一步深化自主學習型課堂,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舞臺,落實基于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的小組合作學習方略,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才能成為可能。只有課堂真正改變,課程才能有效落實。基于以上思考,就我校基于學生發展的自主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我們有如下探索: 行動一:確立與學生培養目標相一致的課程建設目標 一個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在國家對中小學生總體培養目標要求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本校的特色而確定的,但學校的特色培養目標必須由學校的特色課程做支撐。沒有課程支撐的培養目標一定是空中樓閣,無根之木。因此,針對我校的特點,經反復討論,我校的學生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是這樣設定的: (一)學生培養目標 培養有民族情懷、有世界眼光、能主動發展的陽光學子。我們培養的學生既要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情懷,又要有放眼世界的宏偉志向;我們培養的學生要有陽光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既能全面發展,又能主動挖掘自己的潛能,實現主動發展,形成個性特長。 勝利四中學生在完成規定學業,完成德、智、體、美等具體目標的基礎上,還需達到如下個性特長目標: 1、100%的學生都要參加一個社團活動或興趣小組,并完成一個課題或項目研究。 2、100%的學生都能在校本課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1-2門課程,并為該課程的發展做出貢獻。 3、100%的學生在初中階段至少做60個小時的志愿者或社區服務。 4、100%的學生在初中階段至少還要嫻熟掌握一種運動技能。 5、100%的學生在初中階段都要嫻熟掌握一種藝術技能。 6、100%的學生在初中階段至少要以合作小組形式探究4—8個“五洲文化名城”課程設計,并能明確分工完成巡回演講或一幕話劇演出。 7、100%的學生在初中階段都要閱讀10本世界名著。 8、100%的學生在初中階段都要閱讀4本(數學)科普讀物。 9、100%的學生在初中階段都要閱讀2本英語原著。 (二)課程建設總體目標 構建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全面發展的自主教育課程體系,關注學生的完整心靈成長和完美人格塑造;建設自主、合作、探究的課程文化,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德育活動課程化的實現,從而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成為有民族情懷、有世界眼光、能主動發展的陽光學子。 課程建設具體實施目標: 1、國家課程校本化。即通過對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有效整合從而達到重復的內容有效調整,把零散的內容系統整合,通過《學思導綱》的設計,在引領學生自主發展的基礎上,有效落實國家與地方課程,真正實現國家和地方課程校本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基礎目標的自主實現。 2、學校課程特色化。根據學校實際和老師現狀開設能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學校課程,同時通過學校課程的有效實施培養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興趣。從而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3、德育活動課程化。為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努力將學校特色德育活動課程化,形成能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激發性課程和探究性課程,賦予德育活動以生命張力。 學生培養目標是學校課程目標體系建設的前提,而學校課程目標的設定又是對學生培養目標的真正落實和支撐。 行動 二:構建具有勝利四中特點的課程體系 勝利四中立足于打造以“自主教育”為品牌的特色學校,建立基于學生發展的自主教育課程體系,在基于政策、遵循規律的基礎上,彰顯校本特色,突出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特點。 該體系體現如下特點: 1.面向全體學生。該體系從課程資源的設置、課程實施方略的制定到課程評價的引領都突出強調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學思導綱》的設計對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整合與二度開發整合的同時,重視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經驗。注重開發鋪墊、過渡、引橋課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切實可行、富有效果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程設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與學生的經歷和體驗相聯系,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主動發展。如學校的“五洲城市立體文化課程”設計就是以生為本、彰顯個性的最好載體。 3.突出學生個性的健康自主發展。課程設計以學習方式的改變為特征、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標志,提供適合學生有個性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服務,激發學生興趣,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多元智能。 4.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精選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形成開放意識和世界眼光。 5.突出課程的育人功能。構建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懷和愛國精神為重點,以誠信做人、習慣養成和感恩勵志等為主要內容的德育系列課程,凸顯德育實效。 6、突出課程的自主選擇性。讓每個學生都取得成功就要努力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需要。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為目標,鼓勵教師發揮創造性,開發促進每一位學生自主發展的課程,建立校本選修課程,增強學生對課程選擇的可能性,讓課程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發展。#p#分頁標題#e# 行動三:確立勝利四中課程實施方略 (一)有效整合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 1、利用“學思導綱”整合國家課程。“學思導綱”為載體將必修課程整合并逐步實現校本化。將現有課程內容按系統論的觀點進行適度整合,拓展相關資源,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有效性。將預習作業前置,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習慣,將自主基礎上的小組合作交流強化,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度。 2、課程之間的有效整合。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課程之間的整合已越來越被中小學教育者關注和重視,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我們去研究、實踐。 研究課程之間相似、關聯、重合的部分,有效進行課程之間的整合,以此提高教學效率,節約教育資源。如思品課、歷史課與語文課、環境課的教材有部分內容重合或互相關聯;生物課與地理課的教材也有部分內容相似;科學課、勞動技術課、信息技術課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內容息息相關。 3、教材內容的系統整合。我們在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設計、系統訓練等方面不斷探索,提升教學目標的序列性、層次性、精確性。我們在完成國家學科課程標準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出:統籌三類課程整合、進行專題教學、注重實驗教學;序列化分解學年段的教學目標;系統化構建單元教學目標;核心化設計課時教學目標。增強教材內容的適切性、系統性、拓展性。我們主張立足一套教材,吸納多套教材的長處,依據校本教學目標,調整學科教學內容和配套課程資源,提高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適切性,使教學內容更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實現教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提高課堂教學效能。提高教學設計的多樣性、分層性、整體性。 語文課實行“4+1”課程整合,即每個教學班每周必須拿出一節語文課進行主題閱讀,同時保證完成語文教學任務。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站在教材之上,俯視語文教材,可以打亂教材編排順序,可以進行單元專題教學,科學合理整合語文教材,壓縮講授時間,給學生更多閱讀積累,體驗感悟的時間,讓學生學會欣賞,學會分享,學會誦讀,學會比較,學會模仿。 化學課中,環保與污染可以合并到一起(如水、氣、土壤等),粒子構成可以放到一起。 從學生的基礎知識抓起,夯實基礎,每一課題學習時在《學思導綱》中特顯課前延伸、課后探究內容,便于前后內容的聯系。通過一道綜合性的題目,把前后知識聯系起來。 以學生小組學習為課程基本學習方式,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擴大知識面,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培養合作、競爭意識,培養關心集體、團結互助的意識,培養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培養自學能力及資料檢索處理能力,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能力,切實做到教而不“死”,學而為用。 (二)因地制宜,有效開發學校課程 1、選修課。在全校范圍內,要求老師們在做好自己本職教育教學工作之外,自主申報一項個人特長,經學校匯總后,從中選擇合適的內容開設學校課程的選修課,我們簡單稱之為“1+1”課程。申報的選修課程要有自己的課程標準、實施方案、評價方案以及學生選修評價方案等。 2、具有學校特色的“五洲城市立體文化”課程。每個班級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個學習小組選擇推薦一個“五洲”城市,同時對該城市的地理知識,歷史知識,人文故事,科學文化等信息搜索、篩選、整理后,完成簡單的中英文對照。每個學習小組將研究成果寫成《某某城市推薦方案》,利用大課間、課外活動的時間,實現“城市”之間的互訪,學習小組的成員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將自己小組了解的這座城市的地理知識,歷史知識,人文故事,科學文化等信息與全班、全校學生分享。 3、綜合實踐類活動。 (1)社會生活類:如飲食與健康、我們的方言、本地特產、零花錢壓歲錢的去向、學做小記者(節目主持人等)、我心中的明星偶像、貧困學生失學問題、關注外來人口等。 (2)文化藝術類:如山東各地的傳統文化、風土風情、山東名人、學校運動會標志設計、板報設計、我心中的居室、剪紙藝術、插花藝術欣賞等。 (3)科學技術類:如環境污染及其保護、校園環境調查、垃圾問題、城市與綠化、身邊的科學等。 (4)科技制作發明類:如模型制作、發明創作、插花藝術設計、雕刻工藝、電腦設計、紙工、泥工等加工工藝等。 (5)藝術修養類:如小合唱團、校園小歌手大賽、校園集體舞比賽、紅歌會、素描興趣小組、藝術節等。 (6)身心素質類:如心理咨詢與輔導、心理健康活動課程、校體育活動節、校運動隊訓練、寫作與閱讀、《蓓蕾》文學社活動等。 4、德育課程。 (1)德育活動課程化。開學課程設計——開學簽證,學會在交往中學習;升旗課程設計——把我們的升旗儀式變成展示我們團隊風采的舞臺;感恩課程設計——感恩,我們在行動;節日課程設計——我們的節日(元旦、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五一節、端午節、六一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快樂大課間;法制宣傳;青春期教育;環保衛生;領養綠地;科普活動;遠足郊游、參觀等。 (2)德育課程生活化。將學校現有的思想品德課緊密與生活實際結合,特別是把六、七年級的思想相品德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去掉原有的考試形式的思想品德課評價方式,把學生的思想品德課與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緊密結合,探究規范學生日常行為和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有效途徑。#p#分頁標題#e# (3)義教課程。充分挖掘學生家長和社會資源,開設家長講壇和名家講壇,拓展學校課程的寬度。 (三)深化自主學習型課堂改革,有效落實課程實施方案 1、確立勝利四中課堂目標。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以法導學”、“以法引思”、“學思結合”的課堂,是學生自主基礎上合作交流的課堂,是學生展示自主合作學習成果的課堂,是學生不斷解決問題、又不斷產生問題的課堂,是讓學生的生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真正靈動起來的課堂,是師生生命潤澤的課堂。 2、建立明確的《學思導綱》形成與使用流程。《學思導綱》形成流程:集體討論→個人主備→集體論證→共同使用。《學思導綱》設計三要: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指導,要有明確的問題任務(預學任務、合作交流任務、達標檢測和拓展任務),每一項任務要有明確具體的學習要求。《學思導綱》使用流程:提前發放→學生預學→課上交流→達標檢測→課后保存。 3、建立明確可操作的課堂教學流程。課前預習→課上交流→小組展示→合作探究→集體梳理→達標檢測→拓展應用。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流程和思路,老師可以隨意刪減增加,但總的要求是:要體現以法導學的思路,要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的習慣,要強調自主思考基礎上的小組合作與交流,要有具體可操作的小組合作習慣,要促進學生解決問題和產生新的問題。強調學生自己能學會的要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能解決的問題要讓學生自己解決,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4、確立自主選擇,分層輔導和自主研修機制。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如何實現因材施教一定是我們課堂改革努力的方向。根據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實行走班式分層輔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學會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輔導老師,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針對性的進行自主學習。如A層的自主拓展,B層的釋疑鞏固,C層的預習輔導等。對于個別學有余力的學生實行自主研修申請機制,在學生對所學內容提前過關的基礎上,可以提出到”學校自主研修學院”進行自主研修,并指定優秀的自主研修指導教師給與拓展性指導. 5、建立“學-教-評”一體化的課堂學習研究機制。借鑒國際上最先進的“課堂學習研究”模式,以“變易”理論研究我們的課堂,找尋最佳課堂教學方略。建立“學-教-評”一體化的常態自主課堂集體備課方式,從新課程標準開始,研究教材、研究教學目標、研究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和評價方法。以研究“學生如何學?如何會學學會?”為中心,研究教師如何引導,如何評價引領。我們的課堂教學研究流程是:選題→前測→《學思導綱》設計→授課→后測→課后研討反思→調整設計→再前測→再授課→再后測→再課后研討→再調整設計→……常態的課堂以兩輪設計反思為主,研究性課例以三輪研討為主。 行動四:探究有效地課程實施保障措施 1、改革教師評價辦法,充分開發教師資源。在努力鼓勵每一位老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基礎上,充分挖掘本校教師已有的經驗和特長,鼓勵全校教師都要積極關注課程改革,了解國際國內課程改革的信息,關注社會、科學、技術的理論、實踐、發展的熱點問題,研究、開發相關課程;學校鼓勵教師開設既符合校本課程目標又表現教師特長的校本課程,學校鼓勵教師開設不同門類的校本課程; 學校將制定促進教師成長的發展性評價辦法,把教師的課程開發與指導工作計入工作量,納入教師工作業績加以考核。對于校本課程的編者與授課者都要進行測評,以不斷完善本課程的實施。 2、建立相應的校本課程制度,改革校本課程評價辦法。建立包括學生選課指導制度、學生選課登記制度、校本課程專用課表、校本課程資源庫、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獎勵制度等系列化校本課程制度。 校本課程內容評價以“教育性、趣味性、啟發性、實踐性、特色性、針對性、系統性、實效性”為依據。教學過程的評價由課程與教學部進行課堂調研,分析其設計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當,目標達成率等因素。學習效果的評價根據學生所寫的小論文、作品、制作、活動、測試、競賽等成績。 3、改革學生評價辦法,保證學校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1)注重“三維”,即關注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注重發展性評價,除關注學生學習成果外,更要重視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全過程,關注學生面對挫折和與人交往方面的表現以及習慣養成等。 (2)探索制定學生“學分制”評價管理方案,通過學分管理,引導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真正實現在教育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保障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我校初中學生學分管理辦法的基本框架是:國家①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必修課程學分;②學校選修課學分;③綜合實踐活動學分;④社團活動學分;⑤初中體育技能學分;⑥藝術技能學分;⑦名家講壇、家長講壇;⑧五洲城市文化立體課程學分;⑨德育課程學分。擬制定相關的學分認定實施細則與辦法,確保學分認定有序有效實施。 (3)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有差異的,為鼓勵學生向更高標準努力,學校在學分實施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制定學校優秀學生、多元之星評選辦法。將學生獲得學分的情況與評優機制掛鉤,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學分情況自行申報特長學生、優秀學生,讓學生認識到獲得各方面學分與自己成為優秀學生的內在聯系,同時也激勵更多的孩子能夠成為優秀。 4、改革課堂教學評價辦法,實現從關注“教”到關注“學”的轉變。“自主學習型”課堂是我校創立的具有勝利四中特色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改革,使“自主學習型”課堂常態化、規范化仍然是學校課改工作的核心內容。要真正實現從關注教到關注學的轉變,必須依據“自主學習型”課堂的結構特點,建立一套新的教學評價辦法。#p#分頁標題#e# (1)課堂考核評價改革。“自主學習型”課堂主要有三大部分組成:預學部分、合作探究部分、課堂達標檢測及拓展部分。課堂評價的核心是基礎性目標與發展性目標的達成度。要從預學部分的內容設計以及完成的質量、探究問題的選擇以及重、難點的突破和達標檢測題的完成質量等方面進行考核。當然,不同科目、不同課型、不同老師具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和課堂教學流程不一定一樣,但課堂教學的關注點是相通的,課堂教學的關注點就是評價考核點。 (2)學習小組的應用評價改革。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是課堂評價的重要指標。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活動時間,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課堂交流活動,教師要采取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和獨創性的見解,建立互尊互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3)關注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引導學生時刻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交往狀態,真正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圍中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教師要通過引領、指導激活學生的思維狀態,使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新的課程,新的理念,給我們帶來新的機遇,新的挑戰,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堅信,只要有務實創新的工作態度,一定會走進新課程,開創新境界,結出新碩果,為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