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美術教育中的鄉土資源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鄉土資源是對學科課程資源的有機補充,有利于學生對當地人文資源的繼承和發展。從文化繼承上講,這是一件好事,因為這種繼承是對我們自己身邊文化現場的原汁原味的繼承,是我們身邊樸質畢現的原生態資源。它包括當地的民間藝術、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風俗人情、地方特產等。由于文化現場就在我們身邊,所以它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探索和考察實踐。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是實施美術課程總目標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課程擴展中將“重要的地方性教材”納入其中。1992年,我國教育部公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中指出:“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要按10%~20%的課時比例,補充鄉土教材,以反映當地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實際。”另外,在外國的課程標準中也包含著相關的條文,如1994年美國公布的《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及1998年日本文部省公布的《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圖畫工作篇》等。 我國不少地方在使用國家審核通過的美術教科書的同時,也依據當地的鄉土資源自編了不少鄉土教材。盡管很多美術教師手中沒有自編的鄉土教材,他們也都能自發地在使用教科書的過程中適當增加一些相關的鄉土內容。 應該說這是一種可喜的文化進步,是一種令人欣喜的現象。但是在對鄉土資源拓展利用的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那么,究竟存在哪些問題,我們又應該怎樣應對,以保證美術教學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呢?筆者試從以下兩方面加以闡述說明。 一、存在問題 1.對鄉土資源的拓展利用缺乏計劃性、目的性和針對性 不少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在對下屬學校進行視導檢查時,都把是否對校本教材進行開發利用作為一項檢查得分條目,這樣無形中就促進了各校對鄉土教材的開發。應該說這是一件好事,但很多學校的開發客觀地說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即為了應對上級領導的檢查,為了檢查得分而編寫。 這種為了編寫而編寫的鄉土教材,一是缺乏深度;二是章節之間、課與課之間缺乏必要的內在邏輯,就更不要說鄉土資源之間的歷史邏輯、文化邏輯;三是因教材的編寫是為了應付檢查,所以也就不再考慮,至少是很少考慮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由于編寫的目的不同,功用不同,所以編寫這種類型的教材就容易得多,內容也比較粗糙。這種為應付檢查所開發的鄉土教材就成了一種顯擺,或者說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成績”。 2.教師自身對鄉土資源的研究與認識不足 這是一種主觀上的缺陷。筆者曾有幸聽過近10節市級優秀評選課,因事先定下了授課內容必須是鄉土教材的基調,所以每節授課內容都是講解當地較為突出的民間藝術,而執教教師本身又都是各縣市的教學精英,因而每節課都應是精彩畢呈的。 但有些教師的課,雖然整節課看起來靈活多變,容量廣,花樣多,形式活,一節課熱熱鬧鬧,可是真正推敲起來又明顯感到缺乏應有的深度。應該讓學生深入探究的問題只是一帶而過,好似蜻蜓點水,讓人略略帶有一絲遺憾,感覺純粹是為了鄉土而上、為了形式而上。我們明顯感覺到教師底蘊不足,異地上課,講解的又是自己家鄉的民間藝術,居然能讓學生問得窘相環生、瞠目結舌,不得不左掩右飾,這顯然是教師對選定內容的研究過少和認識不足而造成的。 3.沒有充分利用好有效資源 與當地鄉土資源相對應的一些人力資源以及文化現場,如身懷絕技的民間藝術家,納珍藏寶意蘊豐厚的博物館、展覽館、民間工藝生產廠等,都是師生進行研究實踐的非常有效的資源。但他(它)們常被忽視,或者說沒有被充分利用起來,這往往會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人為的不足。一是學生未與當地藝人直面交流,操作或制作流程容易出現偏差,可能導致最有審美價值的部分被異化。二是學生有條件卻未能親臨資源現場去探索、實踐、感受,無論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是對資源的認識,都會停留在表層,學生由于缺乏感性認識,所以就很難向理性發展。 二、解決辦法 1.對鄉土教材的編寫要慎重 當我們決定要編寫鄉土教材后,一定要注意全校上下達成共識,取得領導支持,通過研究再確定符合本校實際的取向。確定取向應考慮以下幾方面因素:一是選取的鄉土資源一定要有藝術的功能傳承價值。所謂藝術功能傳承價值,就是具有美術作品的愉悅性、美化性、感染性、實用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每個地方都有不少可取的鄉土資源,是不是每種資源都值得我們從美術的角度去深入挖掘,去研究探索,去繼承發揚呢?如我的家鄉新沂,有聞名全國的“花廳文化”,有以王桂英老人為代表的記錄現實生活的剪紙藝術。從社會影響看,無疑“花廳文化”當仁不讓,但是如果我們從美術的功能傳承角度著眼,那選擇剪紙藝術明顯是非常合適的。二是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如我所在的新華小學是一所城區學校,雖然本地有麥稈貼畫、包米皮人物造型等傳統工藝,但因我們遠離農村,制作材料的采集就有一定的困難。相比較而言,剪紙材料較為易得,又可以聘請老人為校外輔導員對師生進行直接指導,因而我校選擇了生活化剪紙藝術作為美術拓展資源。也就是說,我們在選擇鄉土資源時,一定要便于今后教學工作的開展。取向確定后,就可以組織編寫人員對意向資源進行研究、整理、篩選。 編寫人員在資源采集時,首先應對選定的鄉土資源作深入的研究,包括資源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美學價值、社會功用、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技法特點等等,都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這樣在編寫教材時,才能把握全局,明確在哪一課或者哪一章節要解決什么問題,如何圍繞這個問題來組織教材等等。#p#分頁標題#e# 這樣編寫起來才能得心應手,才能把最具代表性的資源納入教材,才不至于使教材流于淺薄。此外,教材的設置要有系統性,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材課與課、節與節之間要有一定的內在因果關系,要有先后的服務關系,這樣教材在使用中才能易于被學生接受,達到教材編寫目的。 2.對鄉土資源的了解要全面 在使用鄉土資源或使用已形成的教材時,對于教材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教師必須首先弄懂,切不可一知半解;對教學過程中涉及制作操作的部分,要事先考慮到,課前自己先動手做一做,必須做到熟練把握。總的來說,研究教材時一定要抓緊“一縱一橫”兩條線。“一縱”,即要對教材的整體編寫意圖與每課每節的設置意圖都有一個清晰的了解。一本真正的教材,其每課每節之間都是環環緊扣的。每課的設置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所以教師在鉆研教材時,前后課之間的聯系必須搞清楚,明確這一課的設置目的是什么,它主要解決什么問題。這一點理解清楚后更有利于我們對教材的把握,有利于更好地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的牽移、補充、拓展等也都應該圍繞這一點進行發散,這樣課堂才不至于出現生拼亂湊的感覺“。 一橫”,即對鄉土資源其他相關知識的研究要全面透徹,如資源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美學價值、社會功用、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技法特點等等,甚至可以涉及與其相關的其他知識。表面上看,有些東西掌握與否似乎無關緊要,作用不大,殊不知恰恰就是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知識的支撐,我們對教材挖掘的深度才不一樣,對教材的理解才更加透徹。有了這些充分的準備后,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探究時,才能抓住重點有的放矢,真正具有引導性、指導性,才能思路清晰、胸有成竹、松弛有度、收放自如。 3.利用身邊的直接有效的鄉土資源 與我們身邊的鄉土資源相對應的人力資源和文化現場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學資源。 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對他們的采訪進行直面交流,獲取最翔實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展覽館、民間工藝生產廠等,給學生最直觀的感性認識,使他們對鄉土資源的認識帶有一定的系統性。同時通過以上方式,還可以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知識整合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的培養。在2006年11月,徐州市美術教研員李亞柏教師就成功地執教了三節這樣類型的課。 當時是“江蘇省民間藝術進課堂研討活動”,地點在徐州。課例由徐州市組織,一節是剪紙課,一節是面人制作課,還有一節是“我與漢畫像石”課。 李亞柏老師把民間剪紙藝術家王桂英老人師徒二人和豐縣面人制作世家的一位師傅都請到了現場。課堂上,執教教師只是一個把握課堂預設流程的主持人,甚至自己都沒動一次手,至多是提醒一下學生某些注意事項。技法的演示與傳授、對學生作品的評析等,都由幾位藝術家親自進行;“我與漢畫像石”一課的課堂直接設在了徐州市漢畫像石博物館。這幾節課空前成功,學生面對的是家鄉的名人和代表著兩漢文化的藝術圣地,欽佩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與名家面對面可謂親傳弟子,教師幽默詼諧的主持語言可謂輕松活躍。這幾節課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教師的一致好評。 以上是筆者在使用鄉土資源以及平時外出聽課學習時的一點感觸、一些看法或建議,也許不成熟,整理出來希望能在與同行的交流中獲取一些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