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動漫對閱讀教學的影響,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歷來是最受重視的,也是被研究得最為充分的一個板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閱讀教學已成為時下一個時髦的話題。的確,在閱讀教學領域我們已摸索出一些比較成功的教學范式,每一個教師都多多少少能說出一些與“閱讀教學”這個名詞有關的內容。也正是由于閱讀教學在課改的浪潮下被推上一個更高的層次,這就導致了我們現在中學課堂中普遍出現的一種現象:泛閱讀化。我們的許多老師只是把閱讀教學想成一個朦朦朧朧的意象,然后就運用到教學當中。當下比較流行的閱讀教學模式是:讀課文—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在這一過程中讀課文是被安排好的,教師提出的問題是預設好的,在看似熱烈的討論背后,都是跟隨教師的引導指向一個“有意義的”固定的問題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對話、討論,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偽對話”。教學環節中的師生對話實質是教師在設置、引導學生走上教師的思維模式,得出教師想要的結果,而不是學生自己從文本中真正有所感悟而得到的體會。 真正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里的對話不應是被控制的、被預設的,而是真正意義上每個個體平等的交流過程。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時最先提出了“對話”理論。在研究陀氏的作品時巴赫金這樣表述:“……但是由于作者拿出一個客觀的同主人公無所不包的意識相抗衡,這個客觀世界便是與之平等的眾多他人意識的世界。因而每個主人公都不過是眾多聲調中的一個,而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就是復調。”“復調小說具有這樣幾個層次:一是對話中時有雙聲語出現;二是主人公主題意識中會產生許多不同思想的交鋒;三是許多價值相等的主人公意識,作為某一他人意識而非客體,以對立形式,不相混合地結合 在某一統一的實踐中。”從巴赫金的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一再強調對話的關鍵:對話的個體應該是獨立的、自主的個體;對話的過程應該是獨立個體思想交鋒的過程,在思想交鋒中對對方的意見給予肯定、否定,或補充,這一過程中對話主題的觀點和價值觀應是多元的;對話的過程是一個未完成待開放的過程。從以上這些,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應是一種不斷創生的教學理念,而不是一種固定的套路和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利 用一切可以為學生服務的條件,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能真正的沉浸到問題中去,去思考問題、查閱資料,討論、交流、碰撞,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從真正意義上獲取到知識,從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再碰到類似情景的情況時能自由地運用知識,這才是閱讀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 有時候我們的教師在執行這種理念的時候遠遠沒有電視劇做得好。以時下比較流行的卡通片《黑塔利亞》為例,我們在看動畫的過程中會感受到此動漫在選材、制作模式、話語特點等多方面會給我們的閱讀教學帶來一些啟示。 第一、大話題,小生活《黑塔利亞》作者為日本動漫作家日丸屋秀和,其作品在選材上,選擇了一個宏大的敘事主題:世界歷史。其中又以一戰和二戰期間各個國家關系的發展歷程為主線。世界歷史是任何一個中學生都必須學習的一部分知識,二戰期間涉及國家名目眾多,各個國家之間關系錯綜復雜,對多數中學生來講要理清頭緒無疑是一個難點。要講述這樣的題材,如果資料詳實有據、嚴謹周密,那拍出的一定是紀錄片,未免乏味;如果完全杜撰,又會被社會嗤之以鼻,因此巧妙地處理這一題材,選擇一個新穎的形式,應該是最重要的,而這一點,《黑塔利亞》做到了。作者把宏大的結構解構為以國別體命名的單個的獨立的人,以及把復雜的國家關系融入到家庭模式的生活化敘事單元之中。 具體來說,基本上一個人物代表一個國家,同時這一個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又會出現一個國家的國民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精神。更有意思的是同一個人一般有兩種以上命名方式,觀看者可以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名字進行記憶,這一切都是為了降低記憶的難度,同時在人物不斷重復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時了解到一個民族的精神。 這種方式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起了興趣,增加了情趣。舉個例子:比如日本有很多愛稱:宅菊、小菊、尼轟,最喜歡說的話就是“妥善處理”“考慮考慮”等,其實其答案都是否定。小菊做事嚴謹,只要是交代的任務,無論多艱難都一定完成,這就完全體現了日本人的一貫作風和傳統。 在淡化細節、減少人物和不斷重復人物性格的基礎上,二戰之間國家與國家的關系逐漸顯現在我們面前。這個大話題,最終會使人越看越想看。另外和大話題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是對敘事技巧的處理,即小生活。當下閱讀教學提倡得最多的就是老師要求學生情感體驗,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記敘文都無一例外,這導致現在語文教學中出現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泛情感化。學生經常會感到困惑:我怎么讀不出這樣的情感?怎么樣才能讀出這樣的情感?是的,情感的基礎是學生要有類似的生活體驗或大量的閱讀體驗以儲備相關知識,現在要讓學生在頭腦空白的情況下去一味體驗,只能造成學生的困惑和反感。《黑塔利亞》在處理宏大題材時,不是單純地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僵硬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在敘事時也不是把血腥的戰爭場面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而是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簡單地處理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成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正常的交往狀態,多了一些和平,多了一些友誼,多了一些趣味。比如,德、意、日三個軸心國之間,除了軍訓外多是生活,意大利依靠德國,德國對意大利之間甚至有一絲曖昧成分,雖然意大利經常會給德國惹麻煩,但是德國對意大利一直不離不棄。通過這種方式即寫出了軸心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讓人反觀三個國家二戰期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同時其處理方式又詼諧幽默,像很好的朋友,又有那么一點曖昧。這種經驗是中學生日常生活中都有的,也是很好理解的,因此很易于接受。#p#分頁標題#e# 《黑塔利亞》把題材做生活化處理,這一點對我們的閱讀教學有很大的啟發:我們的教學不應是強制的灌輸,而應尋找一個最佳的切入點,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上,讓學生輕松進入情境,為愉快學習奠定一個基礎。 第二、一顆童心看世界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最佳切入點。 我們的老師在教學時往往為顯得深刻,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一再解構,以強調其文化內涵、社會意義等等,徒增了許多困難?!逗谒麃啞吩谥v述歷史題材故事時,始終站在孩子能夠理解的角度去講述,德國和意大利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對時刻相伴的兄弟,德國很強大,很深刻;意大利很弱小,很腦殘,德國有時也會嫌棄意大利,也會咆哮,但是兩人始終還是在一起。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作為同盟國的重要成員,經常會開會,開會的時候互不服氣,怪招頻出。法國的浪漫和耍酷,英國的神秘主義(經常會發動神秘力量召喚神鬼)等等,這一切不像是世界大會,更像是“各懷鬼胎”的游戲。意大利和神圣羅馬的關系看似是主仆,但是神圣羅馬在離開之前告訴豆丁意大利自己已愛了她900年;俄羅斯與烏克蘭則是兄妹關系。這一切,都是從孩子能理解的角度去闡釋問題,但是在這種敘述背后,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二戰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由于弱國被欺凌,而不得不以獻身(結婚)、依附(戀愛)、結盟(兄妹)等各種手段來維持國家的生存。但是這是孩子可以理解的思考方式。 第三、后現代課程觀的運用二十世紀課程改革在全世界范圍內興起,結構主義、解構主義、人本主義等后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和哲學思想都在向課程進軍,課程改革者試圖把一些理論應用到課程的實踐當中去,這種嘗試在各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隨著人本主義呼聲的增高,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教學中開始注重個體意識的覺醒,強調課堂教學應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調動一切因素,讓學生主動去建構和獲取知識。 后現代教學思想強調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進行主動建構、對話互動、動態生成。強調知識的建構性、開放性、生成性、多元性、不確定性。 《黑塔利亞》在呈現時很好地抓住了現代人的思考方式尤其是當下學生的接受特點?!逗谒麃啞纷圆シ乓詠?,大家對編者呈現重大歷史題材的方式毀譽參半。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就這個主題本身,有人認為呈現戰爭的方式過于柔和,抹殺了戰爭的殘酷性,美化了日本和德國……有人極力反對這種敘述方式,認為戰爭給人們留下的傷痛是事實,不應該在下一代的孩子們心中留下這樣淡化的印象。有的人就反駁上述的觀點,認為電視只是敘述的一個角度,它通過這種簡單的讓人感興趣的話題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存在的客觀事實,戰爭本身的事實就在那里,如果你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那么你就可以在這個輪廓的基礎上查閱相關資料等等。 這對當下的閱讀教學來說是最具有啟發意義的?!逗谒麃啞吩诔尸F時是以最重要的史實和最簡單的框架結構出現的,對于其它的細節則留下大量的空白,大量的不確定性讓觀看者自己去思考、去討論、去發表自己的意見,在爭議時能查閱資料,最終得出比較可靠的結論。這樣的過程,才是真正對話的過程,是主動思索獲取知識的過程。我們現在的閱讀教學,留給學生閱讀的空間太少,設置的問題過多,過于精細,過于強調答案的一元性和固定性,學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黑塔利亞》雖然是一部動漫片,多數人可能也會覺得它與我們的教學無關,仔細品味,其在題材處理、敘事方式、思考方式等多方面是多么的貼近孩子的情感和需要,這些也正是我們的教學所需要的,也是我們的教學中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