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集團化培養模式探索與創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 要: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是自治區已建立的五個職業教育集團之一。成立以來,基地積極探索與創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構筑模式改革基礎平臺、探索模式改革主要形式、探求模式改革有效路徑,努力構建起“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合作長效機制。
關鍵詞: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創新
一、職業教育集團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轉型時期 2006年11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頒布,翻開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新的一頁。加強高職內涵建設,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于構建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大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一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工學結合是目的,校企合作是路徑。把工學結合作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成立職業教育集團,通過集團化辦學,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徑。2005年10月,《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提出:“要積極推進體制改革與創新,推動公辦職業學校資源整合與重組,走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辦學的路子”。2010年5月,《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與規劃綱要(2010-2020)》(公開征求意見稿)進一步指出:要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發展滯后是當前新疆的突出矛盾,近年來自治區經濟發展不僅與東部差距拉大,而且在西部也不占優勢。與全國發達省份相比,主要差距在工業。《自治區關于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的若干意見》提出,把新型工業化建設作為推動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點工作,充分發揮新型工業化第一推動力的作用,依托新疆的資源、區位、政策等優勢,全力以赴謀工業、抓工業,迅速做大工業經濟總量。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到2015年,工業占自治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以上。自治區提出堅持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道路,繼續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石油石化、煤炭、礦產等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加快“三基地一通道”建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為了加快技能人才培養,自治區相繼成立了新疆農業職教園區、新疆工業職教園區、新疆現代服務業職教園區、新疆石油石化職教園區和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組建成立于2009年11月。作為自治區已建立的五個職業教育集團之一,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乘勢國家大力開發西部,新疆煤炭職業教育大發展的大好機遇,本著“合作互贏、共建共享”理念,充分依托基地平臺,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積累了初步經驗,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內容
1.積極拓展成員數量,構筑集團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平臺
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成立以后,由新疆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為龍頭,聯合自治區60多家大企業大集團,以及自治區6所涉煤高職院校和12所中職院校組建而成,基地院校覆蓋自治區四大煤炭基地。組建運行以來,充分利用和發揮龍頭院校新疆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煤炭人才培養主力軍的資源優勢,實現集團內成員單位達成共識,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又新增18家自治區科研機構,為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構筑起良好的平臺和基礎。
2.廣泛開展訂單培養,探索集團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形式
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堅持了“服務經濟、面向市場、開門辦學”的改革發展方向,在職教集團平臺框架內,探索出把“訂單培養”作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前后共開展了20多個校企合作訂單班。采礦工程系訂單“煤礦開采技術班”,機械工程系訂單“礦山機電班”,電氣工程系訂單“煤礦電氣自動化班”,化學工程系訂單“煤化工班”等。這些訂單班,由校企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如宣傳招生、人才培養方案研制、實訓基地建設、教學組織與實施、畢業考核與鑒定等,使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學生職業生涯與企業發展、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融合,有效促進了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養成,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訂單培養,實現了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需求的有機接軌,實現了學生學業與就業的有效對接,真正實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辦學理念。
3.校企雙方共建共享,探求集團化人才培養模式
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徑是通過優化專業結構,及時滿足企業人才需求。依托職教集團眾多成員單位資源整合和市場信息的優勢,及時跟蹤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化。根據自治區優勢資源轉換戰略,以煤炭開發業、煤炭電力業、煤化工業為重點,以學校作為自治區煤炭人才主要培養基地的優勢。采礦工程系在原有煤礦地下開采技術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露天開采專業;機械工程系根據煤炭產業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開設了煤炭洗選專業;電氣工程系在原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的基礎上,拓展增設了供用電技術專業。根據學校自身辦學定位和辦學優勢,通過有市場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進一步優化了學校的專業結構。基本形成了以面向現代采煤為主體, 以煤炭電力類高技術產業和煤化工產業為兩翼的專業結構和布局。
二是通過合作開發課程,增加教學內容實效性。2008年,煤炭開采技術和礦山機電專業被列入自治區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專業建設計劃,學校以緊缺人才專業建設為龍頭,帶動其他相關專業建設。采礦工程系與神華集團新疆分公司合作,共同建設煤礦開采技術專業,其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授課模式完全按照現代化煤礦一線人才的培養要求,由學校與公司共同設計制訂,專業教材根據煤礦生產崗位重新編寫,任課教師有一半來自神華集團新疆分公司所屬煤礦部門主管和工程師,教學組織則按照煤礦生產狀況。實現了“教、學、做”的有機融合。并形成了獨特的教學管理機制 。#p#分頁標題#e#
三是通過共建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綜合實踐技能。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通過資源共享。共建了一大批校內生產性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基地。通過建設現代化模擬礦井,建設了校內最大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可以滿足采礦工程系、安全工程系、電氣工程系和機械工程系大部分專業的校內實訓,實習生即是學校的學生,也是模擬煤礦的員工:模擬礦井即是生產的場所,又是專業教學的課堂。達到了“產學做教”融一體的效果。目前,該基地已經成為自治區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專業綜合實訓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另一個校內實訓基地—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公共實訓基地與18所自治區涉煤院校合作,成為專業學生校內生產實踐教學的重要基地。
四是通過共建雙師團隊,提升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充分利用集團成員企業的人力資源,三年多來共聘請行業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200多人為兼職教師,來校承擔各專業理論尤其是實踐教學任務;此外,學校先后派出30多位教師到神華集團、寶鋼集團新疆焦煤公司、潞安集團新疆分公司等成員單位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經營管理、項目開發和課題研究,獲得了寶貴的企業實踐經歷和大量的實踐素材,大大提高了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提高了專業教育科教學質量。
五是通過開展校校合作,有機銜接了中職和高職教育。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通過集團內6所高職院校和12所中職學校,積極開展“3+2”教學模式(學生3年在中職學校,2年在高職院校);每年對中職教師開展項目化教學能力的開發,互派教師掛職鍛煉;開展《中高職教育教學銜接的實踐研究》、《“3+2”五年制職業教育中職階段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3+2”中職轉升高職學生的管理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將《高職英語》和《計算機文化》等基礎課程向中職提前延伸,外語部和信息技術學院每學期召集“3+2”中職教師集體備課一次.明確了下一學期的教學內容,交流高職教育教學理念.使中職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后,能更快地適應高職英語和計算機文化的教學。通過上述工作的開展。有效解決中高職教育在設備、師資、課程、科研等方面有效銜接。
三、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經驗
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多年運轉,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摸索出的基本經驗是:創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滿足需求的角度。關鍵在于要構建起“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合作長效機制,使集團的運轉進入良性軌道。具體地說.一是提供人才支持,二是提供智力支撐。
1.提供人才支持,滿足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有效發揮人力資源儲備庫的作用2005年以來。浙江商職院每年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2009年,學校獲“全國高等院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其中有20%左右的畢業生被職教集團內部企業吸納,學校畢業生與企業用人需求形成良性循環,通過在企業實踐,學生不僅掌握了上崗前的各項專業技能,更為關鍵是大大提升了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
2.加強科學研究,提供智力支撐,努力增強服務企業的能力
新疆煤炭煤電煤化工人才培養基地加強科研,組建了煤礦開采技術研發中心、礦山機電研究所、煤礦安全研究所、煤化工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組建科研團隊。開展技術服務,直接為行業企業、社會機構服務,學校對科研工作十分重視,努力構建高效的激勵機制,每年拿出5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科研工作,一是加大對科研成果的獎勵,激發調動教師從事科技創新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加大對課題資金配套的扶持力度,爭取課題項目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一個整體的提高和突破,學校科研工作有了較快發展,獲得烏魯木齊市科技局科技信用A級單位稱號。加強與科研院所的合作,2010年9月,由自治區科技廳牽頭,與疆內18家科研院所搭建了產學研用和人才培養合作平臺,與其中10家簽訂框架合作協議。學校注重產學結合,與寶鋼集團八鋼公司、新疆東風汽車廠、新疆中煤礦山設備制造維修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廣泛合作,開展技術服務與推廣。
參考文獻:
[1]蔣主力,浙江商業職業教育集團的運作模式與發展構想[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9)
[2]黃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9)
[3]廖忠梅,職教集團利益相關者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9,(7)
[4]余秀琴,國內(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研究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9,(16)
[5]孫健,王明倫,利益相關者視角下職教集團發展戰略初探[J],職業技術教育, 2010,(25)
[6]葉東,聯盟型職教集團建設發展的障礙分析和路徑探索[J],教育與職業, 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