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陜西科教興陜思路,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趙小榮 單位:西安歐亞學院學報編輯部
陜西省是一個經濟總量偏小、運行質量不高卻擁有很強科教優勢的省份。1999年,陜西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101元,居全國第28位;地方財政收入106.40億元,居全國第20位;農民人均純收入1456元,居全國第27位;預算內教育經費39.37億元,居全國第19位[1]。有科技人員85萬,有近2000項科研成果問世。有普通高校39所,研究生培養單位48個,其中高校21個,科研機構27個,招收博士研究生1440人;專任教師中副高級職稱以上教師8071人,占專任教師的38.95%;高校科研機構人員3535人[1]。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教育、科技、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是,教育科技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科技與經濟相脫節、科技力量游離于企業之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還不高,傳統產業現代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因此,確立教育優先發展和科教興陜戰略,使教育、科技、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是振興陜西的必然選擇。
一、教育優先發展和科教興陜戰略的形成過程
(一)撥亂反正為科技教育戰略地位的確立奠定基礎
“”對陜西教育持續發展的最大破壞是校舍被“搶占”。截止1978年10月,陜西各級各類學校被占用的校舍總面積為78.92萬m2。對此,省委決定:不論任何單位,凡占用學校的房屋、土地、家具、設備、車輛等,都應無條件地盡快退還學校。至遲在1979年8月底以前全部退還①。1978年11月1日,省革命委員會同意恢復和建立陜西省物理研究所等13個專業科研單位②。1979年12月27日,省高教局黨組向省委提出《關于發揮高等學校在我省四化建設中的作用的建議》。在四化建設中,如何克服搞經濟和搞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加強二者的密切聯系,不僅有利于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有利于高校教學和科研的提高。省委省政府的關懷與支持,調動了學校搞科研的積極性。1978年陜西省高校取得389項科研成果,其中59項是比較重大的成果,有10余項達到了國際水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學術活動逐步活躍起來。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醫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都積極召開學術報告會,宣讀的論文中,有一批質量比較高。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也有所增加③。
(二)科技教育體制改革為實施教育優先發展和科教興陜戰略注入強大動力
1985年9月5日,全省教育工作會議正式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450人。討論和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改革和加強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推動陜西教育事業的發展。1985年11月21日,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發出《關于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通知》。《通知》指出,陜西省教育事業同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不相適應的問題仍很突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要走投資少、見效快、質量高的路子,通過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逐步建立一個同陜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部屬和省屬院校相結合,相互補充、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高等教育辦學體系。陜西改革科研體制,出現多種形式的聯合體和科技協作關系。1985年,應用研究(包括應用理論研究)項目的比重已經達到90%,獲得顯著經濟效益④。這說明陜西省高校科研工作為經濟建設服務、為振興陜西經濟服務的思想越來越明確了。
(三)“教育奠基、科技興陜”
1988年4月6日,在省政府召開的全省科學技術大會上正式提出了依靠科技進步發展陜西經濟———走“科技興陜”的道路。在隨后召開的省黨代會和人代會上,經過認真研究討論,認識到“科技興陜”是振興陜西經濟的根本所在和最佳選擇。為此,省委、省政府把“教育奠基、科技興陜”確定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方針,寫入《陜西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綱要(1988-2000年)》,并專門召開“教育奠基、科技興陜”工作會議。
(四)“科教興省”戰略的提出
1995年8月27日,程安東在省高等學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科教興省”戰略。他說,陜西地處內陸腹地,要把經濟搞上去,出路在哪里。出路就是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必須在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上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從以外延發展為主轉向以內涵發展為主。要實現這個根本轉變,必須實施科教興省戰略,發揮陜西高校的優勢,加速培養優秀人才,加速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一個落后地區,只要依靠和充分發揮教育的優勢和科技的力量,就有可能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先進地區。陜西有著明顯的高教優勢,但這一優勢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和利用,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很好地實現經濟、科技、教育的緊密結合,未形成產學研的集成⑤。
二、實施教育優先發展與科教興陜戰略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領導機構加強組織領導
1985年7月24日,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周雅光為組長,陶鐘、林紀周為副組長的貫徹“決定”領導小組。1998年春,新一屆國家政府一成立,第一次宣布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作為任期內最大的任務,并成立了以國務院總理為首的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隨后,陜西省也成立了以省長程安東為組長的陜西省教育科技領導小組。
(二)制定一系列教育優先發展和“科教興陜”的政策、法規
1980年省科委制定了《陜西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獎勵辦法》(討論修改稿)。對發展國民經濟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經濟效益特別顯著的科研成果,列為特等獎。1983年10月22日,省高教局將草擬的《陜西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獎勵試行辦法》印發給各有關高校。1995年4月13日,陜西省教育委員會印發《陜西省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1981年6月30日,陜西省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印發《陜西省科學技術貸款試行辦法》,從1981年7月1日起試行。凡由省科委有償撥款的科技經費款額改為由人民銀行向用款單位辦理信用放款解決。1985年11月21日,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發出《關于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通知》。1986年5月,陜西省科委制定《陜西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的規定》(試行)。1988年7月,省政府了《關于放活科研機構的若干規定》,同時的還有《關于放活科技人員政策的若干暫行規定》。1993年1月1日,陜西省人民政府頒陜政發[1993]1號《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若干問題的通知》。1994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根據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的要求,結合陜西實際,就貫徹《綱要》提出實施意見。1995年,省教委努力貫徹黨中央“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一個意見”和“四個辦法”:《關于加強高等院校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陜西省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勵辦法》、《陜西省教委專項科研基金管理辦法》、《陜西省教委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勵辦法》、《陜西省教委專項科研基金項目研究成果評審驗收辦法》等。1999年6月28日,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科技產業化的決定。1999年12月,省教工委、省教委向各高校印發《陜西省委教育工委、陜西省教育委員會貫徹〈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解決當前普通高等學校發展幾個問題的意見〉的實施辦法》。由省教委每年在高校篩選5———10項與陜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聯系緊密的科技成果,列入省上重大產業化項目計劃,為培育陜西經濟的增長點作貢獻;在2000—2005年間,由省教委、省科委聯合,在高校建設10—1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p#分頁標題#e#
(三)實施一系列教育優先發展和“科教興陜”的重大工程
1.“燎原計劃”工程
“燎原計劃”是有組織、有計劃地逐步建立起一批經濟與教育協調發展的縣和示范鄉,把科學技術傳送到家家戶戶,使科技星火形成燎原之勢。陜西省的”燎原計劃”分三步實施:“七五”期間,在20個縣內建立實施“燎原計劃”示范鄉100個;“八五”期間在全省50個縣建立示范鄉500個;“九五”期間爭取擴展到全省大多數縣,使1000個鄉達到示范鄉水平。到1988年12月,全省有62個縣的145個鄉鎮落實了“燎原計劃”項目,并選擇了50個鄉進行試點,投放了330萬元的低息貸款予以扶持[2]。
2.“51251”工程和“1851”計劃
為了貫徹“教育奠基、科技興陜”的戰略方針,陜西省經反復論證,逐步確立了長期(到2000年)、中期(5年)、短期(當年)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長期目標制定有《科技興陜綱要》。中短期目標主要實施“51251”工程,即1988年至1992年的5年內,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軍工企業等部門,動員和組織5萬名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進入中小企業、農村基層等經濟發展薄弱環節,承包1萬個產品、技術開發項目和2000萬畝種植業;1992年實現年新增產值50億元,利稅10億元[2]。陜西高校積極參與全省“51251”工程攻關課題的研究。在省科委1989年安排的“51251”工程的319個課題中,高校承擔70個;在農業方面83個課題中,高校承擔33個;在醫療方面22個課題中,高校承擔7個[3]。1992年科技進步對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總產值的貢獻份額,已由1988年的33.1%提高到42.2%。“51251工程”啟動計劃所確定的近期目標任務超額完成。到1992年底,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年新增產值53.4億元、利稅10.6億元[4]。1995年,省政府決定從1995年起到20世紀末在全省重點組織實施“1851”科技經濟一體化計劃,其主要內容是:以培育新興產業為重點,建設1個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集成現有科技成果,培育8大新興產業;創名牌,上質量,開發50個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三高”拳頭產品;以高科技拳頭產品為龍頭,形成10個科技先導型企業集團[5]。決定從1995年起由省財政每年拿出30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用于重大科技產業化開發,并逐年增加。首批確定24個項目,其中省政府領導直接抓6個重點項目。1996年省科技計劃經費投入1876萬元,安排重大產業化項目專項資金3700萬元,吸引各方配套資金1.56億元,銀行貸款12.98億元。從“51251”工程到“1851”計劃,不是一個簡單的重復循環,而是依靠科技、振興陜西經濟的一個質的飛躍,它標志著全省科技進步已進入高新技術產業化、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的新階段。
3.“人才工程”
為了切實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人事部等7部委從1995年起開始在全國實施“百千萬人才工程”。目標是到本世紀末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重大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造就一批不同層次的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及后備人選。第一層次上百名,第二層次上千名,第三層次上萬名。經評選,陜西省高校共有22名專家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涉及18個學科和專業。高校入選人數,占全省入選人數的52%。根據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實施方案,省人事廳、省科委、省教委等9個廳局提出了陜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實施方案,分三個層次進行建設。第一層次50名,第二層次500名,第三層次5000名。經評選,全省高校有56人入選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①。1996年7月10日,陜西工商管理碩士學院正式成立。學院本部設在西安交通大學,同時掛西安交通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院的牌子。11月27日,學院正式開學。1998年10月9日,教育部批準西北大學建立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從1977年到1992年,全省高校培養研究生1.48萬人。“七五”期間,陜西高校培養專門人才25萬多人,其中本、專科畢業生12.1萬人,研究生9487人。使陜西有學歷的專門人才總量達到88.66萬人,比1986年的63.61萬人增長39.5%[6]。“八五”期間共培養本專科學生23.23萬人,比“七五”期間增長17.2%,培養研究生9472人,其中博士生817人,比“七五”期間增長1.7倍[5]。
4.“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工程
楊凌農科城,位于西安以西90km的咸陽市楊凌區,是中國唯一集教學、科研、推廣為一體的農業科教中心。1992年6月,省政府批準成立“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5年4月,省政府在楊凌農科城現場辦公,決定以城市建設為重點,以科技產業化為突破口,把楊凌農科城建設成全省農業科技推廣中心[5]。1997年7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于7月29日成立。示范區納入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序列,是全國唯一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1997年11月27日,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加快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的決定”。1998年2月9日,省政府關于扶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若干規定的通知。賦予示范區管委會省級經濟管理權、地市級行政管理權和部分省級行政管理權,將楊凌區劃歸楊凌示范區管委會領導。2000年楊凌示范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7.2億元[7]。
5.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于1988年5月開始創辦。1989年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有全民、集體、個體科技企業156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其中具有高、中級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超過50%,營業總額近3000萬元,實現利稅300萬元。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991年6月14日,國務委員宋健為開發區奠基,開發區起步建設全面展開[8]。1995年開發區技工貿總收入45.8億元,綜合發展水平居全國第四,成為全國十大先進開發區之一。1999年技工貿收入201.67億元,增長40%,其工業產值占全市GDP的15%以上,拉動西安經濟增長4個百分點[9]。有科技開發企業2500多家,其中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51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332家。2000年,西安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260億元,增長30%;西安軟件園全面啟動,將成為全國第一個軟件開發的應用服務平臺。初步形成電子信息產業、光機電一體化產業、生物醫藥工程產業、節能制冷技術產業等四大支柱產業。#p#分頁標題#e#
(四)不斷加大人財物資源投入力度
1977年陜西普通高校9583名專任教師中有科研人員889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58人,講師296人,教員50人,助教456人[10]。高等教育經費3195萬元,基建投資406萬元[10]。據《陜西省高等學校1980年科技計劃歸口高教局項目三項費用分配表》統計,18個項目計劃經費共23.07萬元,已撥款14.8億元,當次撥款8.27萬元。1985年全省高等教育經費支出18382萬元;1987年2.3億元,比上年增加1906萬元,增長9%。1991年全省各級教育經費支出8.36億元,大學生人均經費2756.96元,中學生人均經費268.74元,小學生人均經費94.32元,基本上實現了“兩個增長”。1995年,陜西省進一步落實中央于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各項增加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使教育投入有較大增長。國家財政預算的教育事業費支出達到17.77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支出達到12.22億元,比上年增長48.67%。全省高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研究項目達6000余項,科研總經費首次突破3億元大關,比1994年增加2000萬元。1999年陜西省屬高校20所重點實驗室建設投資889萬元,其中省教委撥款625萬元,學校配套資金239萬元①。這一年全省高校承擔各級各類研究課題約6000余項,科研經費到款突破5億元,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均超過億元,還有7所高校達到1000~7000萬元[9]。
1999年全省普通高等學校的科研機構有3532人,其中綜合大學(西北大學)310人,理工院校1963人,農業院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174人。2001年陜西省預算內科研經費撥款11.59億元,其中中央撥款9.30億元,地方撥款2.29億元;支出9.69億元,其中中央撥款支出9.20億元,地方撥款支出0.49億元。陜西省高校科研經費和科研課題情況:1986年4175萬元,比上年增長31%,課題3161個;1987年課題3615個;1990年8524萬元,課題5497個;1992年1.5億元;1993年2.1億元,課題5500個;1994年2.8億元,比上年增長15.38%,課題6000多個;1995年3億元,課題6000多個;1996年3.2億元,課題6900個;1997年3.4億元,比上年增長10%,課題6500個;1998年4.1億元,課題6000個;1999年突破5億元,課題約6000個。1999年,高新區按照股份合作的方式組建的科技投資擔保服務中心,為中小科技企業提供貸擔保服務項目46項次,總擔保貸款金額7000余萬元;高新區管委會和高科集團公司投資5000萬元創建了西安高新區風險投資公司,并為4個企業風險投資服務。1999年9月份,注冊成立了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公司,注冊資本金20488萬元,主要對全省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提供投資、融資服務。公司2000年累計考察項目50多個,投資項目17個,合計金額4783.5萬元。
(五)發展橫向聯合,建立教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機制
陜西省高校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的途徑,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1984年陜西高校與國內建立科技協作關系的單位、地區有1156個,與本省建立科技協作關系的單位、地區有729個,其中建立了長期聯合體的有53個。建立了發揮橋梁、協調和管理作用的省高校科技開發中心②。1988年,全省高校為企業開發名優產品52個,與企業建立各種科研生產聯合體120個。全省高校技術協作項目有908個,總經費達3461萬元,其中技術開發研究項目564個,占62%。這一比重的大幅度增加,標志著陜西高校的科技工作已逐步投入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主戰場,在發揮高校群體優勢、協作聯合攻關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1988年1月23日,由全省25所高校組成的陜西省高等學校科技聯合開發集團成立,成為全省最大的智力集團,積極發展與各地、市、縣的經濟技術協作關系[2]。1991年10月,第六屆全國發明展覽會共有1200項優秀成果參展,其中陜西高校參展成果79項,占6.6%。在全省第二屆技術成果交易洽談會上,高校技術交易成交合同達1100項,成交額達1億元,名列前茅,與1985年第一屆相比,合同數增長26.4%,成交額增長16.5%。為了使高校與大中型企業建立長期技術協作關系,1991年1月15日起,省教委與省經委聯合組織了15個工交部門240家大中型企業的395名廠長、總工程師,分批對口考察了7所高校的科研成果和部分實驗室。
首批5所高校共向企業介紹科技成果1063項,企業從高校接收科研成果和委托高校共同開發的項目204項。《人民日報》、《信息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10多家新聞單位對此作了突出報道,認為這在國內是“首創”[6]。1991年,全省高校共有校辦產業167個,總產值1.3億元,稅收474萬元,純利潤2398萬元,進入學校基金1265萬元。西安交大產業凈收入634萬元,西北工業大學產業凈收入329萬元。1996年,全省高校有各類企業350個,銷售額7億元,純利潤7000萬元。在7月分召開的全國高校科技工作會議上,陜西省介紹了高校科技工作經驗。1993年3月,省教委、省經委、中科院西安分院聯合召開陜西省第一屆陜西省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工作會議。簽定合同、協議和意向257項。還表彰獎勵了自1990年以來年利稅在50萬元以上的優秀合作項目52個,這些項目每年為陜西新增工業產值6.3億元,利稅1.4億元。1994年10月18日至23日,國家科委和陜西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了首屆中國楊凌農科城技術成果博覽會。
三、教育優先發展和科教興陜戰略
取得巨大成就教育優先發展和科教興陜戰略的實施,使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取得明顯成效,培育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取得科研成果和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一)科研成果
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陜西高校受獎項目130多項,占全省受獎項目的15%。1978年高校完成科研389項,其中59項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全省安排的重點課題160項,高校完成52項,占32%。高校成為陜西省科學研究的重要方面軍。1979年全省15所理工科院校共承擔科研任務997項,截止12月底,按年度計劃完成了808項,占年度計劃的81%;出成果523項,其中具有先進水平的重要成果180項,比1978年增加了兩倍;有一批項目達到了國際水平。從1977年到1985年,陜西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000多項,其中160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50多項填補了國內空白,560多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12]。
“六五”期間,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由省科委、計委、經委共同組織安排了科技攻關和開發項目5814個,其中國家38項重大科技攻關計劃項目中的課題45個,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20個。科技開發項目649個,新產品開發項目5000多個,引進、吸收、消化、創新項目100多個①。1988年,陜西高校有9項優秀科研成果被評為1988年陜西省10項重大科技成果,其中高校獨立完成的有7項,與其他單位合作完成的有2項。1989年在北京首屆國際發明展覽會上,陜西高校獲得11枚獎牌,占全省16枚獎牌的69%[2]。“七五”期間,全省高校共取得科研成果3000多項,獲獎成果2000項。其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5年累計經濟效益達20多億元。西安交通大學年經濟效益100萬元以上的成果有45項。共出版人文、社會科學專著743部,4412篇,并形成了具有陜西特色和優勢的重點學科和研究集體,取得了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成果[11]。“八五”期間全省科技計劃目標全面完成。共取得科技成果4800余項,其中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12項,省級重大科技成果2020項,并評出科技進步獎756項,基礎理論獲獎率10%,應用技術獲獎率34%,開發推廣類獲獎率56%左右。通過改革調整,省科技進步獎的獎勵效益由1992年獲獎項目累計產值15.64億元,上升到1995年的94.2億元[5]。#p#分頁標題#e#
1999年陜西高校科研綜合實力在全國名列第4位,在理工農醫學科領域,有研究與發展機構284個,其中經主管部門批準的研究與發展機構59個;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有研究與發展機構56個。1999年全省高校在理工農醫學科領域投入科技活動人員3.3萬人,承擔研究課題6455項,科技經費到款4.7億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投入科技活動人員1.1萬人,承擔研究課題809項,研究與發展經費到款800萬元。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在國家科學研究事業和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建成了一批國家級科學研究基地,為科技發展和科技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基礎。1999年全省高校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7個。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高新技術解決了一大批關鍵性技術。“八五”以來,全省高校科技人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40196項,其中省、部級以上重大攻關項目、各類基金項目12789項,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發明獎、自然科學獎等115項。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明顯成效[12]。
(二)經濟社會效益
陜西高校的科研與發展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有6所高校進入國家“211工程”,其中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家擬在中西部建設的唯一一所將進入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全省高校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的有22人;國家在西部設有研究生院的2所高校(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都在陜西。陜西的國防科技、國防工業實力居全國之首,其技術骨干60%以上來自于陜西高校。50年來,陜西高等學校為國家特別是陜西和西北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8以后,陜西省認真實施了“教育奠基、科技興陜”的戰略方針,提高了國民素質,培育了大批人才,增強了勞動者吸收、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到1994年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到40%,農村科技進步的份額由1987年的27%上升到41.1%;一大批新技術、新工藝得到推廣,工業新產品產值率由18.5%上升到22%①。
1979年至1992年的14年間,全省高校共取得科研成果5411項,其中達到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1381項,獲獎成果4337項,約有1800項成果在省內應用和轉化,累計取得經濟效益40億元以上。1992年,全省高校年內共簽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合同1269項,其中陜西地區518項,占40.8%;成交額9100萬元,比上年增長88.6%;合同到款6500萬元,比上年增長78.8%。社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518個項目為全省新增經濟效益4億多元,投入產出比達到1∶3.5[4]。“八五”期間,高校綜合科研水平顯著提高,每年承擔6000余項科研項目,年科研經費突破3億元,年出科研成果450項,年創經濟效益6億多元[5]。陜西省高校科技工作為經濟建設服務成績比較突出。1998年全省高校從事科研活動和投入國民經濟主戰場人員達3.5萬人,承擔研究課題6000余項,獲獎成果510項,有200多項科技成果得到了轉化,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近10億元。高等院校興辦高科技企業151家,年技工貿收入達到12.73億元②。1998年,高校校辦產業純利潤超過億元,上繳稅費3000萬元,返還、上交學校5500萬元[7]。“八五”和“九五”前3年,全省高校累計取得科研成果3000多項,推廣應用成果1500余項,累計經濟效益60億元以上[12]。1998年西安、楊凌、寶雞、咸陽、渭南5個開發區和示范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53億元,比上年增長24%,高出全省14%,區外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6.4億元,比1997年增加13億元。
2000年關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技工貿總收入400億元,比上年增長20%;完成工業總產值33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838家。技工貿總收入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148家,超1億元的企業48家,超10億元的企業3家。西安交通大學科技產業園等8個科技園區和長安基地初步建成或在建,占地面積1萬多畝。民營科技企業蓬勃發展,達到8100多家,比1991年增長了9倍,幾乎每年有近1000家企業誕生,全年技工貿總收入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0%。關中高新帶內90%是新型民營科技企業,成為一支高新技術產業的主力軍。寶雞高新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40.45億元,開辟了東區并設立了財政局。西安、楊凌、寶雞、咸陽、渭南5家創業中心孵化總面積已達6.91萬m2,累計孵化的高新技術項目6500個。其中西安創業服務中心建成孵化基地4個,孵化面積達6.2萬m2;入住企業248家,其中留學回國人員創業的企業30家,開發、轉化科技成果350多項[13]。“火炬計劃”是1988年由國務院批準實施的旨在推動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指導性計劃。到1998年,全省累計組織實施國家火炬計劃項目129項,省級項目584項,這些項目實現工業總產值115億元,產品銷售收入93億元,實現利稅16.1億元,出口創匯900萬美元。一批重大高新技術項目取得重大進展,SP30超級程控交換機成為全國“四朵金花”之一;全國第一塊視覺CMOS芯片,第一臺改進清晰度數字化彩電,第一臺超細震動研磨機相繼問世。通過火炬計劃的實施,1995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與工業增加值比例居全國第1位,1996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化綜合評價居全國第7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指數居全國第4位,新產品的銷售收入占全部產品銷售收入比例居全國第3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工業制成品出口額比例居全國第10位,新產品利稅占全部產品利稅比例居全國第9位[7]。
“九五”期間,陜西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2000年達到1660.92億元,比1995年增長53.7%[13]。至此,陜西省創下了“九五”期間連續5年GDP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紀錄。經濟增長速度連續5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3]。科技教育對經濟的第一推動作用不斷增強,教育優先發展和“科教興陜”戰略初見成效。注: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課題“中國教育史•陜西現代教育史”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