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朝鮮族中小學雙語教學模式革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牡丹江市是黑龍江省朝鮮族人口第二多的地級市,現有朝鮮族人口12.6萬人,朝鮮族中小學15所,其中小學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完全中學4所,12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校生4546人,其中小學2042人、中學2504人;朝鮮族學生4346人,漢族及其他民族學生144人,外國學生56人。幼兒園14所,其中獨立幼兒園3所,納入小學管理的幼兒園11所。在園兒童784人,其中朝鮮族兒童706人,漢族及其他民族兒童78人。教職工765人,幼兒園52人、小學288人、中學425人;朝鮮族教師647人,漢族及其他民族教師66人。除牡丹江朝中123名純漢語授課班學生之外,對其他在校生全部實施“朝漢雙語”教學。自20世紀90年代中韓建交以來,大批韓國企業涌入中國,大批朝鮮族居民出國或到南方務工,隨之帶來大批農村朝鮮族群眾遷居城市,加快了朝鮮族的城市化進程。 大批農村朝鮮族中小學逐漸萎縮,甚至撤并,目前全市只有5所農村小學、1所農村中學,三分之二的朝鮮族中小學集中在縣鎮以上城市,90%學生集中在縣鎮以上學校。隨著大批朝鮮族進城定居,他們的居住和日常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以及受到廣播、電視、網絡等漢語媒體的影響,絕大多數家庭的雙語文化生態發生了質的變化,部分家庭特別是年輕父母的家庭語言交流多以漢語為主,朝鮮語為輔;原城市朝鮮族家庭則以漢語為主,不用朝鮮語交流,缺少雙語環境,造成多數朝鮮族適齡兒童不會講本民族語言;并且當時城市還缺少朝鮮族幼兒園,只有海林市有1所朝鮮族公辦幼兒園。這些導致大批朝鮮族適齡兒童流向漢族學校就讀,城市朝鮮族中小學生源開始下降。據調查,當時有多數朝鮮族高中畢業生升入大學后很難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漢語關很難過,四年平均成績很難入闈大型國有企業和其他外資人才供需交流會。針對以上變化和情況,從1997年牡丹江市開始了“朝漢雙語”教學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朝漢“雙語”教學現狀 (一)“朝漢雙語”教學模式改革 自1997年開始,牡丹江市根據各學段的教育教學目標、任務和特點以及生源雙語狀況,分學段實施了不同的“朝漢雙語”教學模式。具體如下: 1.對學前班和小學一年級學生實施兩種“雙語”教學模式。即針對農村或市區學校的農村生源實施“朝鮮語為主加授漢語”的模式;對市區生源實施“漢語為主加授朝鮮語”的模式,并逐步向“朝鮮語為主加授漢語”的教學模式過渡,以適應小學加強民族語言教學的主旨。 2.小學二年級以后整個小學階段采取“朝鮮語為主加授漢語”的教學模式,其主要原因是小學階段距離學生畢業、接觸社會和就業遙遠,以加強民族語言教學為主,漢語教學為輔,除漢語學科,其他學科均用朝鮮語授課,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均采用朝鮮語,積極營造朝鮮語言環境,幫助學生夯實民族語言基礎。 3.初中階段采取“朝漢雙語兼固”的教學模式。在進一步加強朝漢雙語學科教學的同時,把其他學科分成兩大類,分別用朝鮮語或漢語授課,即政治、歷史、地理用朝鮮語授課,物理、化學、生物用漢語授課,進一步鞏固了朝漢雙語學科的教學成果。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采用朝漢雙語,積極營造雙語交流的環境。 4.高中階段采取“漢語授課加授朝鮮語”的教學模式。高中階段距離社會和學生就業最近,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漢語交流和表達能力,除朝鮮語課外,其他學科全部用漢語授課。多年的實踐證明,高中階段采用這種“雙語”教學模式,有助于全面提高朝鮮族高中畢業生的漢語水平。 (二)加強朝鮮族幼兒教育,為“雙語”教學營造環境 2002年前,牡丹江市只有1所朝鮮族公辦幼兒園,若干個民辦朝鮮族幼兒園,在園朝鮮族幼兒人數不超過150人,公辦幼兒教師不超過10人。2000年為了扭轉城市朝鮮族適齡兒童因不懂本民族語言大批流入漢族學校的現象,市有關部門幾經深入朝鮮族社區和朝鮮族中小學調研,發現多數朝鮮族小學生源萎縮、教學用房閑置、師資剩余,便提出依托朝鮮族小學創辦朝鮮族幼兒園的建議和要求。經過兩年的運作,2002年首先在寧安市朝鮮族小學創辦了第一所依托小學創辦的朝鮮族幼兒園。2003年后,牡丹江市、海林市、穆棱市、東寧縣、林口縣等相繼在朝小創辦了朝鮮族幼兒,形成了將幼兒園納入小學管理的新的辦園體制。目前,牡丹江市有14所朝鮮族幼兒園,其中獨立幼兒園3所,納入小學管理的幼兒園11所,在園兒童784人,切實扭轉了大批朝鮮族適齡兒童流入漢族學校的現象,為城市朝鮮族適齡兒童接受本民族語言文字教育創設了良好的“雙語”環境。 (三)努力實施生源多元化,為“朝漢雙語”教學開拓新的需求點 1997年的社區調查發現,個別漢族家長看到朝鮮族畢業生到外資企業就業優勢就提出了送子女接受朝鮮族教育的需求。1998年市教育局不失時機地在牡丹江朝鮮族中學高中部創辦了漢族班,開始錄取市區12名漢族初中畢業生,期間轉走4名,剩余8名學生2001年高中畢業時全部升??埔陨显盒?。由于他們具備了簡單的朝鮮語會話和文字交流能力,大學畢業后均得到良好的就業。2002年市區朝鮮族小學創辦幼兒園以來,有部分漢族學生流入朝鮮族中小學,目前全市有144名漢族及其他民族學生在朝鮮族中小學就讀。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上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2010年牡丹江朝中、朝小創辦了國際部,目前全市有56名外國學生就讀,實現了朝鮮族學校生源多元化,為“雙語”教學開拓了新的需求點。 (四)以“雙語”教學為依托,積極營造“雙文化”生態環境 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后,牡丹江市朝鮮族中小學以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為契機,以“雙語”教學為依托,開發了《中國朝鮮民族歷史》、《朝鮮民族禮儀教育》、《朝鮮民族藝術欣賞》、《朝鮮族民族體育》、《唐宋古詩詞欣賞》、《中國古代散文欣賞》等校本課程,用以傳播“朝漢雙文化”。同時,通過藝術節、體育節等活動積極營造“朝漢雙文化”氛圍,讓各民族學生和外國學生感受到多元文化差異和影響,為其成為多元文化人和創新型思維創設了成長環境。#p#分頁標題#e# (五)積極探索“四語”教學模式改革,拓展“雙語”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自1998年起,牡丹江市各朝鮮族中學積極探索了“朝、漢、英、日等四語”教學模式改革,從“單一外語”必修向“兩選一”或“兩選兩”必選模式轉變,給學生更多的語言選修的機會。十多年來,“四語”教學模式已在全市朝鮮族中學普及,形成常態,成為朝鮮族中學的一大特色和優勢,朝鮮族中學畢業生憑借“四語”優勢在就業競爭中占領制高點。同時,通過四種語言和文化的比較性學習和研究,降低了“朝漢雙語”教學的難度,提高了“朝漢雙語”教學的效度,拓寬了“朝漢雙語”教學思路,幫助學生形成多元文化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從文化的高度看待語言、文字,用思維的高度看待文化,讓語言和文字在文化和思維的習得和感悟中形成標識,并以文化和思維的標識印記在學生一生的記憶中,形成良好習慣和品質。 二、存在問題 (一)“雙語”師資短缺,來源不足 雙語師資方面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朝鮮語教師缺口較大,全市缺少近20多人,目前部分朝鮮語教師專業不對口,第一學歷不達標,嚴重影響朝鮮語教學。二是由于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計算機等學科的朝鮮族教師來源不足,各朝鮮族學校引進了漢族和其他民族教師,從而影響了朝鮮語教學成果在其他學科中的鞏固和提高。近年來,全市初、高中朝鮮語成績每況愈下。 (二)城市朝鮮族適齡兒童的語言結構變化,影響“雙語”教學策略 目前,居住在城市的農村朝鮮族移民家庭子女多數是第二代或第三代,他們多數生在城里、長在城里,他們與原城市朝鮮族居民子女一樣缺失朝鮮語或“雙語”交流的環境,他們的第一語言和文化背景是漢語和漢文化。所以,對他們的朝鮮語教學實施母語教學策略、漢語教學實施外語教學策略已失去應有的功效,影響朝漢“雙語”教學效果。漢語教學難度偏低。 (三)“雙語”教育策略缺乏整體性設計和實施 目前朝漢雙語教育存在整體設計問題:一是教育行政部門和部分朝鮮族學校對“雙語”教學理解局限于漢語和朝鮮語教學上,缺少各學科教學的整體跟進,進而影響整體“雙語”教學效果;二是缺少除漢語和朝鮮語學科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課堂“雙語”教學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三是在“雙語”教學中缺少全面的“雙文化”教育策略;四是“朝、漢雙語”課程內容缺少全面統合,重復現象嚴重;五是“朝漢雙語”課程和教學中缺少朝漢互譯內容。 三、應對策略 (一)整體設計“雙語”教育策略 根據生源的第一語言環境,科學設計和實施“雙語”教學模式與策略:一是對城市朝鮮族幼兒園和小學低段實施“漢語授課加授朝鮮語”的模式,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側重加強朝鮮語會話和思維訓練;二是城市朝鮮族小學和農村朝鮮族幼兒園、小學實施“朝語授課加授漢語”的模式,重點加強朝鮮語教學;三是初中和高中階段繼續采取“朝漢雙語兼固”和“漢語授課加授朝語”的教學模式,高中階段開設朝漢互譯選修課程;四是城市朝鮮族中小學積極推廣海林市朝鮮族小學的經驗,漢語課教學使用義務教育階段全日制語文教材(即普通小學的語文教材),以滿足朝鮮族群眾對提高漢語教學水平的需求;五是積極探索和實施其他學科(除朝語文、漢語文)課堂“雙語”教學模式,以鞏固提高“朝漢雙學科”課堂教學成果。 (二)以語言教學為載體,全面實施“多元文化”教育 一是認真總結“四語”教學模式改革成果,依托語言附載的文化功能,全面開展“多元文化”教育;二是以校本課程開發和活動課程為載體,積極開始“多元文化”教育活動,營造“多元文化”環境;三是建議教材編寫部門要全面統合朝鮮語,努力實現“雙語”雙贏。 (三)加強合作交流,促進“雙文化”雙向傳播 一是通過招收漢族學生,向他們和社會傳遞朝鮮族文化傳統,實現朝鮮族文化在社會上的最廣泛的認同和理解;二是通過開發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課程,向朝鮮族學生和韓國等外國留學生傳播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實現文化雙向傳播。三是通過與韓國、朝鮮進行文化交流進一步充實中國朝鮮族文化內涵。 (四)全面做好朝鮮族中小學“雙語”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 雙語教育質量的提高的關鍵之一是要具備優秀的專業教師。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協調省內外師范院校、教師培訓機構和教研部門,采取多種方式做好朝鮮族中小學“雙語”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切實解決“雙語”師資短缺、來源不足等實際困難和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