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保護人才培養方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鑒于渤海灣在開放開發中海洋環境受污染的情況,在北部灣新一輪開放開發和建設中,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已從戰略的高度和長遠發展的角度,提出要建設“綠色”北部灣,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型次區域的戰略目標[1]。這一目標的提出,對地方院校做好環境教育師資和生態保護人才的培養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賦予了更大責任。作為地方性高等師范院校,玉林師范學院主動適應北部灣地區快速發展的經濟建設對環境教育師資和生態保護人才的需要,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建設及人才培養的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構建了“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重應用”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付諸實踐。為“綠色”北部灣的建設培養應用型生物學教師及生態保護人才。學校類型決定了人才培養目標,而培養目標的制訂又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前提[2]。玉林師范學院是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以及廈門大學潘懋元教授的分類系統來看,應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功能定位為“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3]。玉林師范學院地處北部灣經濟增長區一隅,在該經濟區開放開發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大視野下,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環境教育師資和生態保護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保障體系的改革 1.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20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曾遭受過工業發展和人類活動對環境類似的毀壞,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目前澳大利亞已成為世界上生態環境質量最高的國家之一。而這種高質量的生態環境是建立在該國持續不懈的環境教育的基礎上,是全民環保意識提高的必然結果。澳大利亞的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對環境問題已經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和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這值得我國大學生借鑒的關鍵[4]。玉林師范學院借鑒澳大利亞環境教育、生態保護成功經驗,根據生物科學教育專業的特點和北部灣經濟區經濟快速發展對環境教育師資、生態保護人才的需求,構建了“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重應用”的人才培養模式,把生物科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知識面寬、基礎知識扎實,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環保意識以及良好的科學素養,掌握現代生物科學、環境科學、教育科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生物學教師和生態保護人才。 1.2人才培養保障體系的改革 人才質量保障體系包括外部體系和內部體系兩部分。外部體系主要是指政府對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估;內部體系主要是本科院校自身對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主要包括評價體系和教師隊伍的建設2個方面[5]。在內部體系的質量保障方面,玉林師范學院引入了社會評價機制,建立了由學校、實習單位、學生自評、用人單位、技能鑒定機構共同參與的人才質量監控體系,注重對學生運用知識、技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該保障體系的制訂轉變了學校、教師是評價學生的唯一主體、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單一標準的局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①鼓勵青年教師進一步深造或者進修;②積極鼓勵和組織教師申報科研課題;③在其他高校、研究機構和實習基地聘請一批教授或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作為客座教授或指導畢業論文的導師。如玉林師范學院聘請了華中師范大學、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貴港糖廠、玉林市環保局、玉林市無害化垃圾處理廠等12所大學6個企事業單位的教授、專家,豐富了專業教師隊伍,利于促進實踐教學,確保應用型人才的質量。 2課程體系創新和實踐 課程體系建設是構成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的基礎,課程設置狀況直接反映了人才培養方向,在人才培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6]。依托玉林師范學院師范教育專業的優勢以及與貴港糖廠、玉林市無害化垃圾處理廠共建的特色,提出“兩個加強”和“一個延展”,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實踐教學建設,延展教學時空的理念。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重應用”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一套“立足基礎、突出特色、強化應用”的課程體系。重點是在生物科學教育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部分環境專業基礎課程和環境生態方面研究的案例,訓練學生對環境教育和生態保護的綜合思維能力以及技術、技能,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本科4個教學年中,以“通識、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專業特色課程、科研”作為課程模式。第1、2個學年為“通識、基礎課程”教學年,學習的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第3個學年為“專業課程”教學年,該階段加強專業必修課程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第4個學年為“專業特色課程、科研”教學年,為專業強化和實踐階段。課程體系由4個模塊組成:①通識教育課程模塊;②教師教育課程模塊;③專業課程模塊,包括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其中,增加的環境保護專業課程有:生態環境規劃與建設(專業基礎必修);環境影響評價、普通生態學(專業必修);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生態工程學、環境管理學(專業選修);④實踐教學模塊。 3以立體思維整合優化教學內容 了解課程之間的內在區別與聯系,整合優化課程體系,既避免生物科學教育專業課程與增加的環境專業課程之間的重復,又能使各課程自成體系,使教學得以從較高的起點開始。優化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把學科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和理論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必須與生物科學和生態保護蓬勃發展的現狀相適應,把教學內容與當前生物科學、生態保護的發展和應用相結合,使教學盡可能地與生產實際貼近,尤其是與學科發展趨勢、科研成果相結合,使課程內容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 4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 4.1改革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p#分頁標題#e# 運用傳統的系統講授與專題分析以及開放式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通常將教材中有關介紹深入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以及學科前沿的內容分成若干專題,邀請在相應領域造詣較深的教師或客座教授進行專題講授,以增加深度和廣度。此外,講授生態保護相關專題期間,實行開放式教學。如講解紅樹林生態專題時,組織學生到廣西山口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及其附近的灘涂進行參觀考察,然后指導學生撰寫與紅樹林保護相關的論文,從而培養學生捕捉信息、發現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4.2使用多媒體教學,延伸教學時空 通過運用多媒體、仿真和模擬等新興技術方法進行教學,擴大教學信息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如,在講解生態環境、種群動態、群落演替的復雜過程時,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把復雜、抽象的過程以優美逼真和清晰動感的畫面及圖表,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有助于學生直觀了解動態變化的內涵;講解環境工程設備的原理、安裝、操作以及環境治理方法等難以理解的實踐性較強的內容時,向學生展示一些動畫、模型,強化學生對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對實際工程項目實施的認識和體會。 4.3環境教育網站的建設 結合生物學科和生態保護的特色,玉林師范學院于2003年依托校園網建立了“人與自然”環境教育網站,在時空上延伸課堂教學。通過網站為學生提供獲取信息的快速渠道,使學生及時了解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發展的動向和有關研究領域的最新信息。 5實踐教學的改革 5.1校內實踐教學的改革 構建多途徑的校內實踐教學體系,通過校內實踐教學與學生的認識實習相結合,以增強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如,在“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實踐教學中增加了相應的實驗設計內容,并安排學生到玉林市無害化垃圾處理廠進行參觀和相關操作,參與包括固體廢物的收集、轉運、分類貯存,壓實、破碎、分選、固化,發酵堆肥,熱解、焚燒,填埋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等技術過程。在加深學生理解固體廢物的處理與處置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實踐技能訓練和專業素質拓展訓練。 5.2校外實踐教學的改革 校外實習環節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最直接方式,是學生實現社會應用的最佳途徑。玉林師范學院建立了北海海濱、廣西山口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容山國家森林公園等8個環境生態實習基地,除了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外,還與貴港糖廠污水處理廠、玉林市無害化垃圾處理廠、玉林市燕京啤酒廠污水處理廠、福綿管理區污水處理廠等簽訂了校企聯合培養協議,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不間斷地到企業參與實際工作技能的訓練。同時,還與玉林市燕京啤酒廠污水處理廠、福綿管理區污水處理廠合作成立了污水處理研究所,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鍛煉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該環節在時間安排上,從一年級到四年級4年不斷線,且逐年增加;內容上按照“基本技能—綜合技能—創新技能”模式安排;在質量監控方面,該校成立了監控組織,實施包括教學信息監控,教學督導監控,專題評估監控,以確保教學質量。 6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6.1課堂教學與科研課題研究相結合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選擇地把與課程有關的專題研究、科研課題的構建思路、國內外研究現狀以及發展趨勢融入課堂教學中,以保持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時代性。該方法可拉近抽象理論和實踐的距離,有利于學生了解專業的研究內容和發展方向,增強課程教學的科研活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意識。 6.2實驗教學與科研課題研究相結合 教師利用科研課題中的部分實驗作為學生實驗課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進行探究性實驗的機會,使學生掌握更深層次的實驗技能,開闊眼界,拓寬科研思路,提高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6.3畢業論文與科研鏈接 建立導師制,二年級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加入教師的研究小組。導師將自己的科研課題的部分子課題作為學生畢業論文課題,將學生的畢業論文與科研課題鏈接起來。學生加入導師的研究小組后,承擔研究助理工作,接受導師“一對一”的指導,在導師承擔的科研項目中開展文獻檢索、實驗設計、論文撰寫,完成諸如原料選配、試劑的配制、實驗數據分析、討論等探究性工作,以拓寬學生的實踐創新空間,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6.4建立學生創新基地 學生自主設立“本科生創新性科研項目”,自主聘請導師。玉林師范學院每年定期組織專家召開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的中期檢查匯報會議和結題驗收會議,經過專家組驗收合格的項目,教務處為其頒發成果鑒定證書。該校實施《學生創新基地管理辦法》6年來,生命科學與教育專業已有122項學生創新性科研項目進行了申報,經有關專家組評議,其中被評審為院級的大學生創新性科研項目76項,系級51項。 7結語 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大眾化教育的今天,大部分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的制訂要體現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推進課程結構,體現“優化課內,強化課外”的教育理念,運用“互動式、網絡化、開放性”的教學方法,構建校內和校外實踐教學體系,克服理論與實踐脫節,課程設計與社會應用脫節的現象,強化學生的實踐應用技能和創新技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