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歷史學科的環保教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利用教材進行滲透教學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努力挖掘教材中蘊涵的環保教育內容,特別注重挖掘教材中“隱性”的環境教育因素。撥開表象,挖掘實質,做到歷史知識教學、環境知識教學和環境保護意識培養的有機統一。充分利用和發揮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適時穿插。歷史教材中涉及到環保教育的內容很多,教師在講解這些內容時,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仔細研究教材素材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選好切入點,有選擇地適時穿插。例如:學習中國歷代國家政治中心城市時,在欣賞其雄偉壯觀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其宏偉是建立在對大自然的破壞基礎之上的。從總體上看,歷史教材為進行環境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內容非常豐富,恰當穿插,適時點撥,是進行環保教育的有效途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滲透良好的文明生態觀。教材中有些歷史知識,表面看來與環境問題沒有關系,但其實質上都具有環境保護方面的內涵,這需要教師要有敏銳的洞察力。例如:以“大煙囪”為標志的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發展為人類社會帶來了極大的進步,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巨大奇跡,正如馬克思曾稱道的資本主義在100來年所創造的財富比過去所有世紀的總和還多,而他們也必將繼續為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但它們是建立在最大程度地掠奪自然資源和破壞自然環境以及生態平衡基礎之上的,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對抗分裂基礎之上的。一方面人類征服自然的力量日益強大,一方面這種“黑色文化”又進一步喚起人們的物欲和貪欲。人類在取得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同時,也為人類的發展埋下隱患,導致人類心智與機能的退化,人類付出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巨大代價。可見嚴峻現實環境問題還需要我們從歷史上反思的。 從古到今的環境問題,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也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可借鑒的經驗。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充分重視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達到以史鑒今的目的。適當補充古人對環境問題的一些認識和有益的做法,以及留給我們的啟迪,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要看到古代農業開發的短期時效,也要看到它長遠的消極影響;要看到人口增殖的積極作用,也要看到的人口過度膨脹的消極后果;要看到古建筑輝煌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是以森林的消耗為代價的。 二、結合國情向學生滲透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 在社會經濟、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接踵而至,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和我國21世紀的發展戰略。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復合系統。生態、經濟、社會相互協調統一的思想是可持續發展主題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整治惡化的生態環境,恢復生態環境質量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可見,結合國情滲透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重要性。例如,黃河曾是中國的母親河,但卻漸漸成了舉世矚目的“問題河流”。歷史上黃河大的決口有26次之多,我們的母親河從1972年開始出現斷流,1985年以后年年發生斷流,而1997年的斷流累計竟達270多天。母親河正在變成季節河。如果環境繼續惡化,那么將來的某一天,也許后代子孫面對的將是一條干涸的河床。基于此當今我國政府極度關注黃河的治理問題。教師可從歷史的角度引導學生聯系歷史洞悉現實問題。漢唐時期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在文化上都成為最發達的地區,而這種發達或繁榮的背后卻是對自然資源的無節制索取。自漢武帝以后,黃河中下游的可耕地幾乎全部被墾辟,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甚至呈現出一片“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的景象。這種“田盡而地,地盡而山”的后果,便是后代子孫們遭受了大自然的無情懲罰——水土流失、環境惡化。西漢末年,由于上游沖刷下來的泥沙淤積,已使“河水高于平地”(《漢書》卷二九《溝洫志》)改道成為無法挽回的定局。 三、加強實踐活動,增強環保意識,感悟生態文明歷史教學中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教學實踐活動,從書本中走出去,到現實中去具體感受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環境保護的緊迫性。例如,可以讓學生注意收集一些資料,還可以此舉辦宣傳:如舉辦歷史專題展覽,編寫歷史題材的黑板報、通訊、校報、刊物,撰寫歷史小論文,舉辦小型歷史生態題材專題講座等。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經常給學生以生態文明的熏陶,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有利于學生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養。 總之,在新的歷史課程教學中我們應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大力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理念。這樣,才能實現歷史教育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