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工程管理教學目的及要求,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工程管理專業在我國前高校擁有的數量很少,十年期間該專業停辦從恢復工程管理專業(1980年代初)到現在也就是二十多年時間,相對于土木工程等專業,其存在及發展時間很短。在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優化、師資隊伍的建設、課程與教材的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工程技術類課程的問題一直相當突出一程技術類課程的問題具體體現在學生往往因其工程技術知識太弱而導致畢業后工作適應差,進人角色和上手慢,基本動手能力差,工作能力難以充分發揮.專業競爭力受到嚴重削弱,無法體現出工程管理專業的應有作用和基本優勢。比如學生看圖困難很大,看不懂施工圖紙;編制工程估價時不會計算工程量;施一〔組織設計不會做,甚至在學校時就沒有做過;基本建筑構造不清楚等等。這樣的問題不僅在專業恢復時存在,而且在現在也仍然存在,且相當突出,需要得到及時、合理的解決。 一、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目標 1.全國高校工程管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培養目標 應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土木工程技術及與工程管理相關的管理、經濟和法律等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管理人才。 我國學者吳永祥,對我國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修改建議,主要體現在:具備土木工程技術及與工程建設管理相關的管理、經濟和法律等基本知識,接受過工程管理領域工程師基本訓練,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級管理人才。吳永祥教授把學生的知識體系進一步拓寬.不僅局限于工程管理,而是拓展為工程建設管理和工程管理領域。這是基于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將來工作和就業面寬的考慮,避免人為地局限了專業適應性,是很重要的。 2.工程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對技術類課程的要求分析 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對工程管理專業學生的基本知識要求里面,排在第一項的就是“具備土木工程技術知識”。把學生應具有的知識體系劃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即“具備土木工程技術基本知識”;第二大部分即“具備與工程管理相關的管理、經濟和法律等基本知識”。應注意這里的“具備”應理解為“掌握”,而不是泛泛的學習、了解,也不是一般性的“掌握”,而是要求比較扎實、系統地掌握土木工程技術知識。具備土木工程技術基本知識也是工程管理專業與工商管理專業的根本差別所在。具體來講就是,工程管理專業必須依托于土木工程技術基礎而存在,而工商管理專業不必依托于某一專門的技術而存在。 3.技術平臺課程的內容技術平臺課程的內容包括: 工程制圖、工程測量、土木工程概論、工程力學(應包含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工程結構、房屋建筑學、城市規劃、建筑材料、建筑設備和施工技術等。這些課程涉及到土木工程技術知識的基礎內容,比如工程制圖、工程測量、土木工程概論、工程力學、房屋建筑學、城市規劃、建筑材料、建筑設備等,還有助于形成學生工程管理實踐能力的課程,比如工程結構、施工技術等。 二、技術類課程存在的突出問題 1.培養目標及方案不成熟,專業定位不明確 由于市場需求的驅動導致其發展速度過快,現在全國有工程管理專業的高校已經超過三百家,且其中相當一部分學校是原本沒有土木類工程專業的,因此無法借助于原有的土木類專業的力量來支持土木工程技術類課程的教學。 其突出問題有:培養方案不成熟,專業定位不明確,培養目標不清晰。對學生的合理知識結構構建的基礎工作不夠。如教材問題,當前不少是搬來、拿來的,而不是應工程管理專業的特定需要而“量身定做”的。還有直接將建筑學類專業使用的技術類專業課程的教材作為工程管理專業的技術類專業課程使用。 2.教學方面的問題 工程管理專業技術類課程涉及到力學、建筑學、測量學、土力學地基與基礎、城市規劃、建筑力學、施工技術等等。客觀上需要各校不同的系或者學院的老師教授這些課程。問題在于他們對工程管理專業學生應該重點學習、掌握的這些技術類課程的目的、要求、深度、廣度等均不一定清楚,甚至是比較不清楚。造成在實際操作中,或者是簡單地對學生放寬、降低要求;或者刪減部分內容,導致內容不完整,破壞了其系統性。甚至出現了敷衍塞責的現象,學生們有很大意見。 3.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學習上遇到的特殊困難 學生對“工程管理”專業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認識。而學校、老師缺乏對他們的指導,甚至一些老師在認識上也不盡全面和準確。 工程管理專業要求的知識結構基本上可概括為四個支柱,即技術、經濟、管理、法律,技術是排在頭一位。技術類課程與經濟、管理、法律類課程的內容性質、知識特征、學習方法等均截然不同,技術類課程學習難度較大,對學生的總體學習也造成了一定困難。 4.學生對技術類課程認識比較混亂 由于針對學生的專業教育不夠,對學生的專業生涯設計引導不足,導致學生對工程管理專業所要求的基本知識結構體系不了解,特別是對于技術類課程在工程管理專業競爭中的重要意義認識嚴重不足,在學習中迷失了方向,缺乏基本的動力。或者陷人實用性,即比較認真地學習自認為對將來有用的東西,而對于自認為將來用處不大甚至無用的東西則不肯下功夫學習。學生們往往簡單地認為,工程管理專業是學習管理的,而不是學習技術的,以致認為管理課程有用,而技術類課程無用。也有個別學生怕下苦功,覺得管理類課程似乎好學,沒有煩瑣的計算、抽象的推導,考試也容易通過。對于培養方案有著不正確的態度。 #p#分頁標題#e# 5.教師認識的不一致甚至模糊不清 不容忽視的是,一些講授技術類課程的教師以及一些講授管理類課程的教師對于技術類課程對本專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學生強調不足、引導不夠。這種錯誤的認識在教師的教學工作過程中會無意識地傳遞出錯誤的信號,可能潛移默化地給學生造成消極的影響。 三、問題的解決 1.改進和完善培養方案,明確專業定位 從培養方案的改進入手,滿足體現工程管理專業的最本質的、通識性的要求,以此區別于其他專業。工程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改進與完善,必須認真遵循和充分體現我國高等教育工程管理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對于技術類課程知識的具體要求,必要時可以對高指委的要求,結合特定市場需求,進行細化和完善。進一步明確專業定位,找準自己的專業生存空間和發展方向。在此大框架的約束下,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并不斷完善培養方案,保證技術類課程的重要地位得到充分體現。 2.進一步明確技術類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由于技術類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不夠明確和清晰,直接影響了在教學過程中技術類課程的教學目的的落實。為達到教學目的,要具體落實以下幾個環節:課程門數、課程課時數、符合要求且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相應的習題集、實踐環節,對技術類課程的教學和學生學習、掌握情況的檢查和考核、教學情況的反饋。 3.提高教師的認識 教師是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承擔著直接、具體的教學、授課任務。教師的言談舉止、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師首先要對技術類課程的重要意義有全面正確的認識。因此要求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將技術類課程對本專業的重要性要認識透徹、深人。 4.培養學生對工程管理專業的感情 鑒于學生缺乏對工程管理專業的感情,對工程管理專業認識不足、不全面,要加強正面引導學生,利用一切機會,包括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深人建筑施工企業和施工現場,通過接觸大量生動的施工現場的實際,由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以加強學生對技尤類知識內容的掌握和對各類施工問題的處理能力。另外請一現場一線優秀的施工技術和組織管理人員、杰出的校友、企業公司領導等專家學者為學生做講座,以其親身經歷、經驗總結和心得體公,對本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知識結構、技術類課程掌握的重要意義進行詳細介紹,以不斷加深學生對二程管理專業的認識。 5.改進教材建設、教學方案、方法 要不斷加強教材建設,要編出為工程管理專業學生量身定做的工程管理專業技術類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準確把握工程管理專業對技術類課程的實際要求。 不斷改進教學方案,加強教學過程的監控,及時反饋學生和教師對教材、教學方案、教學內容的體會、意見和建議。認真分析,不斷完善。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比如適當摒棄煩瑣的公式、復雜的推導、紛繁的計算;比如采用層層深人、步步遞進的“剝筍式”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夠由淺人深地、逐步較扎實地掌握技術類課程的各項內容,從而引導他們走上學業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