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國防教育創(chuàng)新思路,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和平環(huán)境,很多高校領導忽視了國防教育工作,沒有將國防教育放到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角度去考慮并予以重視。這主要源于多數高校領導不是國防教育相關專業(yè)出身,對國防教育的重要性未有直觀深切感受,因此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忽視情形。高校教師包括從事國防教育和非從事國防教育工作的兩類。非從事國防教育工作的教師在高校中占了絕大多數,他們普遍認為國防教育與自身關系不大,如何加強國防教育是專職教師的事情,不屬于自身關注的范圍。甚至有些教師認為“在學生中開展以軍訓為主要形式的國防教育,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影響了學習”[3]。他們沒有從根本上看到國防教育的全民性和全方位性質。國防教育與當前社會高科技發(fā)展、國民經濟發(fā)展等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需要進一步增強教師隊伍的國防教育觀念。對于高校從事國防教育工作的教師而言,對國防教育的認識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不管是部隊轉業(yè)干部還是新引進的教師,由于體制原因,很多轉業(yè)干部未能取得高校教師任教資格,教學積極性受挫。而新進教師由于多數不是軍事教育相關專業(yè)出身,對軍事課程的認知程度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大部分高校學生因為以前從未系統接受過國防教育,對國防教育教學內容不夠了解。同時,學生普遍對軍事課程持排斥或無所謂的態(tài)度,認為該課程與所學專業(yè)關系不大,可有可無。認為國防教育應當是國家的事情,軍隊的事情,自己要不要了解都無所謂。這也是我國教育長期以來實用主義的流弊所致。因此,改變學生對于接受國防教育和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認識的任務仍然繁重。在軍事課教學實踐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對國防教育目的定位不準確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國防教育就是讓學生踢踢正步、練練隊列,體驗一下實彈射擊的感覺。這種簡單和膚淺的錯誤看法亟待糾正。根據有關法律規(guī)定和軍事課教學大綱要求,我國高校開設軍事教育課,開展國防教育的目標定位為:“按照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我國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目標和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需要,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保衛(wèi)者服務。”
開設軍事課程(含軍事理論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的目的是:“以國防教育為主線,以軍事理論教學為重點,通過軍事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能,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加強組織紀律性,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儲備合格后備兵員和培養(yǎng)預備役軍官打下堅實基礎。”概括說來,國防教育目標定位可分為兩個層次。這是針對全體學生提出的國防教育目標。開展國防教育,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國防素養(yǎng),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具體包括:一是國防知識:掌握國防、戰(zhàn)爭、武裝力量、國防法規(guī)等有關軍事和國防知識;二是國防觀念:培養(yǎng)學生具備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觀念,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團隊協作精神等思想觀念,培養(yǎng)學生具備憂患意識和現代國防觀念;三是軍事技能:讓學生掌握輕武器射擊、戰(zhàn)場救護、單兵戰(zhàn)術、野外生存等軍事技能。在提高全體學生的國防素質基礎上,對有志投身國防事業(yè)的學生,應當積極鼓勵,并通過各種途徑進一步予以培養(yǎng),為我軍的發(fā)展提供高素質后備兵員和預備役軍官奠定良好基礎。
關于加強當前高校國防教育工作的建設性思路
現有高校國防教育工作主要通過武裝部和軍事教研室進行,內容主要側重于短期的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知識傳授。從長期發(fā)展來看,隨著國防教育內容的不斷豐富與深化,高校國防教育體制可做適當調整。從教育部層面,可將原包含國防教育職能的國防教育辦公室(設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改設在思想政治工作司,以彰顯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緊密性,同時可整合國防教育課程,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課之外,開設國防教育課。在學校領導層面,可設立國防教育的領導機構———國防教育委員會,負責全校國防教育工作計劃的審定和工作督促檢查。在各個高校具體工作層面,可設立國防教育訓練中心,掛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負責國防教育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任務。同時設立武裝部,負責軍事技能訓練和武裝、人防等日常工作。“教學內容改革是整個教學改革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國防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4]目前我國高校開展的國防教育主要集中在軍事理論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兩個方面,教學內容略顯枯燥,不能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較少。因此在原有軍事課教學的基礎上,應當豐富教學內容,注重“實踐性教學”和“研討式教學”[5],以增進育人效果。
改革軍事理論課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網絡教學等,“堅持以課堂教學為抓手”[6],充分發(fā)揮第一課堂的知識傳授功能,讓學生掌握必要的軍事和國防知識。充分利用好學校校史館、博物館、兵器館等教育教學資源,讓學生接受更多的課外科技文化知識,增進國防意識和愛國愛校觀念。通過軍事技能訓練,培養(yǎng)學生組織紀律性和吃苦耐勞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應急避險知識和受傷救護能力。建設好一批高水平的國防教育網站,通過網絡吸引學生接受國防教育,增強學生國防素質。依托高校和社會相關教育教學資源,成立學生綜合素質拓展基地,增強學生體質,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高校國防教育教師在高校承擔軍事課必修課程,“以軍事學科為主要依托,以軍事理論課程和軍事訓練課程為重要載體,開展國防教育活動,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具有國防觀念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大學生。”[7]其所承擔的責任重大,因此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必須要予以重視。
“我國從2003年開始,廈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和中南大學六所高校在全國范圍內招收高校在職教師攻讀國防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8]這為高校國防教育師資培訓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隨著高校教師隊伍學歷的整體提高,僅有碩士學位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教育教學形勢的發(fā)展。因此,有必要通過在部分高校設立高等教育學(國防教育方向)博士點或與軍隊院校合作培養(yǎng)博士的方式,提高軍事教師隊伍的整體培養(yǎng)水平。當前我國高校從事國防教育工作的教師職稱晉升工作仍然沒有統一的要求和硬性規(guī)定。教育部有關部門可參照高校其他公共基礎課教師職稱晉升有關辦法和規(guī)定,牽頭制定相應的軍事教師職稱晉升辦法。我國高校目前已經建立了畢業(yè)生入伍預征機制,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入伍學生數量不足的問題。因此,可借鑒國外發(fā)達國家的成熟模式,在高校成立兵員后備力量培養(yǎng)輸送基地,建立健全征兵機制,增強征兵吸引力,吸引優(yōu)秀大學生到部隊進行鍛煉。#p#分頁標題#e#
結語
總之,我國高校國防教育工作的總體進展順利,但面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需要不斷增強全民國防教育意識,在工作開展中深化認識,認清事物發(fā)展本質,認清教育形勢,促進國防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本文作者:王東 單位:李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