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文化革新路徑,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進軍令,體現了中央的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高校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和源泉,如何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軟實力,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整個社會的先進文化建設,是高校必須要面對和破解的難題。 高校文化創新的思想源泉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高校的文化創新來自于廣大師生員工高度的文化自覺,而文化自覺來自于對高校文化創新重要性的深刻認識,來自于對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目標的高度認同,來自于對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高度自信,來自于對創新文化的理念認同和歷史責任的擔當。文化是高校的靈魂和血脈,是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的動力源泉和精神力量。一所大學在其成長過程中長期積淀形成了辦學理念,大學師生共同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思維習慣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形成了大學文化。大學文化展現著大學自身的氣質、品位與精神面貌。一所大學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就無法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礎,更無法形成自身的特色。文化是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精神、一種氛圍、一種載體,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一所大學的文化底蘊決定著這所大學的定位和前景。要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自身特色文化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就必須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和營養,以更豐富的內涵、更新穎的形式、更多元的載體呈現,這本身就是創新,離開了創新,文化就難以延續傳承,更談不上繁榮發展。創新一方面要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另一方面還要學習借鑒國內外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創造更符合時代特點和發展潮流的大學文化,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創新是大學文化保持生機活力的不竭動力,更是大學文化底蘊深厚特色彰顯的力量源泉。 把握文化創新的建設原則 1.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的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大學文化創新的理論根基,又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源泉,只有明確方向、把握精髓,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滲透到高校文化創新的方方面面,文化創新建設才會沿著正確軌道深入開展,高校文化建設整體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2.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發展的原則。高校文化創新要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須首先解決好“為什么”和“依靠誰”的問題。文化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創新歸根結底是為了增強學校文化軟實力,促進師生員工整體素質的提高,進而推動學校發展。因此,文化創新不能脫離學校實際,更不能脫離廣大師生員工思想實際,要從學校發展和師生需要出發去謀劃,要把師生員工是否認同、是否喜歡作為文化創新的標準之一,全面促進個體和學校發展。廣大師生員工是文化創新的受益者,也是創新的承載者,文化創新離開廣大師生員工的支持、參與和建設,將一事無成。 3.堅持創新與傳承并進的原則。任何創新都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的,傳承是創新的基礎,沒有傳承就沒有創新。因此,在文化創新過程中,要堅持傳承創新并進,不可偏廢一方。只講創新不講傳承,就沒有積淀,創新就失去了根基;只講傳承不講創新,就沒有發展,傳承就失去了動力。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才能使大學文化底蘊深厚、生機盎然,引領高校健康發展。當然,就當下高校實際而言,整體的文化創新能力較弱,需要下大氣力、花大工夫,重點突出創新。 4.堅持開放且漸進的原則。思想決定行為、思路決定出路。文化創新首先要思想解放,站在高校文化的制高點上,以世界的眼光、開放的心態、開闊的思路,在形式、內容、方式上吸收一切對文化創新有益的東西,取其所長、激發靈感、推動創新。高校文化創新,既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也受學校環境的制約,同時還受文化發展內在規律的制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 探索文化創新的路徑 1.優化文化環境。環境的優化是文化創新的基礎。首先要建立環境優化機制,逐步營造適合創新文化產生的校園環境和條件,才能實現文化創新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發展。例如,建立各種學習研討交流展示機制,形成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氛圍,在思想碰撞中、在文化交流中沉淀和積累創新的火花,培養更多善思考、敢創新、能創新的理論大師、文化名人、傳播高手,讓創新思想和理念在寬松、向上的文化創新環境和氛圍中創造和豐富高校文化。 2.整合文化資源。文化資源是文化創新的搖籃。沒有文化資源,文化創新思想便無法落地實施。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高科技的文化資源對文化創新靈感的激發、對文化創新技術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文化資源的整合,就不能形成合力,也就難以造就脫穎而出的創新文化,更不可能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高校文化資源分屬不同部門,沒有統一管理,缺乏統一規劃,效能發揮參差不齊。要建立文化資源整合機制,統一規劃、統一管理,集中人、財、物優勢打攻堅戰,逐步實現創新研究目標,有力促進高校文化建設。3.融合文化科技??萍及l展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引擎,要以先進技術的發展支撐文化創新,依托高科技帶動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和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手段、方式、載體等更先進、更現代、更富有魅力的可能,文化創新也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持,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高校不僅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地,而且也是科學研究的重地。要建立文化科技融合機制,加強和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在文化建設上的轉化應用,推動文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p#分頁標題#e# 4.培育文化精英。文化精英是文化創新的領軍人物,沒有文化精英,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文化建設,更不可能有文化的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說,重視培育文化領軍人物比重視文化本身更重要。要建立文化精英培育機制,抓緊培育高校中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的學術人才、善于開拓文化新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為他們制訂培養計劃,搭建終身學習平臺,扶植資助他們主持重大課題、領銜重點項目,鼓勵他們脫穎而出,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施展才干。 5.創建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創新的標志,文化品牌的創建是提升文化水準、增強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要建立文化品牌創建機制,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弘揚中華文化、大學文化為切入點,以滿足高校師生精神文化需求為落腳點,充分利用各高校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打造更多品位高、內涵深,有思想內涵、有專業水準、師生喜聞樂見的大學文化品牌。 6.建立激勵機制。文化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是文化創新的保證。弘揚什么,反對什么,鼓勵什么,評價激勵機制既是航標又是動力。要研究建立符合高校校情的文化評價體系,建立包括組織機構、物質條件在內的一系列制度,保證文化創新活動的良性開展。一則要建立文化建設的領導機構和日常協調的工作機構,為文化創新提供良好服務;二則每年要有一定專項經費用于文化創新;三則對于在文化創新中作出成績、有突出貢獻的師生要有具體獎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