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生跨文化交際力培育,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社會意義 跨文化交際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人們之間的文化交流,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當信息的編碼者和解碼者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時,跨文化交際就發生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文化交流的雙方會存在溝通和理解的障礙[1]。美國學者Gibson在“文化冰山”模型[2]中指出,文化差異存在不同的層次:“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和“冰山藏在水下的部分”。通常,深層次的文化差異會對跨文化交際造成真正的麻煩。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大多是90后,他們成長的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科技的進步和現代傳媒手段的日益多樣化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立體化、全方位的媒介環境,廉價便捷的互聯網、功能齊全的手機以及各式各樣SNSs社交網絡,使得當代大學生具有了更加寬廣的國際視野,因此西方社會文化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在他們眼前,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撞擊必定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從表層到深層都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小到服飾、飲食與休閑,大到行為、觀念與心靈。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逆反心理較強,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很容易全盤接受西方理念,更有甚者淪為西方敵對勢力的工具,這就給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正如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希所言,“關系到我們能否粉碎國際敵對勢力對下一代進行西化與分化的圖謀。”[3] 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當代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素質,從而有效地抵制西方自由思想觀念的侵蝕。高校通過開設《跨文化傳播》課程,可以提高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更好地應對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跨文化傳播》應該成為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必修課程,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高校開設《跨文化傳播》課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使學生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培養其跨文化交際的水平,從而有力地抵御國際勢力的西化。在《跨文化傳播》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將西方的各種文化客觀地介紹給學生,同時增加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為學生提供一個比較的視角。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關系到當代大學生與世界融合過程中素質的提升,還關系到我國能否順利抵制西方的西化潮流。 二、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實意義 1.時展的呼喚———走進跨文化交際的新時代 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拋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到電影院看一部美國大片、到西餐廳吃一頓西餐、到歐洲走一圈逛一逛、交一兩個外國朋友,已是平常之事。麥克盧漢(M.McLuhan)1964年就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遠見卓識地提出了至今仍具有很強現實意義的“地球村”概念。[4]如今,“地球村”概念早已經成為現實。21世紀對我們國家來說,是加大對外開放步伐、進一步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時代,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是一個能夠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人,互相對話、頻繁交往的時代,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多元文化的張力作用,跨文化交際作為當代社會的一個現象正在日益突顯,跨文化交際的時代已經悄悄來臨。此外,軟件(大學生接觸外面世界的渴望凸顯、結識不同背景朋友的熱情高漲)和硬件(互聯網的普及、傳媒技術的發展、即時交流工具的多樣化)條件的成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跨文化交際的最佳時機和開闊平臺,體現著人類精神、思想交流和融合的跨文化交際慢慢走入普通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成為當代大學生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教育工作者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個人進步的標志———成功人士必備的交際能力 身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必要。嫻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僅有助于我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熟識、溝通,以充分地利用國際先進的技術管理和成熟的市場資源促進外商來華投資,進行各種成功的貿易活動,它還能幫助我們有效地理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向其學習并同時展示我們中華民族的風采和精華,將中華文化成果納入全球文化的體系之中,并最終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隨著國際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中國人工作、生活的大環境也漸漸融入多元文化的因素,每個人都不同程度感覺到知識更新的頻率更快,競爭的激烈程度更深。崗位競爭的壓力使人們意識到,應學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學習其中的相處之道,因為那些精通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會準確、貼切、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辦事圓滿,而缺乏跨文化交際能力會導致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在交往中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彼此誤解,無法克服交往障礙,最終導致交流失敗,使自己陷入困境甚至產生激烈沖突。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們對人才的定義有了新的補充,即在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術的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即人才的國際化,這一國際化的過程應從意識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各個方面入手。不可否認,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當代人們獲得成功的必備技能之一,承載著教育功能的大學就不能不面對這個問題,因此高校開設《跨文化傳播》課程就成為時代的必須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表現,也是搞好當代大學生跨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1.把握宏觀、鉆研細節,積極主動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遠大的社會理想、健康的價值取向和昂揚的精神狀態的新時代大學生。在做好宏觀工作的同時,高校也不能忘記關注細節,增強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格外值得教育者普遍關注。雖然關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具體定義尚不明確,但是拜盧姆(Byrum)等學者認為,態度(attitude)是跨文化交往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5]要在跨文化交際中保持正確的態度,首先要提高文化意識,也就是在跨文化交往中積極去探求交際對象不同于自我的價值觀念、行為表現等富有文化內涵的特征,在交流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對方的文化觀念和行為,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并主動解決交際過程中出現的摩擦,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加深對交際對象及其所處文化背景的認識與理解。#p#分頁標題#e# 2.放眼世界、立足現狀,潛移默化地積累跨文化交際的知識 在實際生活中積極掌握跨文化交際場合需要的社會文化知識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關鍵在于提高跨文化交往的意識,注重平日的逐步積累。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顯性的表現,教育工作者們應首先培養大學生對于外語學習的濃厚興趣,通過《跨文化傳播》課程講授的理論知識來引導并指點他們廣泛閱讀英文著作,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學作品和英文報刊,最重要的是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能夠將特定民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背景知識傳授給大家,于潛移默化中增強大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升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 3.豐富多樣、寓教于樂,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拓展跨文化交際的經驗 除了閱讀相關理論書籍之外,《跨文化傳播》授課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通過觀看電影的方式,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梁家輝和蔣雯麗主演的《刮痧》、劉燁和梅麗爾•斯特里普主演的《暗物質》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電影素材,它以平民化的視角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充分發掘人文內核,探討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沖突與相互融合。利用多媒體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助于學生理解異國的風俗禮儀和該文化背景下人們使用語言的特定規則,影視中人物表現出來的語言和非語言交際手段、交際規則和交際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對跨文化差異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21世紀是網絡信息時代,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普通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大量免費瀏覽和下載網絡資源的機會,網絡上儲藏了大量關于不同文化的介紹、跨文化交往的案例以及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建議等資源,有自主意識的當代大學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瀏覽,篩選并下載有關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以及最新的相關資料,充分利用網絡拓展跨文化交際的經驗。 4.與時俱進、勇于開拓,提高《跨文化傳播》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跨文化傳播作為傳播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屬于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涉及到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哲學和政治學等多門學科,因此《跨文化傳播》教學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為培養當今通才奠定基礎。作為跨學科的一門課程,《跨文化傳播》既可以作為新聞傳播學院的專業課程,也可以開設為針對全校學生的選修課程。針對前者,《跨文化傳播》教學應該增加專業知識的講授,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跨文化傳播基本概念和理論簡介;(2)語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知識;(3)非語言層面的跨文化傳播;(4)文化的差異、沖突與適應等。[6]作為選修課程,《跨文化傳播》教學應該減少純粹理論部分的涉及,增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做更多思考:(1)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榮辱觀、宗教觀、人際交往觀念等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2)網絡傳播與虛擬社區中的文化交往是否會導致文化的“全球化”與“同質化”;(3)如何更好地培養現代社會所需的跨文化傳播能力,從而進行有效跨文化交流和溝通;(4)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四、結語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涌來和傳媒技術的進步,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或群體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正在加速,大學生在求學、就業、交友、休閑等各個方面都會面臨豐富多彩的跨文化交往,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多元文化社會中大學生的必備素質,大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應被視為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在《跨文化傳播》教學中,教育者要傳授的不僅僅是一些理論知識,還要關注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深層次內涵,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自己國家和其他國家的文化,了解彼此的差異,學會在差異中尋找共性,并在充分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實現跨文化交流效果的最優化。當代大學已經不是自我封閉的“象牙塔”,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從事該教育,責任更重大、任務更艱巨,工作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時機,與時俱進,研究新形勢下的新問題,開拓教育的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