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三位一體教育思路,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林建平 單位:包頭職業技術學院
一、法律教育重中之重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和加入WTO,所有市場主體都得無條件地遵循統一的規則或制度,在這種高度規范化的社會里,“法制手段”將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我們的現實社會關系中。這就告訴我們,從日常的差米油鹽生活到罕見的豐功偉績創造,均離不開一定的法律知識。當我們以放眼未來和著眼現實的態度來判斷實踐領域時,自然就體會到必備的法律素養已成為現代市民特別是意氣風發的大學生們立足社會必不可少的基本要件。“何為法律素養,簡言之,是指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一個人的法律素養如何,是通過其掌握、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識表現出來的。法律知識主要有兩部分組成,一是制定法律規則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條文體系;二是法律學問中關于原來的知識,即所謂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論。一般意義上的學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條文,同時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適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識,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人們的法律觀點和法律情感的總和,其內容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要求和態度,對法律的評價和解釋,對自己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對某種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關于法律現象的知識以及法制觀念等”。去年我在一家培訓班里代課。在與老板談論待遇問題時,我發現這里并沒有按照國家頒布的《勞動法》與聘用的老師簽訂協議,憑借這樣的手段他克扣了多名年輕教師的工資。但是這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教師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身的權益受到侵犯,不懂得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去通過勞動局仲裁委員會的援助抵制社會中無視法律之流的侵害。公民具有了完整的法律意識,就能將守法由國家力量的外在強制轉化為公民對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律所內涵的價值要素的認同,從而就會嚴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權利和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就會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權利和自由;就會主動抵制破壞法律和秩序的行為。這樣理性守法便實現法治目標,理性守法來自以法律觀念為基礎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認知。法律作為公平、正義的象征,守法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現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靈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內化為道義上的一種責任和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自愿守法,有強制守法到良心守法,有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如果大學生具有完整的法律概念就會主動理性自我守法,并且會及時的保護自己避免受到破壞法律的行為,同時能夠找到適當的途徑解決法律問題。綜觀人類社會發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會,該社會背景下的市民對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愈來越強烈。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至上,首先是他們習慣于依賴法律,尊重法律,個人對法律的尊重通常包括主要的認識性態度和主要的實踐性態度,它們往往是不可分離的交織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他們有條件通過法律規則來保障自身權利實現的最大化和對政府權利控制的。
二、道德教育不容忽視
“智育失誤,學校出的是次品;體育失誤‘學校出的是廢品;德語失誤,學校出的是危險品。”雖然是一句順口溜,但通俗直白的說明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關鍵性。德育是教育界永恒的話題,從1957年我國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開始了已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經濟為重點的大規模建設時期,根據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的新要求,于2月27日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一直到近十年來《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都明確強調德育的重要地位。而且我國學者認為德育的本質是對人德生活意義的求索和生存質量的升華。人具有生物性和精神性兩個方面,道德教育是使人由生物性生活走向精神性生活的中介,精神性生活是人生存意義和生活價值的最高境界。從這一角度看,德育的重要價值則主要表現為使人掌握自我和提升自我,是人用以肯定自我、完善自我的手段。2010年曾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蝸居》的熱播,算是以凝重的筆觸抒寫了一曲當代中國中產階級悲歌。其中郭海藻則由于其“二奶”身份引起極大爭議。讓人產生的第一個感想是大學生的“道德淪喪”,對當今社會下存在的大學生感到“哀爾不幸,怒而不爭”。柏拉圖說,過分貧窮是墮落,過分富裕也是墮落。馬克思主義講,勞動是人的本質力量,在抽去勞動這個人的本質力量之后,必然會出現難以填補的精神的虛空,在社會金字塔的頂端,宋思明之流,由于其脫離社會勞動的精神的虛空,必然會追求各種聲色刺激來彌補這種精神的虛空,同時在社會的另一極,則由于貧困及由于貧困帶來的缺德,便會出現另一種形式的道德墮落,被生活所迫的青年去搶劫犯罪,被生活所迫的婦女被迫當二奶。這一極的精神虛空造成的道德墮落與另一極貧困帶來的道德墮落一拍即合,于是乎巍巍中華,海藻遍地。與此現象相呼應的,是如今很大一部分女大學生的擇偶標準——有車有房。這一標準被很多人咬牙切齒的痛恨,其實在我看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領域的道德淪喪也有其深厚的社會經濟根源。錢是具有這樣一種神奇的力量:“它把堅貞變成背叛,把愛變成恨,把恨變成愛,把德行變成惡行,把惡行變成德行,把奴隸變成主人,把主人變成奴隸,把愚蠢變成明智,把明智變成愚蠢”。如果大學生在校園之時不能建構堅實的上層建筑,或者接受比較簡單的德育教育。那么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很容易迷失自己,做出那些令人發指的違背倫理道德的傻事。但同時我們看到,即使在這樣的社會中,也會有很多“八零后的裸婚”族超越一切物質利益單純為愛而愛的美麗故事,就像梁山伯與祝英臺,以信任真愛追求超脫物質利益的純潔愛情。這樣的愛情在金錢顛倒一切的可悲時代中,更加顯得可貴。房子也好,車子也好,都只能是顯示你的價格,而無法展示你們之間愛情的價格。
三、心理教育貫穿始末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時期,其生理和心理趨于成熟,但還沒有成熟。他們感情豐富,心里起伏大,容易沖動,分析判斷能力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做事情欠考慮;渴望走向社會卻沒有完全走向社會,缺乏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馬加爵、馬瑞峰、李征等人犯下惡性犯罪案件。其原因就是分析判斷人際關系過于自我化,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進行內心的尊嚴受到沖擊,于是情緒波動起伏,產生多疑嫉恨心理排斥與外界交往,逐漸將自己孤立起來,久而久之錯誤的想法得不到釋放便形成一種變態或者扭曲的心理,認為身邊許多同學都在針對自己,繼而實施報復他人的行為。如果高校將心理輔導真正落到實處,那么這樣的悲劇是應該能夠避免的。俗話說,養兒防老。可是,當父母辛辛苦苦供子女念完大學,好不容易盼到子女長大,滿以為可以享享清福的時候,卻發現原來一切都還沒結束———有一部分人,他們雖已經成年,可經濟上仍然要依賴父母,社會上把這部分人叫做“啃老族”。何謂“啃老族”?從《“透視”啃老族》一文不難理解:這是一群已長大成人、有勞動能力,但由于種種原因,卻依舊在吃著父母收入的一群人,既然稱其為“族”,為數當然不會太少。“啃老族”啃掉了什么?啃掉了父母的心。一邊是白發蒼蒼、奔波勞碌的父母,一邊是賴在父母懷里不“斷乳”的子女。他們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卻眼睜睜地聽任父母為生計而奔波。“總不能不管吧,也只能隨他了”一聲長嘆,幾多無奈?面對父母日漸斑白的兩鬢、日益蒼老、不堪重負的雙肩,如何“啃”得心安理得?“啃老族”啃掉的是自己的生存能力。就業壓力大,崗位不理想,不能成為“啃老族”理由。一個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人將來能干什么呢?而且,對社會就業群體的長期游離,其結果必然會使自己邊緣化,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更加鈍化自身的生存嗅覺,最終成為無根的浮萍。“啃老族”中有相當多的這樣一群人:頻頻跳槽、考研,始終認為自己將來會有更好的前途。朱某今年從廈門某大學畢業回三明僅4個月就已換了3份工作,每份工作都做不足一個月,而且沒領工資就走人了。她不是認為工作的地點不好,就是嫌待遇不好,一心想在大公司找份外貿工作,可是專業的不對口,讓她很難完成心愿。目前,為了找工作,她在廈門和同學一起租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每月900元房租。家境貧寒的她一心只想出人頭地“啃老族”啃掉的是社會的期望。它是一種社會之痛,從社會責任感而言,就業是成年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建立個人信用的基礎。在精神上無法“斷奶”、經濟上不能獨立的人,永遠無從談起其作為“人”的社會意義,更不可能承擔起推進社會發展的應盡義務。人總是要長大的,無論他情愿與否。#p#分頁標題#e#
年輕人應該學會“自我斷奶”、自我生存。路,在自己腳下,“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但愿不久的將來,“啃老族”一詞不再出現在我們的文字中,而從我們的社會中永遠消失!就業難、生活壓力大,這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可是,老人供養已成人的兒女,甚至是兒女的兒女,做兒女的情何以堪?面對壓力是什么助長依賴?目前尚無統計數據。但我國老年人占社會總人數的12.6‰,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這是不爭的事實。三明學院教育學盧進儒副教授從社會、教育、家庭和個人四個方面全面分析了“啃老族”產生的原因。盧副教授說,社會競爭激烈,給年輕一代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與此同時,學校素質教育卻未到位,人才標準還未完全從應試教育脫離出來,忽略培養復合型實用型人才,以至于一邊是單位找不到高級技工,一邊是青年找不到對口的職業。家庭則是造成“啃老族”現象的又一重要原因。一方面,家長期望值過高,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寄托在、轉嫁在子女身上,無疑增加了子女的壓力;另一方面,父母過分地保護和嬌寵又造成了子女缺乏走向社會、獨立開辟生存天地的勇氣和意識。從個人來看,存在于半獨立和半依賴、半服從和半叛逆,既剛強又脆弱,崇尚自我又不善定位,追求享樂安逸時尚,又不愿吃苦拼搏的矛盾之中。日漸提高的物質生活,客觀上為年輕人創造了不就業也能活下去的條件,因此,很多人都想,既然現在收入過低,不如在家養著。盧副教授認為,現代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能力,能適應工作崗位和職業變換的需要,這樣才能拓寬就業領域。每個人都應改變以一種職業為終身崗位的觀念,社會需要從事基礎研究、管理人才的崗位相對是少數,更多的是需要應用型人才,學校應發展學生的綜合性、基礎性的素質、技能。長期的失業,不僅不可能“從天上掉下個餡餅”,而且會使自我生存能力弱化。我們的高校心理學課堂中應該更多的貼近生活,引導學生接受客觀現實,樂觀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強化自我生存能力,轉變就業中“眼高手低”的觀念。交給青年更實際更有利于在職場中打拼的經驗,使他們在校園內就具備更健康的心理去面對明天的生活。隨著高等學校教育體制的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辦學形式越來越多樣化,招生規模日益擴大,為了適應不斷變更的教育體制改革學校的育人模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高校學校教育中,“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宗旨。學校必須通過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范學生的各種行為,提高大學生自身道德修養使他們在處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時不斷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監督、自我反省、自我改進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