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正義實踐可能性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營造公正合理的教育氛圍
大學作為教育性與學術性雙重結合的社會組織,在人類教育中處于最高的層次,它成為知識理論和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高屋建瓴的作用。因此,為了保證教育正義在我國大學能夠穩妥、高效、公正地發展,首要的任務就是努力營造公正合理的教育氛圍。
(一)科學建構正義制度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如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1]從羅爾斯的正義理論中,我們不難發現,正義作為指導社會制度建構的根本原則,它在社會制度運行中起到了支撐性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以正義為基礎來建構大學教育制度,運用“教育正義規導教育制度的建立,并引導教育制度的變革,指導教育實踐實現正義所規定的變革方向”。[2]就大學宏觀層面上而言,制度性的教育正義要求大學管理人員理應依據我國教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趨向,秉著公開公正的原則制定相關的法律規章制度,以正義為中心積極妥善地處理好教育制度、管理體制、教育資源等諸多方面的關系,明確它們之間各自的權限責任,擴大大學教育管理自主權,確保對大學教學資源的平等投入,給大學教學活動提供豐裕的物質條件,方能確保教育正義的有序開展。就大學微觀層面上而言,制度性的正義要求大學教育主體切實按照自身實際,合理制定教學實踐活動的具體規則,并能開誠布公地告知教學客體,以便于教育雙方在平等的氛圍之中敞開交流,進而在教學活動之中繼續完善教育規則。同時,教育規則實施時必須嚴格按照制度辦事,方能提升教學規則的公正性、公開性和權威性,這樣,就為教育正義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堅決貫徹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作為教育正義的應有之義,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也是達到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徑”,[3]在大學教育中堅決貫徹教育公平,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發展教育正義的必由之路。實施教育公平,意味著大學必須結合自身教育實際狀況,深化對教育規律的認識,想方設法保障教育客體在教育起點、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中的公平,才能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切實感受到公正的教育氛圍,提高他們對教育正義的認識,達到我們順利實施教育正義的目的。就現階段的中國而言,“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公平就是為人人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機會”。[4]我們堅決貫徹總理這一指導性的認識,就是要求大學必須充分尊重、重視和保護教育客體的各項教育權利,確保他們受教育機會的均等性,惟有這樣,才能提供最大意義的教育公平原則。“在教育公平的原則下,每個受教育者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機會,才能使其潛能、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實現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活動”。[5]
(三)積極提倡素質教育
大學要想合理地運用教育正義,就需要在大力貫徹教育機會平等的同時,積極提倡素質教育,讓教育客體自身得到全面發展,切實體悟到教育正義的實質效果。因此,教育正義就是讓他們充分意識到:進行終身學習、提升自身素質才是大學教育的主旋律,引導他們提高學習的自主性、技巧性、目的性成為教育正義的關鍵環節。這樣,有助于他們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強化自主學習的能力,樹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為以后工作生活中順利開展提供堅實的依據。眾所周知,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為旨歸,由于人是以個體的方式存在于世界之中,因此,提倡和完善個性教育就成為它的應有之義。我們必須把個性教育融入到素質教育中來,根據他們不同的天賦能力,在貫徹大眾化教育方針的同時力求做到因人而異,在統一性教育的基礎上做到甄別性的教育,鼓勵他們根據各自的偏好來發掘自身的特長優勢,以便于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推動我國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塑造向善愛人的人本教育
正義從產生初始就和倫理學密切相連,將德性因素注入到正義之中,構建內在向善的正義不僅成為古典正義的核心所在,而且在現今正義理論中依舊具備持久的生命力。因此,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通過道德教育夯實社會和諧的道德基礎,首先是公平正義這一道德基礎,為實現社會和諧創造基本條件”。[6]可見,強化內在向善教育,將善的理念根植到教育客體的認知中來就顯得勢在必行。于是,運用內在倫理的至善性來塑造教育客體,成為現階段大學教育正義的價值目標。
(一)注重內在道德的圓滿性
教育正義就是要運用正義的至善性來加強對教育客體的德性教育,培養他們的愛心意識,“教育與正義以善為中介,實現了二者在根本上的溝通。教育必須是善的,也因此必須是正義的。教人不正義或用不正義手段的教,可能是教唆,可能是欺騙、恐嚇,惟獨不是教育,正義是教育的根本性質”。[7]教育正義的宗旨在于完善他們的內在品質,目的在于與人為善,培育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成為我國大學弘揚正義教育的必然之物。顯然,實施教育正義需要我們積極開展博愛教育,把善作為通向正義的根本,讓他們明確善是人之為人的價值所在,把善作為人之為人的基礎,提升他們對人的本真存在的認識。教育正義要求我們注重人文關懷,加大實施人格倫理教育的力度,培養他們向善愛人的道德情懷,以至善的正義觀念來引導、熏陶、塑造他們,使他們成為理性的道德人。這樣,才能健全他們的人格,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強化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將他們培育成德才兼備的復合型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規范恰當的行為舉止
“正義,是一種所有人由之而做出公正事情來的品質,它使每一個人成為做公正事情的人,使其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規范”。[8]通過在大學實施教育正義,可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舉止得體的文明行為,很好地糾正他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錯誤行為觀,促使他們采取恰當合理的行為,有效避免他們在一味追求外在物欲的過程中迷失自我,杜絕他們沉湎于物欲之中喪失掉自身理智的錯誤之舉。不容忽視的是,由于中國古典教育正義過于注重運用內在道德的圓滿性來規范人的外在行為,一味強調內在的倫理軟約束和自我規范,在實踐中有意的忽略掉人性惡的一面,因而缺乏正義外在的剛性約束,無形之中淡化了正義的有效性。針對這一弊端,就需要我們實施教育正義時,在保持傳統正義德性規范個體行為的基礎上,加強對西方正義外在有效制約理論的認識,充分利用正義的剛性約束來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將依法治國的理念貫徹深入到他們的意識之中,塑造健全他們的法制意識和法制觀念,讓他們能合理利用法律制度規范自身的行為。#p#分頁標題#e#
(三)弘揚樂觀進取的理想價值
“正義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希冀所在,反映了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表達,成為人類衡量判斷現實活動的標準和依據所在”。[9]教育正義亦是如此,它源自于現實又要超越現實,它能夠充分開發大學生的智慧潛能,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引導他們從現實的浮躁喧囂中蘇醒出來,從容地消解世俗功利給他們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讓他們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態,引導他們尋求人生發展方向的真諦。因此,教育正義的價值理想能夠超越現實世俗功利對大學生的影響,能夠引領他們對現有的社會生活進行理智分析,維系他們自身相對獨立的品格,深入他們對現實生活的理解,讓他們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坦然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積極籌謀自己的未來。這樣,有助于他們加強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樹立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將實現人類生活普遍的福祉作為以后人生奮斗的目標。
三、完善現代公民權利教育
眾所周知,服務社會是現代大學的功能之一,大學的組織特性決定了它在超越于人類社會的同時又要引領人類社會的發展。于是,利用教育正義來促進社會正義的實現,已經成為它們義不容辭的重要使命。
(一)樹立平等自主的公民之維
教育正義由于在價值取向上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基本權利,積極培養他們的現代公民意識,塑造他們權利平等的意識,強化他們對他人權利、尊嚴和價值的尊重,促使他們自覺的維護個人合法的權益。退而廣之,教育正義不僅能夠加強公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還可以從根本上消解傳統等級意識、臣民意識給我國民眾所帶來消極影響,樹立起獨立、自主的平等意識,建立起真正的權利意識,進而形成完備的公民意識。大學通過弘揚教育正義,引導他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讓他們“依據自身的理性對社會公共利益做出獨立、清楚的判斷能力、理性對話的能力和利益協調的能力以及對公共事務進行社會批評的自覺性”。[10]這樣,能夠讓他們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對人的尊嚴價值的維護,積極投入到國家社會各項事務的管理之中,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和救助,能夠公正地對待他人他事,有效維護每一公民的合法權益,自覺擔當起自身在社會的各項責任和義務。
(二)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
人的自然本性決定了人是有限地理性存在體,人的社會現實關系的好壞,往往取決于人的利益是否出現沖突,“正義本質上是調節人們之間各種社會關系的一種規范,旨趣在于建構合理的社會合作體系,為人的幸福生活提供條件和保證”,[11]因此,教育正義成為人們有效解決人際關系的重要依據。通過教育正義的導向作用,能夠有效地減緩天然本能與有限理性對大學生的制約,緩解人與人之間為生存發展而引發利益的沖突,引導他們形成知行合一的正義觀,在他們之間形成誠信、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他們在和諧的生活關系中實現彼此的利益??梢姡瑢嵤┙逃x能夠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他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有助于緩解利益沖突所引發的緊張性關系,讓他們樹立起誠信友愛意識,在強調個性發展的同時學會彼此關愛,相互尊重理解,在合作中形成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實現彼此利益的最大化。通過教育正義對社會正義的輻射影響作用,可以確保我國社會不同階層能夠和諧處理各種現實利益沖突,保障我國社會發展“成果共享”正義目標的實現。
(三)培育和諧有序的社會共同體
“教育正義作為實現社會公平、合作、有序、有效治理的方式,是一個共同體成為良好有序的共同體的根本價值,是一個社會追求和諧、實現社會合作與團結的根本因素,也是建構良好社會的價值條件”。[2]教育正義能夠讓大學生充分意識到個體存在的脆弱性,促使他們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樹立起共同體意識之維,主動融入到社會生活中來,積極關注社會公共善的運作和實施,努力促進社會共同善的實現。這樣,就可以成功塑造他們的團隊整體意識,樹立起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意識。人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物,惟有和諧有序的社會之中才能得到的發展機會,井然有序成為社會良性運行的根本基礎。而正義作為維系人類社會秩序的產物,教育正義的實施不僅能夠成功地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化塑造,培養他們理國的意識行為,還能樹立起他們在整體和諧有序之中實現自身權利的自覺性,促使他們積極地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積極保障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順利保障我國社會正義的實現。因此,在大學實施教育正義,不僅能夠促進正義在大學領域之中順利地開展,還能為社會正義的構建提供理論上的支持。通過教育正義的引領輻射作用,可以為我國社會正義的深入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在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自身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