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成人職業教育理論述評實踐方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楊修平 單位:衢州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目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整合后的網絡信息技術將成為整個課程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無的輔助工具;整合后的模式將打破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創建新的教與學的環境和方式,使得教學結構發生變化,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轉變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結構。若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則可以把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定義為:將外語教學系統中的各種教學資源和各個教學要素有機地集合起來,將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技能與教學媒體有效地結合起來,并呈現出高度的和諧與自然,充分發揮系統的整體優勢以產生聚集效應。成人外語教學流弊明顯、效益低下,其中英語學習群體表現最為突出。成人學員群體龐大、基礎有別、層次復雜、目標各異,也就是說,相對學校未成年的系統學習群體而言,成人英語學習群體差異明顯、特性突出。特殊的群體需要特殊的教育,特別的個體需要特別的服務。然而,現實并非如此。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和空間里,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特性和個性“一刀切”,采用最傳統、最普通的教學方式“一堂灌”,結果收效甚微,形成資源的浪費。現代教育技術日趨普及,成人外語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勢必提上日程。
一、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理論支撐
近年來,眾多學者從認知科學、心理學和信息處理等方面入手,研究語言學習的認知過程和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提出各種關于語言學習的理論。這些理論對分析外語學習過程的認知心理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外語教學具有借鑒意義。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該理論對教學活動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營造輕松、愉快、自由、支持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培養和形成,使學生真正進入教學的真實情境,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會話活動實現意義建構過程。二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學習策略和學習進度,而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保證學生自由發揮認知潛力。三是教學評價不僅僅是教師以考試的分數對學生已學知識進行檢驗,學生也應成為教學評價的主體。上述要求為信息技術融入外語教學各個環節提供了理據。
(二)多元智力理論
加德納(GardnerH.)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他認為智力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訓練發展的;智力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不同智力共同作用于一個人的思維和行動。該理論表明,智力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具有多重性的特點。一個人的智力是多種不同能力綜合疊加的結果;每個人的智力構成都有其獨一無二的特殊性。因此,多元智力理論解釋了外語學習普遍存在的個體差異問題,為我們更科學、更有效地開展多媒體外語教學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指導。
(三)圖式理論
認知心理學認為語言學習是新信息激活長時記憶中儲存的舊知識,從而形成新知識的創造性過程。因此,背景圖式的作用十分突出。語言教學需要為學習者提供圖式框架,幫助學習者建構一個新的圖式,以便組織文章信息或相關的語言信息,需要提供鏈接信息以激活學習者已存的有關圖式,而多媒體信息和圖像是最好的圖式背景“前導”手段。這意味著教學需要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現實性、聲像資料的直觀性和可視性,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圖式“前導”信息,激活和調用相關的主題語言知識。也就是說,利用多媒體手段,提供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圖式聲像背景,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用已有的語言知識描述主題背景,從而培養學生語言與現實相匹配的思維和表述能力。
(四)克拉申外語學習認知理論
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首先必須接觸目的語材料,這就是輸入。克拉申認為輸入的語料必須是可理解的,當學習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輸入后,大腦作出積極的反應,引起“注意和記憶”。學習者通過對輸入語言材料的處理,產生一種不同于母語和目的語的語言———中介語,并在最后形成語言的表達,即輸出。克氏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一是可理解的輸入信息是外語學習的重要環節。二是外語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即強調有意義的學習和有意義的操練,因此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三是外語學習過程既是對舊知識的改組和重構,也是對新信息的意義構建。四是強調學習過程中情景的創設,外語學習應是互動的,學生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還應是信息的反饋者,即信息的輸出者。五是情感因素及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均對外語學習產生影響。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的整合能有效滿足上述要求。
(五)維果茨基理論
維果茨基根據兒童認知心理發展規律提出了最近發展區、文化發展普遍規律及中介理論。它們對現代教育科學及相關的交叉學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維氏理論所闡釋的認知發展過程指出了學習過程的基本特征及設計的網絡學習環境所要支撐的內容:其一,學習是需要的驅動,依賴于實踐中的參與。其二,學習是社會行為,它是以社會的人通過語言、符號、工具等為中介的。其三,學習是在確定的最近發展區中,適應現有文化成員的行為。其四,學習是反思和元認知行為,是從社會到個體的內化過程。其五,學習是基于豐富的文化和社會語境,既習得隱性知識,又習得顯性知識。其六,學習是從一個環境到另一個環境的知識轉化,是發現概念意義相互關聯的過程。此外,所設計的環境要能支持學習者解決問題,即完成學習任務和目標;支持學習者內化知識的過程,即提供模型、訓練和引發表達、反思及探索的環境或提供認知工具;支持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互動與合作,形成一個團體,擁有共同知識和價值觀,并追求共同的學習目標,從而為彼此提供同伴支持;支持學習者為達到特定目標必須參與的真實的社會文化環境。
二、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實踐運作方案
(一)實踐方案的主要內容
1.外語教學資源的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外語課程的性質及市場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促使了外語教學資源的推陳出新。在教學實踐中,科學合理地研究和選擇教學資源難,而高效務實地使用則更難,即使選擇上已做到科學合理,使用中也未必能務實高效,況且任何一種資源都不可能完全滿足某一特定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因此,在資源使用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和實際教學條件,對教學資源進行取舍調整與二度開發。前者是指一般層面的對所選用的教學資源結構、內容、順序、教學方法等要素進行取舍調整,以適應課堂教學的需要;后者是指更高層面的精選與重組現行的各種教學資源,補充設計能夠反映英語學習規律、符合特定院校和特定學生群體實際,具有相對穩定性并易于操作的成人學生自主學習資源。#p#分頁標題#e#
2.外語教學手段的拓展
現代教育技術與外語課程的有機整合使外語教學活動變得更靈活、更便利、更直觀、更有效。外語教學中常用的教育技術主要包括:光學技術(幻燈、投影)、電聲技術(錄音、廣播)、影視技術(電影、電視、錄像、VCD\DVD\CD-ROM)、語言實驗室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計算機與網絡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相融合,形成了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CMC)浪潮,在Internet上出現了形式多樣的外語交際手段和途徑(如E-mail,List,UsenetGroups,Gopher,IRC,CUSeeMe,Moos,MSNMessenger…),在外語教學中實現了教學功能的新突破,朝著網絡化、國際化、智能化、多元化方向邁進。成人職業教育外語有效教學的實現離不開上述教學手段的合理拓展和應用。
3.外語教學模式的優化
現代教育技術與外語課程的有機整合使外語教學由封閉性和單向性的知識與技能傳播轉向開放性,呈現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應該以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為依據,優化組合教師、學生、媒體、教學內容等教學要素,運用恰當的媒體技術和不同的教學策略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傳播與呈現,從中獲取高效的教學效果。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外語教學模式研究的6種最新成果分別是,自我驅動模式、立體信息輸入模式、電子交互模式、競爭合作探究模式、文化意識培養模式、學習風格—策略順應模式。總之,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學習活動可歸結為3種基本類型:信息搜索與加工型、人際交流型和問題解決型。師生之間應順應網絡教學的新特點,建立起符合成人職業教育外語教學規律的新機制。
4.外語教學環境的營造
現代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有機整合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更多的語言實習機會和更直接的語言交流環境。現代信息技術所構建的英語教學環境突出地表現為以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為基礎,充分利用其交互功能及多媒體功能優化教學過程,實現發現式學習、直觀全景式等多種學習模式,以培養學習者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提高教學效率、效果和效益。語言學習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學習活動,語言浸沒教學法主張,外語學習應該讓學習者最大限度地接觸目的語,讓其浸泡在類似母語學習的氛圍中去感知、體味和運用語言。因此,通過技術手段構筑理想的語言環境是外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澳大利亞學者C.Mcloughlin(2002)提出了10個基于網絡的學習環境設計要素:確定目標(明確與不明確)、適應性(固定與靈活)、可獲得性(高與低)、一致性(高與低)、經驗價值(高與低)、合作性(是否獲得支持)、建構性(強與弱)、學習定位(教師管理與學生自律)、多樣性(單一與多樣)、細化程度(高與低)。
5.外語教學評估原則的設置
評估主要涉及網絡環境下有效學習與有效教學的評價原則、學生和教師課內外有效學習和教學的依據與尺度。基于信息技術的網絡學習模式是一種以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的學習模式。因此,對教師而言,如何掌控學生的學習、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顯得至關重要。國內學者賈國棟提出了網絡外語教學評估應遵循的5大原則和12種評估方法。5大原則是:充分信任學習者原則、自我獨立評測原則、鼓勵學生互評原則、網上師生互評原則、反饋信息豐富性原則。12種評估方法為:網上小測試、網上小作文、電子檔案夾、在線能力展示評估、在線口語面試、網絡日志、電子郵件、反思性問題、反思性短文、學習者的參與度記錄、同學互評、自我評估。這些原則和方法對信息技術環境下成人職業教育外語教學評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啟示作用。
(二)實踐方案的關鍵技術
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給外語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重視硬件投入和建設,輕視軟件建設和對設備的利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低效性;教師素質不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課堂完全自助、黑板搬家、濫用媒體等。這些問題值得外語教師不斷反思和努力克服。因此,優化成人職業教育外語教學方案的關鍵是解決以下兩大技術問題。
1.傳統外語課堂價值發揮的優化技術
現代網絡多媒體外語課堂的普及決不意味著傳統課堂價值的喪失和弱化,相反,傳統外語課堂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如培養學習興趣、提供合適的語言輸入、提供學習策略、指導課外學習等。問題的關鍵是在網絡環境下如何有效發揮和優化傳統外語課堂的價值與功能。
2.傳統面授課堂與現代網絡課堂的互補對接技術
雖然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網絡課堂具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即能夠支持個別化教學、情境教學、合作學習、過程寫作,并促進學習者的認知發展,但在教學中并非所有新的技術都是最有效的。傳統面授課堂與現代網絡課堂并不構成排斥,相反,它是一種結合,一種補充,一種完善,成為外語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現代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的整合是目前基礎外語教學改革的制高點、突破口。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在外語教學法、網絡外語教學、課程定位、課程設置、方法論以及教育技術理論等方面;研究方法包括基本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操作。但是整合研究畢竟是新興的、尚未成熟的,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全面的研究模式,其理論探討和方法研究仍需進一步完善、探索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