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鄉村成人職教發展理念,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彭擁軍 尹可珍 陳樂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在農村人口文化素質整體狀況偏低、專業技能相對缺失狀況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善的背景下,20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的農村成人教育卻遭遇了挫折,不少地區成人教育機構被撤并,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這給當下的新農村建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高素質的農村人口,需要絕對地減少農民數量和不斷提高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的技能水平。單純以“掃盲”、“識字”為重點的補償性成人教育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農村成人教育需要升級為更高等級的教育并調整服務策略,以更好地滿足農民文化素養提高和新職業技能發展的要求,促進農村人口向其他行業的流動,不斷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層次。
一、積極拓寬補償性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服務范圍
要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參與能力,就需要改變農民的思想意識,提高農民素質,重塑昔日農民良好的社會形象,因此更迫切需要對農民積極實施補償性教育。首先,補償性教育旨在提高農民參與和享受現代生活的能力。《中國農村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表明,2002年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59%,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0.63%,初中程度的占49.33%,高中程度的占9.81%,中專程度的占2.09%,大專以上的僅占0.56%〔1〕。農村成年人口文化素質低已經成為制約農村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很有必要通過行之有效的農村成人職業教育對他們進行文化基礎知識和現代意識等方面的補償教育,以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另據2006年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國適齡兒童的小學凈入學率為99.27%,已經達到了全面普及小學教育的水平;初中階段的毛入學率為69.97%,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為59.8%。然而,對于每年近2000萬的適齡兒童來說,近百分之一的適齡兒童不能入學或輟學,這意味著每年仍然有幾十萬人成為文盲后備軍;有30%以上的小學畢業生沒有進入初中階段學習,超過40%的初中畢業生不能進入高中階段學習,這些沒有機會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人大多數生長在農村〔2〕。
因此,對農村人口實施文化基礎知識和職業技能并舉的補償性職業教育仍然是一個數量大、持續時間長的工作。農村成人教育如果能夠用合適的方法促進農村成年人提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知識和工作技能,必將為農村人口有效參與現代化建設和分享現代化的發展成果提供更好的基礎和條件。其次,農村成人教育應從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的視角來思考提高農民文化和技能問題,并著眼于全面長效地提高農民素質。要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在二十一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切實有效地提高農村人口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而現在,我國就業和經濟發展正面臨兩大變化:第一個變化是正在逐步形成由直接就業走向先接受技能培訓后就業的新格局,第二個變化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高級技工產生了強勁需求。從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出發,我們要認識到加強農民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發展農村職業教育中,應把農民的長遠發展和提高素質納入到農民終身教育體系中,以加速農村人力資源的二次開發①,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把農民由一般性勞動力提升為專門性勞動力。這種開發對農村人口的職業轉換具有積極意義。它有助于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化,并實現農村發展與農村成人教育之間的良性互動。因為農業發展可以為農村成人職業教育提供新的發展空間,使農民感受到應接受進一步教育的必要性,從而主動地融入到終身教育框架體系中。其三,農村成人職業教育要逐步著眼于重塑農民形象。
在中國古代,農民在士農工商四大階級序列中居于第二位,而新中國的農民更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創造了讓中國人感到自豪的成果,這都曾經讓農民揚眉吐氣。但隨著現代化的推進,農民甚至被演化成落后愚昧的代名詞。農民形象的矮小化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都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農業經濟結構的缺陷與農業和農民等相關的問題。有鑒于此,甚至有人對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事實作出了帶有顛覆意味的判斷。我國以狹小的耕地面積養活龐大人口的事實也被人們從新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如果考慮到我們是以占世界40%的農民養活占世界7%的非農民的話,曾經讓農業和農民引以為豪的事實中就包括了許多尷尬成分。因為據新近出版的《美國農業》一書記載,一個美國農民能養活98個本國人和34個其他國家的人〔3〕。這一冰冷的事實無情地表明我國農業生產的低效率和低回報,它甚至揭示出農民單純依靠傳統農業獲取收益必然難以走出收入低下的尷尬境地背后所隱藏的事實真相。因此,如何使農業從低效率走向高效率,使農業生產從松散的個體活動走向嚴密的集約經營,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農民接受合適的職業訓練,使其轉化為現代農民或者進入其他服務行業,以重塑農民形象。當然,在農民形象的重塑過程中,必然會對我國面向農村的成人教育產生很大的現實需要,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拓展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
二、強化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為農”服務功能
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高農村的生活品質。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決定了有限的土地不可能容納數量如此龐大的農民,傳統農民數量必將大大減少,而與農業和農村相關聯的行業將成為就地吸納農村勞動力的重要力量,農村成人教育要在對傳統農業的全面改造(或者說揚棄)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那么,如何通過農村成人教育(主要是成人職業教育)的發展來有效提高農民職業素質,培養多層次的農業技術人才,造就一批具有發展致富意識和較強勞動技能的新型農民②就成為一個越來越現實的問題。首先,國家要大力發展針對農村成人的職業教育,積極培養具有廣闊的就業、創業適應性和心理健康、心態平衡的新一代農民,使之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對那些立志在農村發展的勞動力,特別是已經離校返鄉的初、高中畢業生們,應對他們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引導他們增強市場創新意識,幫助他們進一步學習和掌握農業高新技術知識,以提高他們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不斷開拓市場、駕馭市場的能力。同時還要鼓勵他們發展現代農業,大力促進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使傳統農業產業從低附加值的農業初級產品生產向高附加值的農業產品開發的現代農業方向發展,逐步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鏈,從而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轉變,并促使農民由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轉變。通過提高農村農民的科學技術水平,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使農村成為與城市相媲美的生活場所和就業、創業場所。#p#分頁標題#e#
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提高勞動者素質,最終實現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已經成為農村成人教育要獲得長久發展和產生重要社會影響力所不得不直面的發展方向性選擇。從總體上說,農村經濟落后,教育資源貧乏,在較長一段時期內面對適齡兒童的普通教育與城市相比總體上處于不利地位,因而更需要富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對農村成人教育予以補償。事實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每個人都會產生甚至強化發展自己、提高自己的愿望,而農村人這種愿望更需要國家予以引導、激發和滿足。可以肯定,從理論上說,農村成人職業教育存在巨大發展空間和現實需要。這就需要職業教育能想農民之所想,采取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建立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辦學機制,改變過去過于重視學歷、忽視短期培訓的做法,實現教育觀念創新,并根據農村實際情況來辦學,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地向農村各類人員開展各種層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的補償性教育和短期的實用技術培訓,以滿足農民群眾對農技知識的需求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出能真正服務于農村生產,服務于農業小康社會建設的各類人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使農村成人教育產生新的碩果。如果農村成人教育能夠腳踏實地向這一目標邁進,這將會既有利于促進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也將為更好地實現農村人口向其他行業轉移提供物質基礎。其次,農村成人職業教育要促進農民就地向與農業相關聯的產業轉移。農業的集約化生產,以及農業產品的商業化運作,不但意味著原來意義上的農民數量大大減少,而且意味著農民將向農業工人轉變,這需要更高層次的農村人才和與農業相關聯的技術來支撐。事實上,在2004年2月,教育部就啟動了“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4〕,由中央電大牽頭組織實施。截至2006年10月,全國就有31所省級電大、357個縣級電大教學點參與試點項目。已注冊學習的5.54萬名學生中,80%以上是現職的鄉鎮干部,另外近20%的人是科技致富能手和鄉鎮企業職工。
電大和電大教學點的教師針對農村經濟、文化發展及生產管理的需要,已開設了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11個專科專業,其中包括種植類的農業技術、種子生產與經營、園藝技術、林業技術、園林技術;養殖類的特種動物養殖、畜牧獸醫、畜牧;管理類的農村行政管理、農業經濟管理、鄉鎮企業管理等,以突出與農業生產和鄉村管理等實用性方面內容的教學。此外,農村成人職業教育還應積極探索遠程教育,希望遠程教育資源能為中國農村普及農業科學技術,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加快農村經濟社會和城鄉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做出貢獻;并運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絡、衛星網絡等手段,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多功能的農民教育培訓,使農民不出家門就能上大學。如果今后能夠把農業技術和農產品深加工的技術推廣與農村人才培養真正結合起來,那么,農村社會的全面深刻變遷是可以預期的,而這種預期在發達國家實際上已經成為現實。3其三,農村成人職業教育要注重提高農村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高素質人才是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所占比重較大,農民素質的高低和農民知識化進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步伐,決定著農村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農村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大量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可以加速整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農業對國家經濟發展具有的巨大約束力,農業發展跟不上,現代化就缺乏穩定的現實基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持續發展的農業,就沒有持續發展的工業;沒有農村的富裕,就難以有城市真正長久的富裕。而農業發展的根本就在于農業技術的發展和農業人才的培養,當然也離不開農村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因此,作為我國現代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村職業教育是農村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持力量。
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發展農村經濟,推進農村工業化建設的一項戰略措施。目前,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9億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它呼喚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大力發展,而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又有助于新農村的建設。農村成人職業教育應以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打破以單一學習課本知識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注重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有選擇性地開設課程,注重課程與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針對性、實用性和靈活性;在傳授給學生以先進知識和實用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適應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自主選擇能力,以提高其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本領。與此同時,還應注重農村職業教育的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努力為學員創造良好的實驗實習條件,讓學員在經過培訓后很快地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滿足個人致富的需要,從而提高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
三、優化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的“離農”服務效果
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既在于提高農民素質,更在于減少農民數量。在目前的現實條件下,我們不可能機械地減少農民數量,只能努力實現農民的制度性轉移,其根本點在于提高農民社會流動的愿望和能力〔5〕。我國從1949~1979年的30年里,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只從89.4%降到86.8%。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出現了大規模的社會流動,到1999年,我國城市人口已經達到約占40%的水平〔6〕。隨著農村人口大量轉移,我國工人隊伍構成發生歷史性變化,農民工實際上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權威調查顯示,在第二產業就業的農業戶口勞動力已占57.6%,有些行業中農業戶口的從業人員已占相當高的比重,如批發零售業和餐飲業占52.6%,加工制造業占68.2%,建筑業占79.8%〔7〕。農村成人職業教育如何進一步幫助農民真正走出農業已經成為日漸凸顯的問題。首先,教育已經成為推動部分中青年農民走出農村、實現社會流動的重要力量。從理論上說,農村成人職業教育能夠激發農村中青年勞動者的學習愿望并提高對職業教育的積極預期。在我國大部分農村,本來就有一些農民子弟通過正規學校教育在社會階梯中占據了較高位置。他們所擁有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和文化地位都明顯高于一般農民,這些獲得較高社會地位的人為其他的農民子弟樹立了榜樣。在改革開放后,農民因大規模社會流動而走出了農業和農村,但他們主要從事補充性勞動崗位,容易成為城市貧民。因此,應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的作用,大力發展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通過對勞動者進行文化和職業技能的培訓,促使進城打工的農村勞動者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提升其就業層次,真正實現農民身份改變和人格轉換,這將是農村成人職業教育越來越需要擔負起的重要社會使命。因為只有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水平,增強農民向非農行業和非農產業的流動能力,從職業意義上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民,才是抓住了“三農”問題的關鍵。#p#分頁標題#e#
目前開展的針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就是一種比較好的嘗試,它有助于解決需要引進農民工地區的民工荒問題和農民工輸出地的勞動力閑置問題。其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踐證明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國從2004年開始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8〕。今后,應圍繞“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繼續實施國務院六部門聯合推動的“陽光工程”和“教育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進城農民工培訓。而我國在今后能夠像發達國家一樣,采取有力措施鼓勵一部分科研院所積極參與農業科學技術方面的應用性研發,以及參與對農村人才和農村人口轉移的相關培訓來為農民走出農業和農村提供更多的知識性和技能性支持,使農民接受更多的職業技能教育和培訓,這既是農村成人教育發展所需要的一個現實條件,也是農民真正能夠從農村轉移出去而成為新型市民的必然要求。其三,農村成人教育要為促進農民成為永久的離開者貢獻力量。在目前的社會結構中,白領性工作崗位主要集中在城市和非農行業,經過良好的正規教育而成為農村永久流出者大都成為了白領,而經過二次教育實現農民白領化在目前仍然只具有理論上的可能性。事實上,農民自主性社會流動者主要從事城市和工業的替代性和補償性勞動,也就是主要從事城市人口不愿意做的臟、苦、累和危險的工作。這種局面的存在其實也是城鄉和工農不平等的一種反映,也折射出農村人口競爭白領性工作崗位無論在知識能力層面,還是在制度性開放層面都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如何通過農村成人職業教育提升農民進城的現實競爭力,并使他們成為農村永遠的流出者和城市的永久居民,將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難以回避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