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韓歷史教育德育實效性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沈海燕 單位:閩江學院思政教研部
德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學會做人,擁有優良的道德品質。而歷史教育則可以通過歷史的學習,使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人類歷史進程的角度認識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而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審視歷史教育在中國大陸、臺灣與韓國中小學和大學教育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歷史教育在德育建設方面有著特殊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中國大陸、臺灣與韓國歷史教育的發展脈絡及特點
1.中國大陸、臺灣與韓國歷史教育的發展脈絡。
(1)中國大陸。新中國成立以來,小學、中學和大學都有開設歷史課。小學歷史教科書前有過4次修訂,1980-1990年代對教材進行了3次修改,從1993年秋開始,小學取消歷史課,一些歷史知識安排在社會課里講授。初中和高中歷史教科書在前進行過3次修改,主要講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1977年后,重新開始編寫初中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教材。1990年秋開始使用的初中歷史教材注重提高學生素質,因材施教,得到廣泛好評,1992年秋季為全國絕大多數地區采用。1990年初,國家教委規定高中開設歷史課,2000年教材作修訂。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包含歷史教學內容,共有9次修改,先后開設過“新民主主義論(包括近代中國革命運動史)”、“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
(2)臺灣。二戰后,臺灣回歸祖國懷抱,臺灣開始使用國民政府編寫的歷史教材,1950年后編撰歷史教材。1945年后臺灣的小學歷史教科書共歷經6次修訂,歷史課程有時并入社會科,有時單獨設置。初中歷史教科書至今共7次修訂,1948年為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編輯的教科書,正式在臺灣編寫的有6次,而以1994年版《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在歷史課程方面的變動最大,其中關鍵是加入臺灣史內容。高中歷史課程前后有5次主要的修訂,最后一次修訂是1995年,增加臺灣史的內容。
(3)韓國。無論小學、初高中,還是大學,韓國學生都要接受歷史知識的教育。小學階段的歷史知識與社會科的其他知識是完全融合的,進入初中階段以后,才有了獨立的歷史課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韓國歷史課程先后進行了6次課程改革。1954年,韓國進行第一次歷史課程改革,歷史課被并人社會生活科。初中高中學生在生活課中學習韓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第二次課程改革結合國家的經濟政策,突出產業發展的各項要求,以效率和實用為原則。1973年第三次課程改革將韓國歷史課定為小學五六年級至高中和大學必修的獨立課程。第四次課程改革加大了國史的教學內容,并強調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五次課程改革使歷史教育觀念更加現代化,并突出民族精神。第六次課程改革方案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意識,指出從國際視野審視韓國歷史。[1]
2.中國大陸、臺灣和韓國歷史教育的特點。
(1)重視歷史課程的設置和改革。韓國十分重視歷史教育,二戰后,韓國先后進行了6次歷史課程改革。國家從課程設置和編寫體制等方面保證對歷史教科書的管理,教材內容上韓國本國歷史部分內容逐漸增多,教學方式上更加重視歷史教育的實踐教學,歷史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高。中國大陸歷史課程設置和課程改革也是越來越引起政府的重視。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歷史教材編寫的主管部門層級在不斷提高,大學的歷史教育也是如此,“我國高校思政課的設置經歷了一個由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規范性要求、到由教育部制定規范性要求、再到由和教育部聯合制定規范性要求的過程。”[2]同時課程設置改革和師資培養、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和科學研究等配套整體推進。
(2)強調歷史知識的完整性。韓國歷史教育強調歷史知識的完整性,完整性指從古到今時序完整性和歷史發展的邏輯完整性,這些由國家統一安排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來保障。如韓國初中《國史》簡潔地敘述了從史前時代、國家的建立、三國時代、高麗的建立、朝鮮王朝的出現、日本殖民時代一直到當代的韓國,給學生展示韓國歷史的全貌,同時也為高中歷史的學習奠定基礎。中國大陸歷史教材按照時間先后順序來完整編寫各部分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編的初中中國歷史4冊,從遠古直到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初中世界歷史兩冊,上冊為古代史,下冊為近現代史。高中1956年比較完整的一套歷史教科書中國史下限至新中國成立,世界史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講到1954年日內瓦會議。之后進行的幾次課程改革,體系的完整性并無變化,下限不斷延伸。臺灣歷史教材的中國史以中華民族的發展為主,使學生明了中華民族的演進和歷代疆域的變遷,了解中國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但1994年后設立單獨的臺灣史。
(3)圍繞各時期主要任務開展歷史教育。韓國歷史課程改革隨著國內國外形勢的不斷變化而進行。第二次課程改革正值韓國經濟起飛時期,歷史教學結合國家的經濟政策,以效率和實用為原則。至70年代,南北朝鮮政治對峙加劇,要求每個人都要具有反共精神和民族精神。隨著韓國國力逐漸強大,在歷史教學中突出韓國民族精神。在全球化趨勢愈發明顯的情況下,提出以國際視野認識韓國歷史,以使國民成為適應世界發展的新公民。韓國的歷史教育使民眾具有團結自信向上的民族精神。因此,韓國不僅經濟發達,而且社會公德水平也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韓國人充滿了民族自豪感。中國大陸歷史課程圍繞黨的中心任務來設置或改變。過渡時期、“”和化運動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時期,歷史課程都進行相應調整。臺灣方面課程的改革主要基于學術研究成果或政治考量,“光復初期以‘去殖民化’為核心;中期以‘臺灣本土化’為核心;1993年后以‘臺灣主體論’為核心。”[3]中國大陸歷史教育保證了各時期主要任務的順利完成,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歷史教育起到了提高中華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保證全民族同心同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的重大作用。
二中國大陸、臺灣與韓國歷史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及啟示
1.中國大陸、臺灣與韓國歷史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1)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韓國歷史教育的重點。教學內容上,從韓國形成發展史、韓民族遭受侵略的苦難史和抵御外來侵略的不屈抗爭史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大量教育,滲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為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除了系統講授歷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外,學校還經常組織學生訪問歷史名流的故居舊址,韓國很多公共場所都矗立著抗日英雄的雕像供人景仰。韓國學校還規定,每逢奏國歌升國旗不論是誰在何處均必須肅立,通過多種途徑提升韓國人的愛國主義感情。中國歷史教學中把愛國主義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學目的要使學生從小就了解中華民族的光輝歷程和優良傳統,了解鴉片戰爭后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英勇斗爭的歷史,了解我們從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是偉大的事業,培育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但中國大陸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有些脫離實際,應更多地與現實結合起來,使愛國主義更符合現時代,同時注意愛國主義應該不是狹隘的,而是對祖國、人民和世界和平熱愛的愛國主義。#p#分頁標題#e#
(2)增進政治認同感。韓國歷史教材經過多次調整,始終都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形態滲透其中。從突出民族抗爭意識以增強民族精神到倡導現代自由民主精神,愛國統一觀念,韓國政府通過調整歷史教學目標等多種途徑將政治意識滲透其中。通過歷史教育,韓國人崇尚人權自由民主等價值觀念,對于韓國的資本主義制度也充滿信心。當然,韓國歷史教育并不“唯政治化”,在具體實施上是相當程度地依賴多元教化來完成的,韓國通過學校、社會、家庭三者多元化渠道將歷史教育功能結合起來:各類學校在歷史教育中發揮中心作用,國家和地方政府擔當社會歷史教育的職責。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政府對歷史教育也愈發重視。在現當代青年學生因受西方多種思想影響,政治信仰減弱時,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包括加強中國近現代歷史教育。在大學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這門課著重強調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和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突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的重大作用,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國史、國情,明白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和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通過學習,大學生增強了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政治認同,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政治價值觀念和立場體系,最終確定為自己的政治態度和信仰。但中國大陸的政治信仰教育主要依靠學校,社會、媒體等依然各行其是,政府應以政治的權威和統領性地位來逐漸使社會、家庭、媒體等等也擔負起歷史教育培養政治認同的職責。
(3)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韓國學校在開展歷史教育時著重培養學生的國民精神,強調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學生不是被當作只承擔‘聆聽教誨’任務的單向度的靜態對象,而是從一開始就被認定為會承擔‘愛家、建國、服務社會’使命的具有特定發展目標的活生生的人。”[4]因而,在學校的歷史教學中,歷史結合現實,突出韓國發展的現實目標,讓學生成為符合韓國發展需要的能積極服從社會規則,為國家貢獻力量的合格人才。通過豐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模式培養出的國民,不僅是理論家,而且是擔負了神圣的使命的實踐者。在20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風暴時,當韓元兌美元匯率大跌時,韓國人提出“一人一元救國家”的口號。人們把自己的金銀首飾賣給國家,只收欠條,民間團體和群眾還自發組織起來,增加生產,購買國貨,減少出國旅游,正是韓國人這樣齊心合力,使韓國成為亞洲擺脫經濟危機最快的國家。中國歷史教育中介紹了大量不同時代的杰出人物,他們身上展現的不同風姿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風貌和優良傳統,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優良品格和高尚情操,成為炎黃子孫奮進的巨大動力。如憂國憂民,以死殉國,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等。通過這些動人的事跡使學生養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并產生承擔歷史重任的神圣使命感。但中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目標過于理想化,理論超越現實,歷史教育應結合現實情況,提出切合實際的目標,同樣使學生可以報效國家。
(1)中國應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思想支柱。一個民族,如果缺乏振奮的精神、堅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就無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般來講,只有對歷史和傳統了解很深的人,才會對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產生較強的認同感,同時擔負起民族振興的重擔。韓國在歷史教育中特別突出民族精神教育。韓國過去是一個受壓迫很深的國家,歷史教育強調民族意識、國民精神,使人們形成“殖民地抗爭意識”,尤其增強了學生對家園、祖國和民族等身份符號的情感接受和理性認同,韓國民眾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由于過度強調民族精神,使韓國民族形成民族主義和以本國為中心的地方歷史主義。在具體行動上,韓國政府甚至提倡“經濟愛國主義”,拒買外國車,以坐本國生產的汽車為榮。這樣的民族精神就有些盲目和自高自大了。中國大陸歷史課程雖然也有涉及民族意識,但其教學內容并未將培育民族精神放在突出地位,加上教學方法相對滯后,使教學中民族精神教育部分的時效性被削弱。中國大陸的歷史教育應該進一步做到:國家教育部應該組織歷史學家修改現行的歷史教學大綱,在歷史教育目標和歷史功能的定位上,應著重強調對青年人民族認同感的培養和教育,通過教育,引導學生思索人我、群我的關系,以培養年輕人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強化他們的民族價值觀和民族責任感;同時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歷史教育在臺灣對于臺灣民眾對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起著獨特的作用。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后,臺灣人民心系祖國、認同中華、不斷抗擊日寇,終于使日本軍國主義在臺灣推行的“皇民化”教育以失敗告終。抗戰勝利后,臺灣回歸祖國。之后的50余年間,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各級學校推行歷史教育,對于廣大中小學生來說,歷史教科書特別強調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而不僅僅是他們生長之地的臺灣,這對塑造年青一代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愛國情感,收到了積極的效果。然而,最近一些年來,臺灣當局推行“臺獨”路線,主張各級學校國史教育只講授臺灣史,而廢除中國史,甚至主張把中國史當作外國史。臺灣史開始專門設立并且內容占相當的比重,這對于臺灣青年一代產生不良影響,使臺灣人尤其年輕人對祖國、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逐漸減弱。如2005年針對在滬臺灣大學生的調查,在向外籍人士介紹自己的身份時,“選擇‘中國人’的比例為15.6%,選擇‘中國臺灣人’的比例僅12.3%,有74.6%的學生選擇了‘臺灣人’。”[5]
(2)中國大陸應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避免重復性,注重實踐性。在教學內容上,中韓兩國都強調體系的完整性。韓國初中高中的韓國史和世界史都以時間為序來編寫教材,但初中、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采取不同的編寫方法,避免簡單重復。初中《國史》按照歷史發展的先后順序編寫,給學生展示了韓國歷史的概貌,高中《國史》依然是按照歷史先后順序,不過是以模塊的形式展開,主題有“史前時代的文化和國家的形成”“民族文化的發展”“統治結構和政治運動”“經濟結構和經濟生活”“近、現代史的潮流”等,這樣編寫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歷史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認識韓國歷史的發展。這種模塊的編寫方法容易出現的主要問題是散亂,但韓國的高中歷史教材總體上是成功的。中國大陸中學大學的歷史教科書內容和教學目標上有一定重復,不利于學生認真投入地學習歷史。#p#分頁標題#e#
國家應組織歷史專家統一設立各級學校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以此為依據編寫教材。應按照受教育者的人格成長規律,特別是思維發展規律來設置課程,從小學到大學依次側重歷史故事的了解,歷史過程的熟悉,歷史問題的分析,提升和鞏固不同年級的學習重點,逐步培養學生歷史應用的能力,實現由“知”到“行”的轉化。目前,中國大陸初中歷史課程的課程改革開始以學習主題形式構建初中歷史課程體系,這是一次重大創新。它打破了傳統的突出體系完整和知識專業的單一模式,降低課程難度,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意能力培養,盡量使學習內容貼近生活、貼近社會,這是歷史教育改革的很大進步。國家還應該有效地促進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合理、科學、系統、明確的歷史教學分工,使學生更主動、積極地學習歷史,并合理安排學生的課時,這樣歷史教育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方法上,中韓兩國都注重歷史的實踐性,韓國的歷史實踐教學值得中國借鑒。韓國除了在常規課程中普遍地開設歷史課外,還在各門課程的組織教學中盡可能地滲透韓民族的歷史文化信息等教育元素。教育的途徑除了知識灌輸,更多的是自然熏陶、參觀訪問和實踐教育。
學校在校園的宿舍、走廊、教室和辦公場所懸掛人物、書法、繪畫等歷史文化藝術作品,還經常組織學生參觀歷史文化博物館、歷史文化故居、遺跡。通過這種名實結合的歷史文化教育,學校著力喚醒學生對韓國歷史和文化的記憶,培育學生的文化情懷和歷史意識。中國大陸歷史教學方法以講授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相對不足,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學法呈現出不斷增加的趨勢。實踐教學方面,中國歷史資源十分豐富,國家應從資金、場所開放等多個環節保證從事歷史學習的師生自由參觀,國家應設立相應的機構做統一的籌劃,并保證地方教育部門根據各地的特色做靈活的調整、安排。綜上所述,中國和韓國政府都十分重視歷史教育,根據時代的發展進步對于歷史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不斷進行改革,歷史教育對學生德育培養的作用也都在不斷增強。通過歷史教育,韓國不僅經濟發達,而且公民有極強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歷史教育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展望未來,歷史教育將越來越為人們重視,它對國家的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