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論海洋世界遺產發展趨勢及申報建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981年,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志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海洋遺產收入名錄的開端。此后陸續有代表典型海洋自然和文化特性的項目加入海洋世界遺產的行列,但具體何為“海洋世界遺產”,直到2010年12月在美國夏威夷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海洋遺址管理人大會上才達成共識。會議認為,符合以下兩個條件的屬于海洋世界遺產:第一,滿足世界自然遺產準入標準中的至少一項;第二,滿足“完整性”和“真實性”的要求,并有一套充足的保護與管理體系。在此基礎上,結合海洋本身的特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世界遺產海洋計劃將海洋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作以下描述。首先須滿足以下條件之一:①最為壯觀的自然現象,或具有特殊自然美和審美價值的地區;②地球歷史重要發展階段中的杰出例證,包括生命記錄、地形構成中重大的正在進行中的地質過程或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征;③陸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態系統和動植物進化和發展中的重要生態和生物過程;④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包括從科學或自然養護角度考慮具有杰出全球價值的瀕危物種的重要自然生境。其次應符合“整體性”和“真實性”①要求,并具備充分的保護和管理體系,確保保護遺產地基礎特征的能力。
海洋世界遺產的現狀分析
根據上述標準,截至2012年7月,共有46項海洋世界遺產通過評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自然遺產42項,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4項。每一項都經過歷時多年的嚴格篩選,以不同凡響的景色、卓越的生物多樣性或獨特的生態、生物、地質形態或文化特征彰顯著海洋獨特的自然與文化魅力。
1.海洋世界遺產的空間分布
從圖1可以看出,目前各大洲所擁有的海洋世界遺產,美洲名列第一,傳統世界遺產大洲歐洲位居第二,大洋洲與亞洲并列第三,最少的是非洲,共有4項,僅占海洋世界遺產總數的8.7%。這與世界遺產總數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排列有所不同。在各洲的世界遺產中,大洋洲海洋遺產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9.1%①,這和大洋洲被海洋環繞有一定關系。不過,在大洋洲所擁有的9項海洋世界遺產中,澳大利亞就獨占了5項,數量眾多的島國還鮮有海洋遺產登陸《世界遺產名錄》。目前擁有世界遺產的國家共157個,其中35個具有海洋世界遺產。澳大利亞最多,達到5項;其次是美國和墨西哥,為3項;英國、法國、哥斯達黎加、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為2項,其余國家為1項。排名前9位的國家所擁有的海洋遺產共23個,正好占了海洋世界遺產總數的一半,反映出海洋世界遺產分布集中的特點。圖2反映了世界遺產數排名前十位的國家的海洋世界遺產數量情況。從圖2中可以看出,世界主要遺產大國海洋項目所占的比例都不高,特別是意大利和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和第三遺產大國竟還沒有一項與海洋有關的項目。在這10個國家中,只有美國和墨西哥海洋世界遺產項目所占比例稍微高一些,但也僅分別達到14.3%和9.7%②,說明大多數國家包括很多遺產大國對海洋世界遺產的重視還遠遠不夠。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海洋世界遺產的分布在空間上存在不平衡性:分布不均勻,澳洲較為密集;擁有海洋世界遺產的國家中海岸線長的國家和群島國居多;海洋大國、經濟實力強的國家更為重視,申請的海洋世界遺產項目更多。
2.海洋世界遺產的類型分布
從表1可以看出,在現有全部海洋世界遺產中,自然遺產項目所占比例高達91.3%,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項目占8.7%,文化遺產項目比例為0;而在所有世界遺產中,文化遺產的比例則超過了77%,自然遺產僅為19.5%,反映出海洋遺產文化項目的代表性嚴重不足。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以下3個原因。
(1)與海洋世界遺產突出的自然特性有關。統計各項海洋世界遺產符合的準入標準發現,在世界遺產的十項準入標準中,符合第VII條“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的有26項,占總量的56.5%;符合第VIII條“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的有13項,占總量的28.3%;符合第IX條“重要生物生態演化過程”的有32項,占總量的69.6%;符合第X條“瀕危物種、生物多樣性保護最重要的自然棲息地”的有36條,占總量的78.3%。以上均為自然遺產的準入標準,而第I-VI條文化遺產準入標準被采用的次數僅分別為0,1,4,1,2,1。這主要因為大部分海洋遺產本身就是遠離海岸的海洋保護區或海島,四周均為海水環抱,地理上與外界隔絕,鮮有人類居住和生活的痕跡,或不具備人類生存的條件,從而很難找到符合文化遺產的特征。但一些遺產地或為瀕危、珍稀、獨有的物種提供著棲身之所,或體現著地球演化、生物進化的重要過程,基本未受到人為破壞,自然特性極為突出。
(2)海洋世界遺產文化項目目前還是空白,多少反映出各國對海洋文化的挖掘還不夠深入,對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還相對不足。在僅有的4處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中,一處位于美洲,是2010年收入名錄的美國帕帕哈瑙莫夸基亞海洋保護區。兩處來自歐洲,分別是西班牙的伊比沙島和英國的圣科達群島,最后一處是2012年新入選的帕勞洛克群島———南部?湖,位于大洋洲。這4個項目除了雄奇壯美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生物多樣性之外,均憑借第IV條準入標準“對某一文化傳統或現存或已消失的文明的獨特或至少是特殊的例證”獲得世界遺產評審委員會的青睞。而文化遺產的其他幾條標準,如建筑或技術的發展,傳統人類居住地、土地或海洋利用的杰出范例,具有突出普遍意義的生活傳統、思想或信仰等被采用的幾率還很低。這說明各國對海洋文化的理解和挖掘還不夠全面、深入。(3)與世界遺產海洋計劃對海洋世界遺產評定標準的規定有關。該標準明確規定海洋世界遺產應滿足“自然遺產標準中的至少一項”,對是否須要滿足文化遺產標準未提出任何要求,顯然忽略了海洋文化因素的存在,導致申報國在選擇申報名單時偏向于自然項目,這對出現目前自然遺產項目一邊倒的情況有一定的影響。#p#分頁標題#e#
海洋世界遺產的發展趨勢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遺產事業的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性。首先,陸地遺產的數量遠超過海洋遺產,海洋世界遺產僅占世界遺產總數的4.8%,海洋在《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代表性顯然不足。其次,就海洋世界遺產本身而言,也存在發展失衡問題。類型上,自然遺產占絕對優勢,文化遺產仍為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比例很低;空間分布上,大洋洲和南美洲分布密集,亞洲和非洲代表性不足。1994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建設具有代表性、平衡和可信的世界遺產名錄全球戰略。該戰略的目標是避免部分地區或類別被過分代表,確保《世界遺產名錄》更廣泛地反映世界上具有杰出全球價值的自然和文化多樣性。為此,全球戰略鼓勵提名目前沒有得到很好代表或代表不足的類型和地區的遺產加入世界遺產名錄。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0.8%,而目前海洋世界遺產在名錄中的代表還不足5%,這顯然是不平衡、不具有代表性的。能否有更多、更全面地反映全球各大海區重要海洋生態系統、地質特征、壯麗景觀和優秀獨特文化的遺產項目加入《世界遺產名錄》,對于實現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的全球戰略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從這個層面來看,未來世界遺產委員會必然會對海洋類遺產投入更大的關注和支持。2005年世界遺產中心專門啟動世界遺產海洋計劃并定期召開世界遺產名錄海洋遺址管理人大會就是很好的證明。此外,世界遺產是當前世界上最好的保護體系,加入世界遺產體系,可以從管理、技術和資金等各方面得到聯合國的支持。隨著各國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海洋世界遺產將會出現蓬勃發展的趨勢。
1.自然遺產仍然將是申報重點
現有海洋世界遺產中,自然遺產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但考慮到海洋突出的自然特性,以及海洋在全球環境中的重要性,海洋自然遺產項目的數量仍然偏少。傳統遺產大洲歐洲和亞洲所擁有的世界遺產中,文化遺產占據了明顯優勢,而歐洲三面環海,亞洲有眾多的沿海國家和島嶼國家,海洋世界遺產自然項目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從總體發展趨勢來看,自然項目仍然將是海洋世界遺產申報的重點。
2.文化遺產將得到更大的重視
目前海洋世界遺產文化項目為零的情況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對海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不足造成的。事實上,海洋文化的范圍十分寬泛,“海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和體系,就是人類認識、把握、開放、利用海洋,調整人與海洋的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類對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心態,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經濟結構、法規制度、衣食住行、習俗和語言文學藝術等形態”[2]。因此,只要是人類在海洋因素的基礎上創造的,反映海洋特色的文化,具有保護價值,都應算作是海洋文化遺產[3]。考古學界已證明沿海地帶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區域,在沿海區域極可能找到證明人類發展某個重要階段的優秀例證或人類創造的與海洋有關的偉大杰作。此外,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文化遺產的界定并不拘泥于古代文明,各國還應將目光投向當代文化與海洋結合產生的文化遺產,讓人類對海洋有更深刻的認識、更和諧的利用,并在世界遺產中得以體現。
3.海島將得到更多關注
海島是廣袤海洋上的顯著特征,由于遠離大陸,孤懸于海上,其自然環境與大陸相比呈現獨特性,具有很多原始或特有的物種。而因四面環海,其文化特性與海洋則更為親近,保留下眾多獨特的文化遺存,包括語言、生活習俗、社會體制、傳統藝術等。很多海島提供了自然環境和海洋文化相互融合,協調發展的優秀例證,如,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伊比沙島、圣科達群島和帕勞洛克群島。事實上,世界遺產中的海島項目不在少數,但基本都是自然遺產,對島上海洋文化的挖掘還有待發展。隨著各國對海洋文化的認識和研究不斷深入,島嶼的綜合價值將會得到更多的重視。可以預見,除傳統自然優勢,海島將憑借其特殊的文化價值成為未來世界遺產申報的一個熱點。
4.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新領域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藝術[3]。世界上眾多的沿海地區和島嶼都保留有豐富、獨特的海洋文化。這些文學作品、歌舞藝術、宗教信仰甚至國家社會組織制度等,是在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逐步加深的過程中誕生的,蘊藏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和文化特性,反映了人與海洋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是人類發展歷史中的寶貴財富。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其發展將會逐步影響到海洋領域,使海洋世界遺產類型朝著更為多樣、豐富的方向發展,完整、全面地反映海洋文化。
5.亞洲、非洲和南太平洋地區遺產項目申報增加
當前海洋世界遺產從空間分布來看部分區域代表不足,部分地區密度較大,總體發展存在不平衡性。亞洲總岸線長達69900km,多半島和島嶼,海洋生態系統類型豐富多樣,海洋文明歷史悠久燦爛;非洲總岸線雖然不長,僅為26000km,但其大部分海島上生活著眾多獨特稀有、歷史久遠的物種,為人類展示著物種進化和地質演變的奇妙進程。可以預計,隨著國家重視程度的加強,未來亞、非兩洲的海洋世界遺產申報將會出現上升趨勢。大洋洲海洋世界遺產分布密集,但一半以上都屬于澳大利亞,南太平洋上星羅棋布的小島嶼國家僅有極少數幾個申報了世界遺產。事實上,大洋洲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眾多自然特性和文化特征完美融合的海島,島上保留有大量人類早期對海洋認識的遺存,除申報自然或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之外,還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突破口加大申遺力度,改變當前海洋世界遺產過度集中在小部分區域的狀況。
我國申報海洋世界遺產的潛力分析
我國歷來重視世界遺產的申報和保護工作,每年都有新的遺產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遺憾的是,作為世界遺產數量排名第三的遺產大國,我國至今還沒有一項海洋世界遺產。這可能與我國大部分被陸地包圍,陸上遺產項目較為豐富有關,也多少反映出目前我國對海洋遺產的挖掘力度和保護程度還相對不足。事實上,我國漫長的海岸線、島嶼岸線和遼闊的海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海洋生態系統,神奇壯麗的海洋自然景觀,璀璨奪目的海洋文化遺存。積極研究我國優秀的海洋自然、文化遺產項目,適時申報海洋世界遺產,通過世界遺產這一當前最優秀的保護體系維護自然賦予我們的珍貴財富,保護、承襲和發展經過千百年歷史沉淀形成的寶貴文化和習俗,對于提升公眾對海洋的認識、拓展海洋保護理念、引進海洋保護新技術手段、提高我國海洋保護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海底還埋藏著數不勝數的水下文化遺產,有的位于爭議海域內,對這些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處置可能會引起國家管轄權的爭議。我國應對這一問題高度重視,加大對海洋世界遺產文化項目,包括水下文化遺產的研究力度,把握好主動權,在保護優秀文化遺存的同時有效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盡管目前我國的海洋世界遺產尚屬空白,但國家多年來一直積極致力于海洋的保護和管理工作并取得極大進展,為海洋世界遺產的申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申報海洋世界遺產大有潛力可挖。#p#分頁標題#e#
(1)重視海洋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目前我國已建成國家級海洋保護區33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21個。這些保護區類型多樣,有保護某一稀有瀕危物種的,有保護豐富生物多樣性的,也有反映地球演變歷史的,并且毫無疑問都具有獨特的美景,幾乎囊括了世界遺產委員會關于海洋世界遺產界定的所有方面,極有希望從中培育出優秀的世界遺產項目。
(2)國家歷來重視對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隨著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近年來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技術、裝備都取得了極大進步,組織機構建設也進一步完善。2010年11月,國家海洋局與國家文物局在北京簽署《關于合作開展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框架協議》,雙方在協議框架下開展了切實有效的行動,包括實施中國管轄范圍內水下文化遺產聯合執法等。隨著雙方合作的不斷深化,我國遼闊海域內蘊藏的不計其數的寶貴海洋文化遺產將會得到更加科學、全面的保護,成為申報海洋世界遺產文化項目的一大寶庫。
(3)國家對海島保護高度關注。海島不僅資源豐富、風光旖旎、保留有大量原住民文化傳統,在維護海洋權益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海島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對于保護海島的生態環境、珍稀特有物種和資源、保障其維護主權的地位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也為未來申報海島類的世界遺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一些項目已初步具備申遺實力,較為知名的如海上絲綢之路和南麂列島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廣州等城市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將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其余與海上絲路相關的城市也紛紛著手進行這方面的工作。但由于單個城市無法完整反映海上絲綢之路的全貌,分頭申報減弱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價值,降低了申遺的籌碼,分散了申遺的財力物力,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世界遺產的申報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近年來,有專家學者提出聯合申遺的想法,建議將申遺城市進行捆綁,加快“海上絲綢之路”世界遺產的申報進程。目前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初步認可,經多方努力取得很大進展。位于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鰲江口外30nmile東海上的南麂列島,生物資源極為豐富,有貝類403種,藻類174種,數量均占我國海洋貝藻類總數的20%以上,被譽為“貝藻王國”。此外,列島海洋風光秀麗,生態保持良好,在海洋生態方面有著重要研究價值,早在1999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可以說南麂列島兼具極高的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未來極有希望被列入海洋世界遺產潛在項目。
對我國海洋世界遺產申報工作的建議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說我國在申報海洋世界遺產方面已經具備了較為成熟的主客觀條件,無論自然遺產還是文化遺產都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當前需要加大力度的是考慮綜合評估各種因素,好中擇優,挑選優秀的海洋遺產項目進行研究并適時申報海洋世界遺產。為此,提出如下幾條建議。
(1)充分利用現有工作基礎,深化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已發掘的優秀水下文化遺產如“南海I號”“華光礁I號”等進行嚴格保護,深入挖掘開發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轉換保護思路,對不宜打撈發掘的文化遺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劃定保護區進行就地保護,并以基于生態系的方式進行管理,努力創造保護區自然價值與文化價值的完美融合,待條件成熟時推薦進入我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參加海洋世界遺產文化項目或自然與文化雙重項目的評選。
(2)加強海洋保護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價值的重點保護區。海洋世界遺產中不乏從海洋保護區或國家公園發展而來的優秀例子,如已為世人熟知的澳大利亞大堡礁、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基里巴斯菲尼克斯海洋保護區及印度的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等。我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分布著大大小小形色各異的各種海洋保護區,有的保護著如中華白海豚、儒艮、丹頂鶴、獼猴、金絲燕等稀有或瀕危物種,有的展示著紅樹林、灘涂濕地、珊瑚礁等重要生態系統,有的揭示了物種進化、地質演變的奇妙過程。未來中國申報海洋世界遺產可考慮從當前的海洋保護區入手,加強對具有全球重要意義和價值的保護區的監管和保護力度,提升保護水平,確保其完整性不受損壞,努力消除人為造成的不良影響,使之朝著符合海洋世界遺產準入標準和總體要求的方向發展。
(3)加大海島保護力度,發掘海島的自然與文化價值。海島資源豐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臺;海島地理位置獨特,是劃分領海、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基點,對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意義重大;海島遠離大陸,少受外界干擾,孕育了獨特的本地物種,保留下很多人類生存繁衍的歷史遺跡和特有的海島文化。為此,海島一直是海洋世界遺產名錄中的優勢項目,所占比例接近總數的一半。我國遼闊的海域上分布著眾多景色壯麗、資源豐富、物種多樣的海島,有的已經具備了申報海洋世界遺產的初步條件,只要深入挖掘,應不難找出在自然或文化價值上征服世界遺產評委的具有全球價值的海島遺產。
(4)拓展研究思路,深挖優秀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包括表演藝術、社會風俗、傳統手工技能、禮儀、節日慶典等諸多方面。在海洋領域,除了媽祖俗信,還有以祭祀海龍王為主的祭海習俗,為保證捕魚平安而產生的捕魚禁忌習俗,有展示海洋和人類關系的各種海洋節慶活動,有反應沿海居民生產與生活的民間傳統技藝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隨著各國對海洋及海洋世界遺產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深化,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像陸地遺產一樣出現欣欣向榮的趨勢。為此,我國應深度挖掘優秀的、反映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畏懼海洋、依賴海洋、利用海洋、與海洋和諧共生的優秀的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積極申報,使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走在世界前列,同時彌補我國至今沒有海洋世界遺產的遺憾。
本文作者:萬芳芳 白蕾 王琦 單位:天津國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情報與權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