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內科技統計改革構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作者:察志敏
一、國外科技統計的三個重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了研究與實驗發展(R&D)統計。60年代初期,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有關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產生了以《弗拉斯卡蒂手冊》為標志的科技統計規范。手冊產生以后,在成員國范圍內建立起了定期的科技統計調查制度,并有效地開展了國家之間的比較分析,為科技宏觀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咨詢,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后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補充完善,迅速在世界各國推廣開來。這一階段科技統計的主要特點是:測量研究與實驗發展(R&D)的投入,總量指標為國內研究與實驗發展總支出(GERD),可比指標為強度相對數—研究與實驗發展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R&D/GDP)。科技統計的監測重點為政府和企業的科技投入。政府出于維護國家安全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職責,必然要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因此,科技投入的相當比重來自政府公共支出。企業由于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求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技術領先可獲得壟斷超額利潤的驅使,也必然要從銷售收入中提取相當比例用于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這兩塊科技投入構成國家科技投入的主體。建立科技投入統計就是通過投入規模著重反映政府和企業推動科技進步的努力程度。
第二個階段是開展技術創新統計。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研究與實驗發展(R&D)統計有其明顯的不足,如構成研究與實驗發展(R&D)三個組成部分的基礎研究,反映的是人們對自然現象的本質、運動規律、相互之間的關系的認識,應用研究反映的是探索基礎研究可能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應用的途徑和方法,實驗發展反映的是在實驗室階段物化的科研成果。由此看出,研究與實驗發展(R&D)統計只反映了科技投入和科研階段的成果,沒有反映出為商業化生產所做的努力。這里科研活動與最終應用的鏈條出現斷檔,很難直接看到科技投入帶來的產出,也不利于引導科技活動直接為經濟建設服務,容易導致科研與生產相脫節。另外,對二戰后日本經濟崛起案例的研究表明,通過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也能實現技術的跨躍,縮小甚至趕上經濟發達國家。研究與實驗發展(R&D)統計也不能反映引進技術的產出和效益。因此科技統計必須有新的發展,才能適應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需要。80年代以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有關專家對如何解決科技產出問題進行了多方探索,提出了技術創新的概念及統計測量規范,通過研究與實驗發展(R&D)活動向生產性開發和商業性活動延伸,給出了科技投入—技術獲取—成果轉化—產出的系統的測量方法。這樣不僅可以觀察開發自主知識產權(R&D)的努力程度,還可觀察將(R&D)成果轉化為產品并實現市場價值所做的努力,為測量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奧斯陸手冊》的出臺標志著技術創新統計規范的形成,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普遍依據這個規范開展了技術創新統計調查,為這些國家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提供了重要的統計咨詢。
第三個階段是研究高技術產業和高技術產品統計。隨著工業發達國家經濟由追求數量擴張向節省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的效益型增長轉變,產業結構在世界范圍經歷了大規模調整,傳統產業趨于萎縮,新興產業迅速崛起,為適應研究產業結構變化的需要,國外有關專家提出了按生產要素集約程度劃分產業的分類方法,即按生產要素集約程度將產業劃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通過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反映產業結構優化狀況,并由此反映科技進步帶來的宏觀經濟效果。進入80年代以來,工業發達國家技術集約程度高的產業有相對集中的趨勢,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尖端技術在這些產業部門廣泛應用,科技投入和附加價值明顯高于其他產業,以美國為代表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有關專家把這類技術集約程度明顯高的產業界定為高技術產業。并據以進行成員國之間的比較研究。為解決上述高技術產業劃分偏粗,即高技術產業含有非高技術產品,非高技術產業含有高技術產品的問題,美國的有關專家又按符合即定的高技術領域和應用尖端技術的原則,制定了高技術產品目錄,以便更加準確地反映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狀況。高技術產業及產品的分類及其發展狀況研究,為各有關國家制定發展戰略,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發揮了重要的決策咨詢作用。
二、我國開展科技統計工作的基本狀況和主要特點
我國科技統計工作始于8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我國的科技事業有了較大發展,各級政府和各類企業都對科技發展做了一定努力,興辦了大批科研和技術開發機構,開展了大量的科研和技術開發活動。但科技界普遍感到經費不足,影響到隊伍的穩定和科研工作效率。但由于沒有建立科技統計,不能進行國際國內的比較分析,難以對全國的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做出基本估計。為此,科技界發起了科技統計研究活動,大量引進介紹了國際組織開展科技統計研究和調查情況,為在我國開展科技統計工作做了輿論和技術準備。在此基礎上,由科技、教育和統計部門分別建立了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統計年報制度,正式開展了科技統計調查工作。之后,國家統計局經過協調,在部門科技統計的基礎上,建立了科技綜合統計年報制度,開始綜合反映我國科技投入總量及其分布情況。科技綜合統計報表制度的建立,使得我國科技投入能夠在國家層次上進行國際比較,反映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為國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供依據。我國科技統計的主要特點是:1•建立伊始就形成了部門分散管理的調查體系。主要問題是統計口徑和分類不統一,綜合起來難度大,調查數據利用率低,整體效益不高。2•建立之初所確定的統計對象和基本分類與國際標準不一致,導致研究與實驗發展(R&D)與非R&D數據界限難于把握,R&D數據質量不高。3•統計范圍為研究機構、高校和大中型工業企業三塊,統計范圍不全,不能全面反映全社會科技投入的全貌。在反映科技投入強度時,與GDP的統計范圍出入較大,導致比重偏低,不能正確反映科技投入強度。4•注意跟蹤國際統計發展,開展技術創新統計調查,但未建立周期性調查制度,調查不連續,調查范圍小,數據的可用性不強。5•嘗試開展了高技術產業核算工作,但我國行業分類與國際標準產業分類難以一一對應,加之我國行業的部門純度不高,影響了國際比較的效果。從產品角度反映高技術產業發展較為確切,但沒有制定統一的高技術產品目錄,這項工作也未開展起來。第二次全國科技大會以來,我們針對我國現行科技統計工作存在的問題,做了一定的協調和改進工作。工作重點放在了擴大統計范圍和統一統計口徑等基礎工作上面。我們在已有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統計的基礎上,將范圍擴大到了建筑業、運輸郵電業、農業和地質水利業、醫療衛生業、小型工業企業和國家級高技術園區企業,并依據擴大了的范圍,按統一口徑對歷史數據進行了調整,給出了近10年來全社會科技投入總的概念和基本走勢。目前,上述行業已建立起5年一個周期的滾動調查制度,可以保證全社會科技投入核算的完整性。同時,我們加大了部門協調力度,在有關部門科技統計年報制度中增補了計算不足的科技人員勞務費和容易忽視的科研基本建設投資,細致劃分了實驗發展(D)與成果應用的界限,把應當計入研究與實驗發展(R&D)的中間試驗等費用核算進來。使之更加符合國際規范。到目前為止,我們已基本建立起全社會科技投入的調查核算體系,為建立技術創新統計制度并開展高技術產業統計研究奠定了基礎。#p#分頁標題#e#
三、我國科技統計改革的基本思路
我國的科技統計工作總的來說仍處于制度方法研究滯后,統計調查工作不適應宏觀管理需求的狀況。因此,必須堅持以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為指南,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努力適應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保持經濟科技協調發展的需要,建立健全科技統計調查體系和調查方法,規范統計口徑和分類標準,在科技投入與資源配置統計的基礎上、建立企業技術創新統計,并開展高技術產業發展狀況的統計研究、努力適應宏觀管理對科技統計的需求,扭轉科技統計長期滯后的局面。為此,科技統計必須抓緊做好以下幾項重要工作:
1•根據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對技術創新的定義,依據奧斯陸手冊提出的技術創新的統計規范,研究建立技術創新統計調查制度。重點滿足國家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和知識創新工程的需要,建立反映企業技術獲取、生產設計、工藝設備準備、技術培訓、生產組織以及新產品營銷全過程的創新成本測量的指標體系。通過完善研究與實驗發展(R&D)結構指標反映企業自主創新的水平和能力,通過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指標反映企業模仿創新的能力,通過生產設計、工藝設備配置反映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通過營銷投入反映企業為實現創新產品占有市場所做的努力,通過新產品增加值及出口等指標反映創新成果、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2•研究制定高技術產業統計規范。研究高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目的是反映國際競爭力和國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因此,要借鑒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制定的高技術產業分類研制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分類,并通過完善現有科技統計指標體系滿足研究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應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部門分類辦法,在現有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科技統計報表制度中均建立起項目(課題)服務于國民經濟行業的分類,以便對高技術產業科技投入進行“全成本”核算,準確反映高技術產業科技含量以及科技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考慮我國按行業劃分的部門純度不高,為準確反映高技術產業發展狀況,應在高技術產業研究的基礎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逐步研究制定我國的高技術產品統計目錄,并布置統計調查,以便從產品的角度更為準確地反映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狀況。為反映我國高技術產品國際市場占有份額及競爭能力,還應參照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的高技術產品出口目錄,在高技術產品統計目錄的基礎上調整制定我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目錄。
3•協調科研機構與企業年報統計調查范圍,反映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體制改革進程情況。隨著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加大,進入企業集團或轉制為企業的科研機構將逐年增多,按現行科研機構和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統計報表制度確定的統計范圍,匯總結果不能反映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體制改革的進程情況。因此,必須調整科研機構和企業年報的統計范圍。已經加入企業集團或轉制為企業的科研機構要歸入企業年報統計,科技機構年報不再統計,避免重復計算。科研機構轉制當年,為保證不重不漏,應繼續在科研機構年報中統計,企業年報暫不統計,科技體制改革情況可通過資料加工整理,即從科研機構年報中將改制轉制部分剝離,計入企業年報匯總。科技機構轉制為小企業的,不在大中型工業企業統計范圍內,應歸入民營科技企業和國家高技術園區企業年報統計。進一步規范部門科技統計報表制度,使各有關部門的科研年報數據與企業年報數據相互銜接,以便滿足綜合整理分經濟類型、分行業等基本分組資料的需要。
4•開展研究與實驗發展(R&D)資源清查工作。目前國家有關綜合管理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十五”科技發展規劃,要求明確未來5年科技投入的基本目標。“九五”時期以來,我們雖然在擴大科技投入統計范圍,調整科技投入口徑上做了很多努力,但仍然不能適應經濟結構變化的情況。從統計調查范圍來看,產業部門只統計到大中型企業,大量的小型企業沒有進行調查,還有一些科技活動較為密集的新興產業部門、技術服務部門以及外資機構等也沒有進行調查。從科技經費投入口徑來看,由于財務制度和科技管理體制不適應,仍存在科技活動人員工資遺漏,非科研渠道科技投入統計不全等問題。從科研手段來看,只按年度統計增量,對科研設施的存量及更新狀況不了解。從科技人員情況來看,對科技人力資源和從事科技活動人員的知識結構及更新,來源情況,流動狀況,年齡結構,素質能力,需求與供給缺乏了解等。為此,需要對我國的研究與發展(R&D)資源做一次較為全面的清查,摸清家底,以便制定出切合我國實際的科技發展規劃來。作者簡介:察志敏,男,42歲,1982年畢業于東北財經大學計劃統計專業,現任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科技處處長,高級統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