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文化旅游進展模式,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生態文化旅游的特征與發展狀況 生態旅游的實踐一直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之中,體現出人們對大自然的愛惜,尊重和呵護。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H.Ceballos-Lascurain1980年首次從理論上定義生態旅游為:在旅游過程中最小程度打擾和污染環境,其目的是學習、尊重和欣賞自然景觀及其動植物和所發現當時或以前存在的文化。文化旅游是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各種文化活動的旅游。通過文化旅游游客感知、了解、體察當地人民的歷史生活方式、宗教文化、藝術建筑、以及其他文化內容。 近30年來,生態、文化旅游已形成國際趨勢。如MeganEplerWood1989年在美國福羅里達州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生態旅游協會,推動生態旅游的發展,增強對環境和文化尊重的意識,促使經濟可持續發展。在世界各地,文化旅游已成為尋求文化享受和民間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在中國,為了引導人們對文化品位的追求和對大自然的珍惜呵護,許多地區把生態旅游與文化旅游結合起來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休閑度假的旅游方式。如湖北省于2008年11月將該省西部地區組成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激活該地區豐富的生態、文化等資源,推進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取得了許多成效。 2生態文化旅游發展中薄弱點與問題 在生態文化旅游的開發中,也暴露出我國生態環境的一些薄弱點,在項目建設中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 2.1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有些生態資源在逐步減少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有些方面變得更加脆弱。如即使在湖北生態環境具有獨特優勢的神農架林區,許多生態資源也在退化之中,有的甚至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如各種野生動物棲息范圍還在不斷縮小,許多珍稀植物的生存環境并沒有得到真正改善。 2.2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大自然自身孕育需求 由于目前仍然用GDP衡量經濟增長目標,各生態文化區尚不能擺脫以GDP為中心的發展模式。項目投資和旅游價值依然追求GDP的快速增長,攀比投資額度和短期經濟回報,較少考慮環境自身的發展孕育需求。各地熱衷于建設現代化豪華設施,缺少回歸自然的理念。許多生態文化旅游項目邊開發,邊破壞生態環境。有的地方在自然保護區中心建立旅游機場,旅游公路延伸到動植物保護核心區域,忽視了動植物棲息繁衍需要足夠的安息環境。2.3急功近利,用經濟目標衡量文化項目在文化旅游方面,重視與經濟發展直接聯系的文化項目,忽視民族優秀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地方政府喜歡“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熱衷于有直接經濟效益的文化項目。一些民間古樸歸真、勤勞節儉、呵護自然的風俗習慣,由于直接經濟收入不佳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3生態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探討 我國生態文化旅游起步晚,發展快,急需探討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模式,以促進生態環境與旅游的共同發展。 3.1用綠色GDP取代傳統GDP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與環境發生的沖突日趨明顯,如森林面積的萎縮、水土流失加重、沙漠化的擴大、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能源的耗盡,等等問題。這些沖突不斷威脅人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尤其是能源的短缺,使市場經濟的發展難以持續。經濟發展如果突破環境所承載的極限,經濟與環境會同時遭受極度的破壞。因此,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處理和協調經濟與環境的關系時,必須把經濟利益置于生態環境利益之下來研究(Brown,2001)。在經濟效益傷害生態環境時,要果斷地選擇替代經濟方案,以保障生態環境的穩定與良性發展。市場經濟的最大弊端是以GDP來衡量經濟發展的成果,它忽略了生態環境的成本和價值,而地球生態環境一旦毀滅,人類將失去生存基礎。因而,迅速采用綠色財富核算方法,用綠色GDP取代傳統GDP來衡量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是當務之急。在生態文化旅游區,應優先采用綠色GDP指標,來衡量區域發展的成果。 3.2把旅游對生態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 生態文化旅游是旅游與生態文化的有機結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遵循國際生態旅游協會(TIES)1990年制定的基本規則,旅游者要保護旅游區的環境并促進當地居民的福利。要把對生態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的限度,要敏感地覺察和尊重環境,為旅游者和當地居民提供積極的經驗,為當地環境保護和當地居民的利益提供財務上的支持(蔣洪強,2007)。在生態旅游項目的建設中,應切記不能大興土木,貪圖豪華,建設過多人工項目和現代化設施。要倡導綠色旅游和綠色消費方式,在旅游項目建設中要利用自然,順其自然,回歸自然。 3.3森林資源要列為生態區域的核心資源 森林資源是當今最稀缺的自然資本,它兼有自然資源價值和生態服務功能。在全球生態環境日益退化、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森林資源既保護了國家的生態安全,又為市場提供循環永續的能源和材料。根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中國人均森林蓄積量為8m3,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世界平均數的1/9。全球森林資源都處于緊缺狀態,作為世界上木材主要消費大國,中國木材和紙漿嚴重依賴進口,所需外匯排在石油、鋼材之后居第三位。因此,森林資源林是主要的國家安全和戰略資源。森林資源作為最長久急需的再生綠色財富,應成為生態經濟區域的主要支柱產業。 3.4弘揚尊重自然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經濟理論不謀而合,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就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如道家思想就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見素抱樸、節儉實用的理念。“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膾炙人口的詩句反應歷代民眾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我們要繼承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傳統文化,不要驚擾大自然的生息。生態文化旅游區的一切發展項目,都要以保護現有生態環境為前提。使各種地質地貌得以安詳演變,各種山川河谷得以世代保留,各種生物物種自然演繹繁衍,生生不息。#p#分頁標題#e# 4生態文化旅游發展措施 生態文化旅游區的發展應本著綠色經濟的發展原則,根據自身特色順其自然,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為例,論述相關發展措施。 4.1擴大現有生態資源保護范圍,把工業開發集中到中心城市 生態文化區地貌地質具有獨特的自然與歷史的特色,一旦毀壞就無法挽回。因此要下決心停止所有生態區內礦山開發活動,撤除轉移相關的工業設施,把工業集中到中心城市。要慎重對待保護區內水電站的運行和開發,不能破壞區內水生態環境,還魚類及其他水生態物種原有的生存繁衍環境。要擴大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范圍。例如鄂西圈中最大林區神農架面積僅3253km2,是整個神農架山脈中的很小一部分,僅相當于澳大利亞大藍山自然保護區面積的1/3。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展神農架生態資源,可以將神農架整個自然山脈區域納入協調管理范圍,有計劃地實現分區保護和差異發展,規劃不同生態區域,實行工業和行政生態轉移。 4.2盡量限制旅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生態旅游的建設中,要盡量減少人工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如借鑒澳大利亞大藍山世界遺產保護區的建設經驗,在保護區內不建設任何新的人工建筑和大型游樂設施以及工業項目,交通工具以火車、公共汽車、步行等綠色交通為主。要根據生態的承受能力控制旅游建設規模,盡量減少人工建設,盡量降低旅游對生態的影響和破壞。在核心原始森林區域要禁止建設公路等任何人工設施,把旅游對生態的影響限制到最低程度。保護好生態文化旅游區的地貌地質和生態群落,就是保護生態文化區域經濟的根基和源泉。 4.3發展綠色財富 要充分發揮生態旅游區綠色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開闊視野,發展和培育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綠色資源。如大力開發珍稀植物珙桐育種、繁殖、栽培等技術,開發國際和國內高端木材市場和觀賞樹木市場。利用生態區天然的藥用植物寶庫,通過科技投入和市場運作,形成天然優質中藥材生產、加工、市場開發的國際知名品牌(沈顯生,1999)。 4.4讓中華自然與文化大步走向世界 要大力開創國際生態文化旅游品牌,爭取相關國際組織的支持。對于有特色的生態文化項目,如神農架、清江土家風情、炎帝故里等,可申請世界文化自然遺產或其他國際生態文化項目,達到既保護生態環境,又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