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生態文明視域下的旅游規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被寫進了黨的十七大報告[1]。生態文明從廣義上理解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態,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準則,共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從狹義角度看,生態文明與物質、政治文精神3大文明相并列第四大文明,其核心觀念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是其本質[2]。因此,生態文明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發展體系,更是一個經濟、社會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整體系統[3]。旅游業是全球公認的“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具有產業鏈長、產業關聯度高、資源消耗少、環境友好度高、帶動效應大等諸多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優勢[4]。而另一方面,旅游業與生態文明建設有著一種天然的耦合關系[5],旅游業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資源型產業,自然人文資源和環境歷來是旅游業賴以生存的根本,隨著我國旅游業全面進入戰略轉型期,生態環境更是成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6];同時,旅游業并非單純的經濟業態,經濟、社會和自然三者和諧發展是旅游業的終極建設目標,也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障。因此,在旅游區規劃階段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以生態文明的理念指導具體規劃實踐,是確保旅游區建設和經營過程中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三大效益統一的基本前提,也是實現區域旅游業可持繼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義烏市城西街道旅游開發為例,探討在生態文明視角下特色主題旅游區規劃的實踐操作,以期對旅游規劃行業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作出有益探索和現實指導。 1規劃區概況 義烏市城西街道位于義烏市域中部、義烏市區以西,東北臨北苑街道,南接稠江街道,西鄰上溪鎮,北面與浦江縣接壤,總面積60.2km2,下轄1個社區,47個行政村,總人口12.5萬,其中外來人口8.5萬。2010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4.93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976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290元,經濟基礎雄厚。規劃區北部為低山丘陵,地形復雜多樣,森林生態條件優越;南部平原區是規劃中義烏西城的中心地塊,規劃中的國際生產資料市場和國內物流中心均在該范圍內。浙贛鐵路、G60高速公路、03省道等交通主干道貫穿全境,規劃區中心距義烏民航機場和鐵路西站均不足3km,規劃中的G60城西出口即在規劃區中部,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詳見圖1)。規劃區的旅游資源主要包括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底蘊深厚的人文資源兩方面,其中規劃區北部的望道省級森林公園是義烏市域范圍內森林生態環境最優越的區塊之一;而位于浦江縣交界處的分水塘村則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陳望道故居,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共產黨宣言》首譯者、復旦大學原校長陳望道先生的出生地和《共產黨宣言》首譯本的誕生地;除此之外,規劃區內還擁有保留完好的精美古民居、水質清純的長堰水庫、歷史久遠的圣壽禪寺和香積寺等旅游單體。 2規劃區旅游開發條件分析 2.1優勢條件分析 2.1.1自然生態環境優越 規劃區北部丘陵低山區是義烏市域范圍內生態環境最優越的區塊之一。據調查測定,北部區塊森林覆蓋率達84.1%;在隨機選擇的20個測點中,12個測點空氣負離子含量達到3000個/cm3以上,低于500個/cm3的測點僅4個;溪流和水庫水質均達到地表水一級標準。優越的生態環境與咫尺之外的現代商貿都市形成鮮明的對比,成為旅游開發的堅實資源基礎。 2.1.2旅游資源類型豐富 據調查,規劃區旅游資源涵蓋8大主類的全部,涉及到80余個基本類型,資源豐度屬于較好水平。 2.1.3人文景觀特色突出 規劃區內有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且不乏高品質的單體,如陳望道故居、義烏商貿文化等均屬于頂級旅游資源。 2.1.4地形地貌復雜多樣 規劃區內有一望無際的平原,也有延綿起伏的丘陵,還有縱橫交錯的溝壑。復雜多樣的地形條件為多種類型的旅游項目建設提供了優越的場地優勢,為各類旅游項目的展開提供了充裕的空間。 2.1.5區域經濟實力強勁 義烏市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4億元,財政總收入77億元。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為8353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2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775元。堅實的地方經濟不僅為旅游項目的建設提供了充足資金,同時也為項目運行提供了穩定的潛在消費群體。 2.1.6交通和區位優勢明顯 如前所述,優越的交通和區位優勢是項目順利建設實施的重要保障。 2.1.7旅游開發面臨重大機遇 當前,規劃區開發旅游面臨重大機遇。宏觀層面上,低碳經濟、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海西區戰略布署、強縣擴權政策等均為規劃區旅游建設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而從規劃區所處的義烏層面看,城西街道南部平原區已經納入義烏市城市建設規劃,區位優勢在未來幾年內將進一步優化;同時,當前國際國際金融危機、國內樓市緊縮、股市持續低迷等因素促使義烏雄厚的民間資本積極尋求轉移投資,而投資旅游業正可以滿足當前各類民間投資主體的迫切需求,雄厚的民間資本的注入,必將為城西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無窮活力。 2.2劣勢條件分析 2.2.1旅游發展理念相對滯后 義烏市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雖然已經有了較大的規模,但受傳統經濟模式的影響,各級部門和當地居民對旅游產業的重視程度遠遠低于浙江省其他地區,各級政府和居民雖然對旅游建設具有很高的積極性,但由于平時對旅游產業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對于現代旅游業的理解相對滯后,多數還停留在傳統觀光旅游的層面,對于當前旅游產業的全面轉型升級準備不足。如何基于生態文明的視角,提升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旅游發展理念成為規劃區旅游可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之一。#p#分頁標題#e# 2.2.2缺少高品質自然觀光單體 規劃區內自然景觀資源雖然具有類型豐富的特點,但高品質的自然景觀資源單體基本沒有。這決定了城西街道旅游開發不能走傳統的觀光旅游線路。 2.2.3環境資源保護壓力大 長偃水庫是下游十余萬居民的飲用水水源,卻處于項目主體建設區塊的下游,在其上游建設大規模休閑度假等旅游設施與水源保護形成矛盾;規劃區現有植被中馬尾松林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周邊金華、浦江、東陽等縣市均已爆發松材線蟲病,區內森林安全受到威脅;旅游開發過程中的建設以及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廢棄物等將不可避免地污染位于城市上游的“凈土”。這些問題可能引發下游居民對旅游開發的抵制情緒,如何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成為城西街道旅游開發成敗的關鍵所在。 3旅游客源市場分析 為了確保規劃方案符合市場需求,項目組對義烏市客源市場進行了相關調研。 3.1義烏市客源歷史增長態勢 義烏市是譽滿全球的國際小商品中心,得益于此,其旅游接待規模已經名列全省前茅。分析義烏市歷史數據(詳見表1),從2006年開始,全市旅游接待人次始終以15%以上的速度穩步快速增長,國內游客從2006年的437.3萬人次增長到2010年的810.8萬人次;受地方特色影響,義烏市入境市場所占的比重較大,2010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45萬人次,占游客接待總量的5.6%,該比例遠遠高出全省2.3%的平均水平。 3.2客源市場的地域結構 為掌握義烏市旅游客源基本情況,項目組在2011年10月在義烏國際商貿城對游客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其中有效問卷487份。根據調查數據的分析,義烏游客市場呈現明顯的地域性特征,調查結果詳見表2。分析義烏市旅游客源組成現狀,可將國內客源分為5種類型:省內客源游客構成了目前義烏市客源的主體;長三角客源(浙江省除外)是省外客源的主體,目前所占比例還有拓展空間,需重點拓展與鞏固;華東其他省份客源,雖然距離近,但江西、湖南、湖北等游客所占比重過低,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國內其他高出游率地區客源(主要包括遼寧、北京、山東和廣東等地區的游客),他們出游停留時間較長,消費高,但目前在義烏市游客群體中所占比例小;其它客源,分散在全國大部分區域,所占比極小。明顯地,義烏市旅游客源市場中,除本省游客外,主要來自周邊地區(泛長江三角洲)。距離較遠但經濟發達的地區(環渤海地區、珠江三角洲)或人口大省的高出游率地區客源市場尚未形成規模。此外,作為國際小商品都會,境外游客是義烏客源市場中最具特色的群體,從2010年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義烏市入境游客不僅以5.6%的比率遠遠高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也是最具消費能力的旅游群體,同時,與地方經濟模式相關,義烏市入境旅游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 3.3客源市場的年齡結構 據調查數據統計,游客年齡以20~55歲年齡段為主,共占總數的73.8%,20歲以下的占16.9%,55歲以上的老年人則占9.3%。由此可以看出,義烏游客主要集中于青壯年上班一族,青少年占有一定比例,老年市場還有較大開發空間。 3.4客源市場職業結構 調查結果顯示,義烏市游客的職業構成類型多樣,其中個體經營者所、企業單位工作人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公務員、學生占比例差異不大,分別占16.4%、16.0%、15.8%、14.9%和14.3%,構成了游客的主體,其中又以個體經營者為最多;軍人、工人、農民和離退休人員等其他人員比例相對較低,都在10%以下,合計占22.6%。 3.5客源旅游目的構成 調查結果顯示,義烏游客出游目的如圖2。區別于全國和浙江省客源出游目的分布結構,義烏差旅型游客比例遠遠大于其他地區,而消遣型游客比例則比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要低,這是由義烏經濟特色所決定的。由此也可看出,義烏旅游必須迎合當前以商務旅游為主的差旅型游客的消費習慣。 4規劃方案 4.1規劃指導思想 首先,從資源角度分析,城西街道不能走傳統觀光旅游單一產品線路,而必須發揮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優勢,發展特色旅游產品。其次,從客源角度分析,義烏商務旅游所占比重極大,構成了旅游消費的主體,因此規劃區旅游的發展同樣必須立足這一客源群體,相應的旅游產品功能必須能適應各種商務客源的需求;同時,步入轉型期的旅游產業呈現出觀光旅游者比例逐年下降,休閑度假、康體保健、商務休閑和各類特種旅游產品的吸引力逐年增加的趨勢。第三,從社會現實出發,當前中國社會正面臨著食品安全、公共道德、個人意志品質等多方面的公共信任危機,在這種背景下發揮紅色旅游資源優勢,營造基于生態文明的和諧的旅游環境,開展教育類產品不僅是旅游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項目地必須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第四,從社會大眾心理需求出發,當今社會經濟收入提升的同時也提升了人們身心所承受的壓力,各個社會角色所面臨的競爭日益殘酷,“回歸”成了社會大眾的一種奢求,這種形式下,倡導“閑”、“適”、“慢”的“逃避”式休閑理念,以“身心復健”為主要功能的休閑方式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需要。最后從旅游功能和方式看,現代游客已經不能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觀光”,無論是對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參與”、“體驗”已經成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基于以上分析,義烏市城西街道旅游規劃的指導思想確定如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根本出發點,倡導和諧社會理念,立足于規劃區類型豐富的本底旅游資源,充分發揮自然生態環境優勢和人文景觀資源優勢,遵循市場和資源雙重導向和保護第一原則,以商務旅游產品為龍頭,大力開發康體、休閑、度假、紅色旅游產品,配套建設戶外運動、自然觀光、生態體驗等其他旅游產品,營造“閑”、“適”、“慢”的旅游主題氛圍,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打造功能齊備、特色明顯的全國標志性商務休閑度假旅游經濟區,構建社會、經濟、生態和諧發展的新型旅游產業經濟體。#p#分頁標題#e# 4.2空間結構規劃 考察規劃區地形和旅游資源分布情況可以發現,浙贛鐵路、G60高速以及在建的杭長高鐵客運專線三條交通干道將整個規劃區分為南北兩大風格各異的空間區塊,北部區塊以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為特色,整體景觀格調呈現原始、靜謐的特點;而南部區塊則為城市建設區,以商務旅游和現代都市風貌為主要特點。兩大區塊的連接僅有一條至浦江縣的三級縣道相連接,該道路沿長堰水庫西岸蜿蜒,多彎道、路面窄,難以滿足南北兩大區塊的交通連接功能;同時,北部區塊是南部區塊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旅游活動的開展可能造成區域性的生態安全問題;此外,由于穿境公路沿水庫岸線經過,使規劃區最具旅游景觀價值的水體資源——長堰水庫成為“過路”的景區。因此,南北區塊的交通連接和生態安全問題成為規劃區旅游發展的瓶頸。經多方考慮,項目組決定打破現有空間格局,在規劃中的G60城西出口與長堰水庫庫尾黃山塢口之間建設多用途遂道(圖3)。根據地形,該遂道全長1.1km,遂道建成后,不僅破解了南北交通問題,亦可通過遂道將北部區塊旅游和生活污水接入南部城市污水處理中心,并能長堰水庫周邊形成相對封閉的完整濱水休閑區,同時可使外部通過高速的游客不經過市區直達兩大功能區塊。通過建設瓶頸的破除,規劃區形成了主題鮮明的空間結構:主題風格結構上,以香山嶺山脊——長堰水庫大壩為界,南部是以運動游樂項目和都市商貿為主的熱烈風格;北部則是“閑”、“適”、“慢”的靜謐空間;旅游功能結構上,南部是義烏傳統的商貿、觀光功能組團,北部則是特種旅游組團;旅游線路組織結構上,整個規劃區設置兩處接待服務中心,游客從高速出口進入旅游區可以根據各自需求選擇南北兩處接待服務中心并在其引導下完成相應的旅游活動(如圖3)。 4.3區域布局 根據規劃區旅游資源分布和開發建設條件,綜合考慮城西旅游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定位,將義烏城西街道旅游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為:“一核二心三軸六區”。具體布局如表3和圖4。 5結語 義烏市城西街道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具備良好的商務旅游發展基礎,同時具有優越的旅游開發建設條件,本研究嘗試從生態文明建設視角出發探討了社會、經濟和生態和諧發展的旅游經濟區的規劃模式,強調轉型期商務主題旅游區規劃的生態文明理念,闡述了生態文明主導的新型主題旅游區的規劃總體思路和生態空間結構的布局,以期對同類旅游區的規劃提供借鑒和現實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