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清朝檔案整理的研究回顧與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巴縣檔案研究論文的年代分析
從巴縣檔案研究論文分布的時間來看,1979-1980年有2篇論文,1980-1989年有13篇,1990-1999年11篇。研究論文主要分布在2000年以后,尤其是2000-2009這個時間段,共發表47篇論文,占總數的52.8%。2010年-2012年,對巴縣檔案的研究持續升溫,平均每年發表5.3篇論文。但是總體來看,對巴縣檔案的研究還很不夠。巴縣檔案共11.3萬卷,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材料,內容豐富,從1979年至2012年,平均每年才發表2.54篇論文,對巴縣檔案的利用和研究均有待進一步深入。
巴縣檔案研究論文的作者單位地域及其單位性質分析
從作者單位地域分布來看,四川的作者居多,共52篇,占總數的58.4%,加上重慶的10篇,川渝地區就占了70%。原因有兩點:第一,川渝地區的研究者利用巴縣檔案在地域上比別的地方更具優勢;另一方面,巴縣檔案主要反映的是清代四川巴縣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情況,是川渝地區歷史研究的重要方面。除了川渝地區,數量緊隨其后的是美國,共有8篇論文,顯示出美國學者對巴縣檔案的關注程度,比國內除川渝之外的其他地區都高。從作者單位的性質來看,檔案館32篇,占論文總數的36%,全無例外,都是四川省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其次,高校54篇,占61%,顯示出在研究巴縣檔案的問題上,高校依然是研究的重地。其中,四川高校發表20篇,加上重慶發表的9篇,川渝高校共發表29篇論文,是總數的33%,高校總數的53.7%。但是的川渝高校,主要集中在四川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除川渝高校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高校所發表的論文主要分布在:美國8篇,其中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7篇,哥倫比亞大學1篇;太原師范學院陳亞平5篇;中央民族大學鄧建鵬2篇。
巴縣檔案研究論文的研究主題分析
從研究主題進行分析,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巴縣檔案為對象所做的文獻學、檔案學研究,共28篇,占論文總數的31.5%。另一類是以巴縣檔案為主要文獻支撐而進行的清代歷史問題研究,共61篇,占論文總數的68.5%。這部分研究內容涉及廣泛,其中對工商業的研究論文數量最多,共有論文14篇,占所有論文的15.8%。這是因為巴縣為嘉陵江和長江的匯合口,是四川通商航運的樞紐。理所當然,巴縣檔案中反映工商業內容的檔案數量龐大,對其進行研究的文章也相對較多。排在第二位的是保甲治安的研究論文,包括保甲制度、保長鄉約客長、消防等方面的研究,共有12篇文章,占所有論文的13.5%。位居第三位的是司法研究,有9篇文章。巴縣檔案中,司法檔案數量最大,所占比例最高。排在后面的依次是政治研究,宗族、家庭研究,民俗研究,學務教育研究等,分別為2-7篇不等。從這些主題的分析來看,對巴縣檔案中的內容挖掘得還不夠。比如,巴縣婚姻檔案有6000多卷,內容豐富,價值珍貴,但是在已經發表的論文中,只有2篇與此相關,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亟待我們去開發。
巴縣檔案研究論文刊載期刊與發文數量分析
從巴縣檔案研究的期刊來看,CNKI、讀秀搜索引擎及Google學術搜索引擎上搜索到的70篇論文中,有43%發表在檔案、文獻期刊;有21.5%發表在歷史類期刊;有17.1%發表在高校學報;7.1%發表在社會科學綜合期刊;5.7%發表在法律類期刊;5.6%發表在宗教類、社會學類及其他期刊。從中可以看出,檔案、文獻期刊仍然是發表巴縣檔案研究論文的重地,共30篇:《四川檔案》11篇,《歷史檔案》8篇,《檔案學通訊》2篇,《中國檔案》2篇,其他期刊分別發表1篇。歷史類期刊中,《清史研究》4篇,《ModernChina》3篇,《中國農史》2篇,其余均為1篇。高校學報12篇,主要發表在《重慶大學學報》、《南京大學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等期刊。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中,《社會科學研究》2篇,其余均為1篇。從中可以看出,巴縣檔案大都發表在核心期刊,比如《歷史檔案》、《檔案學通訊》、《歷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表現出這些期刊對巴縣檔案的重視程度,同時反映出這些文章的質量也比較高。
與巴縣檔案有關的著作
1.主要以巴縣檔案為文獻支撐的著作
臺灣政治大學李清瑞所著《乾隆年間四川拐賣婦人案件的社會分析———以巴縣檔案為中心的研究(1752-1795)》,以巴縣檔案的拐案記錄為中心,集中剖析了清代乾隆年間四川拐賣婦女的案件及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社會問題。西南科技大學廖斌等人所著的《清代四川地區刑事司法制度研究:以巴縣司法檔案為例》,以巴縣司法檔案為主要文獻支撐,對清代四川地區的刑事司法制度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張渝的著作《清代中期重慶的商業規則與秩序:以巴縣檔案為中心的研究》,以巴縣司法檔案和契約文書作為主要研究資料,對清代中期重慶行會習慣法的發展及其變遷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探討。
2.在研究清代歷史問題的過程中,使用少量巴縣檔案的著作
四川大學里贊《晚清州縣訴訟中的審斷問題———側重四川南部縣的實踐》、西華師范大學蔡東洲《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研究》、重慶大學張曉蓓《冕寧清代司法檔案研究》、云南大理學院李艷君《從冕寧縣檔案看清代民事訴訟制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阿風《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利———以明清契約文書、訴訟檔案為中心》等著作,在分別研究南部檔案、冕寧檔案、徽州檔案、淡新檔案的過程中,使用了少量巴縣檔案,但并不主要以巴縣檔案為支撐。與此類似的還有西南科技大學龍偉《民國醫事糾紛研究(1927-1949)》等著作。
3.將巴縣檔案和其他地方檔案都作為研究對象,對清代歷史問題進行研究的著作
以黃宗智教授為核心的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中國法律史研究群:黃宗智、白凱、蘇成捷、白瑞德等人的著作,均利用了大量巴縣檔案,對清代州縣及其法律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黃宗智在1996年出版的專著中,使用了從巴縣檔案、寶坻縣檔案和淡新檔案中收集的628件清代民事檔案。白凱的著作中,使用了68件清代檔案,巴縣檔案名列其中。蘇成捷的著作中,使用巴縣檔案500件。[1]492-495中國政法大學李青于2012年9月出版的專著《清代檔案與民事訴訟制度研究》,依據清代四川巴縣、河北寶坻、四川冕寧、陜西紫陽、臺灣淡新檔案,對檔案中的民事案件進行了數據分析和法理分析,概括出了清代民事訴訟制度的內容與特點。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對清代巴縣檔案的整理和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筆者認為,這些整理和研究的成果還遠遠不夠,巴縣檔案中還有很多的內容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和探析。2011年,西華師范大學與南充市檔案館合作,成功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整理與研究”。據悉,課題組將以南部檔案為主要文獻支撐,結合其他文獻,展開跨學科、多領域的專題研究,最終完成系列學術專著。課題組的核心成員共38人,涉及歷史學、社會學、檔案學、法學等學科領域,陣容十分強大。[2]相比較而言,巴縣檔案從1953年發現,距今已有近60年時間,并沒有形成類似的各學科領域集中深入研究的狀況,大都是零敲碎打,各自為戰,對巴縣檔案的開發和利用并沒能做到全面和系統,對巴縣檔案的整理和研究尚不能令人滿意。#p#分頁標題#e#
對巴縣檔案提供利用者維度的思考
1.出版匯編的分析和思考
迄今為止,已經整理出版的巴縣檔案匯編共6本。從出版時間來看,1981-1996共16年的時間里,整理出版了5本匯編;1996-2010,也是近16年的時間,卻沒有一本匯編問世。直到2011年6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清代四川巴縣衙門咸豐朝檔案選編》。從匯編涉及的朝代來看,現有的6本匯編中,除《四川保路運動檔案選編》、《四川教案與義和拳檔案》兩本專題匯編之外,其余4本綜合匯編僅涉及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還有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尚未有匯編。而這三朝的檔案數量占巴縣檔案總數的57.4%,亟待相關匯編問世,以方便利用者。從整理出版的內容來看,去年出版的《清代四川巴縣衙門咸豐朝檔案選編》共有16冊,內容非常細致,對研究者來說是一個福音。但是,反過來看1981-1996出版的5本匯編,在數量和內容上均不夠豐富。尤其道光朝,共有21787卷檔案,已經出版的匯編卻只有兩本,還有大量檔案需要匯編出版。從匯編價格來看,這6本匯編價格分別為1.52元、4.75元、8.95元、10.10元、55元、8800元。前面5本匯編的價格對研究者來說,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但是新出版的《清代四川巴縣衙門咸豐朝檔案選編》價格確實太高,普通研究者很難利用匯編為自己的研究服務。
2.利用服務的分析和思考
巴縣檔案是館藏精品,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但是,如果不能充分提供利用,其價值也只能在庫房里慢慢消失。作為檔案保存者和提供利用者的檔案館,應該加大檔案開放利用的力度,最大限度地方便利用者,降低收費標準。從現在的巴縣檔案利用收費來看,只適合每天有時間去檔案館抄檔案的人群。如果外地利用者要想在短時間內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并進行還原,費用非常高昂。而現在利用巴縣檔案的中國利用者,大多是高校的老師和研究生,一般是沒有經費支撐的,即使有,也非常有限。在這方面,臺灣地區和美國做得比較好。比如在臺灣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就收藏了數量較多的從中國大陸購買的巴縣檔案及其他地方檔案的復制件。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中國法律史研究群,先后從中國復印36533頁檔案,購買135盤縮微膠卷,目前保存在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黃宗智—白凱檔案庫。[1]根據四川省檔案館利用編研部的報道,1985年至2006年5月,前來四川省檔案館利用清代巴縣檔案的外國利用者已達到1977人次,共查閱檔案139232卷次,復印67245頁。然而,對于中國大陸研究者來講,復印如此多的檔案、購買如此多的縮微膠卷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對巴縣檔案研究者維度的思考
1.對國內研究者的分析和思考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國內研究巴縣檔案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四川,其他省市研究巴縣檔案的較少;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清代法律史方面,對清代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導致這些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在時間和經費問題上,四川以外的國內研究者不可能有大量時間抄錄檔案,想要復印檔案經費又不允許,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多么有價值的檔案都不會對其有吸引力;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都是各自為戰,缺少美國研究者團隊作戰的戰略和戰術,很難產出深入研究的成果群。希望國家能夠加大對地方研究的投入力度,降低收費標準;希望高校的研究群體能夠像UCLA的中國法律史研究群一樣,團隊作戰,共同研究,形成某個學科的研究群。不僅有大量,而且還有集中研究的系列著作出版。同時,也希望四川省檔案館能與所在地高校密切合作,結合高校特色,共同進行巴縣檔案的開發和研究。
2.對國外研究者的分析和思考
到四川省檔案館查閱巴縣檔案的國外研究者很多,主要是高校教師和博士研究生。他們在研究方式上,比較傾向于以巴縣檔案為文本,針對某一專題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研究主題較為廣泛。比如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唐澤靖彥的博士論文題目是“清代中晚期法律文件中訴狀與口供語言運用與演變”;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州立大學歐中坦教授的研究題目是“調和的中間地帶———清代調解訴訟研究”;美國密蘇里大學的魏達維博士則著力于對“清代家族的分家與家業分配”進行研究。[3]在所選擇材料上,他們也不拘泥于巴縣一地的檔案。重慶市檔案館、南充市檔案館、臺灣地區,都有他們的足跡。比如,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師ElisabethKaske(白莎),致力于對“清末捐輸制度”進行研究。她不僅來四川查閱和抄錄了部分巴縣檔案,還到臺灣查閱了相關資料。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博士生MauraDykstra(戴史翠)致力于對“清末四川商業”的研究,在四川省檔案館查閱巴縣檔案近一年之久,還到重慶市檔案館查閱檔案多次。這種研究方法對各地檔案文獻的掌握更全面,得出的結論也應該更加客觀。
目前,國內有部分高校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對巴縣檔案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將巴縣檔案的相關問題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選題,他們的加入應該能為巴縣檔案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作者:張曉霞 黃存勛 單位: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