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惠農資金管理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糧食直接補貼、水稻良種補貼、農資綜合直補、家電下鄉補貼等一系列補貼政策,且補貼項目不斷增多,補貼資金規模越來越大,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穩定、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隨著強農惠農政策資金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涉農補貼資金發放管理已成為全社會及各級、各部門關心的熱點問題。推行涉農補貼“一折通”規范有序發放模式,更好地落實各項補貼政策,切實加強惠農資金管理,已成為財政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如東縣財政部門在規范涉農補貼“一折通”發放管理上作了有益的嘗試,既有比較成功的實踐經驗,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擬結合如東的工作實際,對涉農補貼“一折通”發放管理中有待完善的相關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一、涉農補貼發放的主要做法 涉農補貼“一折通”發放,事關廣大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黨的惠民政策的貫徹落實。自2006年江蘇省推行涉農補貼“一折通”發放以來,如東縣財政部門嚴格按省、市統一部署,依托“一折通”軟件系統,立足管理規范化,注重服務高效化,不斷創新補貼發放方式,努力把實事辦實,好事做好。至2010年底,我縣已將64個涉農補貼項目納入“一折通”發放管理,實現了涉農補貼直接打卡到戶、到人的發放方式,先后累計發放各種涉農補貼資金11.2億元,惠及全縣32萬多農戶,有力保障了各項涉農補貼政策的全面落實,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廣大農民的普遍好評,并在全省財政部門涉農補貼發放管理工作座談會上作了經驗介紹。具體做法是“三個強化”。 一是強化聯動,形成工作合力。 我縣在推行涉農補貼“一折通”發放中,堅持財政牽頭負責,涉農補貼主管部門、各鎮區、信用聯社齊抓共管的工作推進機制,各部門在信息采集、數據審核、政策宣傳、資金兌付、監督檢查等各個環節,做到分工明確,對接順暢,橫向聯動。其中:信息采集、數據審核環節,明確由財政局基層管理科牽頭,農業、經建、公支、國庫等相關科室和涉農補貼主管部門一起審核把關;政策宣傳、資金兌付環節由財政部門扎口管理;檢查監督環節,邀請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共同參與。為了從制度層面上規范涉農補貼“一折通”發放管理,我們先后出臺了《如東縣涉農補貼一折通打卡發放管理意見》和《強化涉農補貼一折通發放數據傳輸管理的通知》等相關文件,本著便民、利民的原則,逐項梳理適宜納入“一折通”打卡發放的補貼項目,做到能納入的項目,全部納入“一折通”發放管理。針對“一折通”發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農戶補貼信息采集、補貼數據審核、補貼數據文件傳送、補貼打卡節點的銜接、補貼發放后續管理、補貼發放紀律等環節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各涉農補貼主管部門在“補貼政策不變、補貼資金性質不變、部門管理權限不變”的前提下,全力配合財政部門做好涉農補貼“一折通”發放管理。 二是強化規范,實施分類管理。 在涉農補貼發放過程中,我們堅持把基層財政所(分局)作為實施“一折通”發放管理的第一責任部門,按1.5萬農戶配備1人的標準,在基層財政部門精心挑選了一批愛崗敬業、工作負責、業務過硬的財政干部擔任“一折通”專管員,每年組織一到兩次專管員業務培訓,及時掌握涉農補貼發放政策和操作要求。對不同類別的補貼項目,我們按補貼資金的來源渠道與項目特點,實行分類管理。其中:對水稻、棉花、玉米、油菜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農村低保、計生獎勵扶持金、漁民柴油價格補貼等由縣以上財政部門安排補貼資金的項目,根據補貼發放清冊,經財政局相關業務科室審核把關,將補貼款撥至縣“一折通”專戶組織打卡。對革命傷殘軍人撫恤金、三屬撫恤金、帶病回鄉退伍軍人補助、老漁民補助、農場稅改補貼等,由鎮區財政負擔補貼資金的項目,根據鎮補貼發放清冊,經鎮區涉農補貼發放部門審核把關后,鎮區財政通過直接支付將補貼款劃至縣“一折通”專戶組織打卡。在發放時間上,除上級明文規定時間內發放到位的補貼項目外,其余補貼項目盡可能錯開發放時間,統籌安排各類補貼的打卡批次,提高補貼資金的兌付效率。 三是強化監督,確保發放到位。 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廣泛開展涉農補貼“一折通”發放管理宣傳,解答農民疑問,提高群眾對涉農補貼政策的知曉度,營造良好的政策宣傳氛圍。 同時,在涉農補貼資金發放集中的時段,會同紀檢、監察部門開展涉農補貼發放專項檢查。通過自查與現場抽查相結合、補貼發放資料檢查與進村入戶檢查相結合等方式,做到查實即糾,查糾結合。對農民群眾有關“一折通”發放方面的來信來訪,堅持首問負責、屬地管理、聯合會辦、限時辦結制度,明確專人,登門入戶,認真核查,釋疑解答,跟蹤問效,直到問題解決為止,確保涉農補貼資金順利發放到位。 二、涉農補貼落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涉農補貼資金“一折通”發放管理實踐來看,涉農補貼資金在發放管理和政策落實中確有不盡科學合理之處,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補貼項目設置不夠科學。 近年來,涉農補貼“一折通”打卡資金越來越多,幾乎覆蓋到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全過程,農民收入與生活的各門類。在生產環節上,主要有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在消費環節上,主要有家電下鄉補貼、家電以舊換新補助等;在生活保障環節上,主要有農村低保、計生獎勵金、三屬撫恤金等。這些補貼雖然名目繁多,但多數補貼標準都較低,實際起到的作用有限,分攤到每戶農民身上,就只能是杯水車薪,財政資金難以集中發揮應有效能。農民反映,一些補貼項目設置并無必要,也沒有什么意義。反而造成“三個分散”,即項目分散、管理分散、資金分散。項目分散:僅糧食生產就有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水稻、棉花、油菜、小麥、玉米良種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等10多項,不管你分為多少個項目,到了農戶手中都整合為一個項目,大部分農民只知道拿直補錢,但具體什么項目補貼卻無法說清。管理分散:繁雜的涉農補貼分屬多個部門管理,容易造成政出多門、條塊分割,增加了管理成本,分散了補貼效益。資金分散:有的補貼項目到農戶存折上的數額小,而且各種補貼發放時間不同步,農民無法逐一辨別各種補貼資金的種類及補貼數額。#p#分頁標題#e# 有不少農戶沒有及時提取,影響了涉農補貼資金的政策效應。 (二)補貼政策依據不夠完善。 由于各項涉農補貼政策均為原則性的工作要求,沒有明確具體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造成補貼依據不統一,基層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核定農戶補貼對象、品種和面積有很大的難度。 首先,補貼對象難確定。一些農戶因缺少勞力,將土地轉包給有能力耕種的農戶,按照政策其糧食補貼應補給實際種地的農戶。但實際操作情況是,多數地方仍以2002年農村稅費改革核實公示的土地面積實行補貼,基本是誰的承包地誰領取補貼,實際種糧戶往往不能享受補貼。其次,補貼品種難核實。部分農戶為追求經濟效益,放棄種植糧食作物,改種經濟作物,如花卉、苗木、蔬菜等,不種糧食卻領取種糧補貼,有悖于財政補貼政策的初衷。再次,補貼面積難核定。雖然明確了土地歸國家所有,但是耕地面積如何確定,實際耕地面積、種糧面積如何確認,耕地、耕種、種糧的面積增減變化又該如何界定,由哪個部門確認,補貼政策中均沒有明確。目前,國土、統計、農業管理部門手里都有耕地面積、耕種面積、種糧面積,多頭管理導致數據信息系統不暢,補貼依據不統一,以致個別部門把農戶水面養殖面積也納入了農資綜合補貼范圍。 (三)補貼資金監管不夠到位。 涉農補貼“一折通”是非現金支付結算方式,財政部門直接將涉農資金劃轉到農戶的“一折通”卡上,可以避免截留、挪用甚至克扣農民補貼問題的發生。按理講,這是比較科學完善的管理方式。但調研中發現,涉農補貼資金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程序復雜,監管上存在漏洞。在公示環節上,少數村將公示表張貼在人流量較少的地方,且公示時間短,群眾監督效果不是很好。在領取環節上,少數鎮村干部責任心不強,把關不嚴,監督不力,“一折通”由村干部代領問題缺乏有效監督,少數存折遲遲不能到戶,導致個別地方冒領、代領套取補貼資金行為時有發生。在舉報監管環節上,少數村組干部利用調整上報糧食補貼面積的機會,將一些不愿交納“一事一議”等費用的農戶補貼面積,并至其本人或親友名下用于抵算農戶上繳費用。 對于這些違規現象,少數農民沒有舉報意識,給違法行為留下了空間。在跟蹤管理環節上,由于涉農補貼數據的錄入、核對、傳遞等工作均由專管員1人負責,財政力量單薄,人手不夠,普遍缺少必要的復審與跟蹤監督機制,以至出現個別財政干部冒領挪用甚至貪污涉農補貼資金的問題,財政部門無法實施有效的監督。 (四)補貼管理技術不夠方便。 涉農補貼“一折通”網絡軟件管理功能開發不全。本年度掛失過的賬號和戶主發生變更的農戶數據不能及時調整提供。涉農補貼資金不能分項目、分模塊實施權限管理,存在“一折通”后續問題處置失范的現象,致使部分補貼款不能及時打卡到位。涉農補貼“一折通”發放政策性強,需要逐戶進行審核計算,不僅工作量大,基層財政干部常年處于無休止的發放各種補貼之中,而且需要花費大量的大力物力,管理成本也相當高,上級安排的工作經費往往“入不敷出”,造成補貼成本過高與效益較低的矛盾,使涉農補貼資金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加強涉農補貼資金管理的建議措施 涉農補貼資金“一折通”發放管理工作是一個關系到民生、民心的重大政治問題。財政部門不僅要盡快把資金打卡發放,更重要的是要保證管理規范,落到實處,發揮應有的效益。從提高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出發,建議適時完善涉農補貼資金政策,統一補貼依據,實施資金整合,簡化補貼方式,提高涉農補貼資金的使用效率。 (一)加大涉農資金補貼力度,著力推進制度化建設。 借鑒國際經驗,立足我國國情,涉農補貼資金“一折通”發放工作還要堅持下去,其政治意義大于經濟意義。有鑒于此,要進一步增加涉農補貼資金規模。財政部門要認真學習和深入貫徹黨和國家有關“三農”工作的文件精神,從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高度,積極探索利用補助、貼息等多種手段,加大農業投入的力度,堅持多渠道、多層次籌集涉農補貼資金,逐步建立涉農補貼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同時,通過有線網絡播放、發放政策宣傳手冊、設置村級公開欄等措施,更有效地讓涉農補貼政策進村入戶,確保家喻戶曉、人人明白。要進一步優化涉農補貼范圍。由于國家財力所限,眼下不可能大幅度增加補貼投入。在涉農補貼資金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要提高補貼力度,只能通過調結構方式解決。對屬于穩定農業生產、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類補貼項目在歸并的基礎上擴大補助對象,提高補貼標準,優化補貼方式;對屬于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激活農民購買能力的補貼項目應簡化程序,提高管理效能;對屬于臨時性補貼類項目應盡快清理并適時退出;對屬于社會保障類補貼項目應逐步提高標準。要進一步加強補貼資金的監督管理。 針對涉農補貼“一折通”發放管理程序,建立完善補貼操作流程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提高政策的執行力。采取日常檢查和突擊檢查相結合的方法,加大對涉農補貼資金“一折通”發放管理的檢查監督力度,建立健全涉農補貼資金的追蹤問責制度,對發現的問題要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嚴肅處理,有效遏制涉農補貼資金發放過程中各類違法違紀問題的發生。 (二)加大涉農補貼資金整合力度,著力完善科學化管理。 近年來,國家投入巨資實施各項涉農補貼政策,為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基層許多干部群眾反映,這種“普惠式”的直接補貼到戶的方式,項目多,分類細,資金分散,很難發揮效應。按照“政策框架不變,資金投入不減,農民既得利益不少”的原則,通過合理、有效的歸并整合,將所有補貼全部放在一個政策框架下,統一操作程序,完善操作辦法,降低工作成本,提高補貼效率。在具體操作中,應該循序漸進,先易后難,逐步進行。第一步把糧食直補、綜合直補和良種補貼整合為糧食類補貼,按上年實際種植面積為準,全年一次性發放,補貼資金統由財政部門管理,種植面積由農業部門核查;第二步建立各類農作物種植補貼,凡是土地沒有拋荒,種植國家規定的農作物均可享受,其標準高于或與糧食補貼標準一致。第三步針對家電下鄉補貼程序繁瑣問題,可在全省范圍內推行財政與經銷商直接結賬制度,把方便留給農民。當前,國家新增涉農補貼資金主要用于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建設,而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農田改造、河塘改造、路、渠、橋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一些地方是山河依舊,面貌未改,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改善,農民的生產成本仍然較高,農業抗災保豐收能力仍然很差,新農村建設受到很大制約。為此,建議上級在逐年加大對涉農補貼資金規模的同時,考慮對涉農補貼資金使用政策作一些調整。發揮涉農補貼資金的集聚優勢,積極探索“統籌安排、渠道不變、投入不亂、各記其功”和“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涉農補貼資金整合管理模式,在穩定現有補貼資金規模的基礎上,整合補貼資金的增量部分,促進涉農補貼資金向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地域集中,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有力提高農業抗災保豐收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p#分頁標題#e# (三)加大補貼資金網絡建設力度,著力提高規范化水平。 目前,涉農補貼資金發放“一折通”網絡系統還需完善配套,從而在更大程度上實現資源共享。要從方便農民、提高效率出發,完善基礎信息數據庫,將補助對象基礎信息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及時核實和更換信息,確保基礎數據的真實性,實行動態管理。進一步細化相對固定的補助對象基礎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如民政優撫、五保、農村低保對象、計生獎勵對象等。 同時,要不斷完善財政與信用社涉農補貼“一折通”網絡系統的對接,增加“一折通”掛失管理模塊,增加分補貼項目管理模塊,增加“一折通”操作日志管理模塊。逐步實現“一折通”網絡與農民補貼網對接或兩網整合為一,形成一個全國統一平臺,使各級財政部門都能在同一平臺上共享涉農補貼資金發放數據信息,掌握基層實際發放情況,實現對涉農補貼資金發放數據的全面監督,減少或消除補貼資金數據上報的時間差,有效提高涉農補貼資金數據的資源利用率。